正文

ZT臺灣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發展 (文章挺長,不喜勿入)

(2007-02-03 20:45:54) 下一個
臺灣在一九四九年與大陸分開來之後,本來生存是有困難的, 但韓戰(朝鮮戰爭)和 古寧頭之役打下來之後,臺灣算是慢慢地活下來了。臺灣活下來之後有幾個重要的發展。

第一,進行土地改革。 在基本沒有流血的情況下,臺灣和平地完成土地改革。接下來的就是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和三七五減租。所以臺灣很快自耕農就上來了;自耕農上來了之後農業就上來了。

五十年代,臺灣在農業上來的同時,就注意到臺灣這麽一個彈丸之地,要靠閉關鎖國是發展不起來的, 必須要進行對外貿易。但臺灣能賣什麽呢?在當時隻有一樣東西可以賣, 那就是香蕉。 因此臺灣開始賣香蕉給日本;後來慢慢地開始賣蔗糖;然後賣些魚苗;後來慢慢地賣鰻魚;基本上是賣農產品。臺灣知道賣農產品走不遠,必須要賣工商産品,之後就開始了工業化。

第二,臺灣發展工商業。 臺灣發展工商業走了三條正確的道路。

一是發展中小企業。國家給你貸款,給你一定的錢,鼓勵所有人去做生意。做什麽牙膏、牙刷、毛巾、肥皂或衣服,你可以賺到錢。

二是以國家的力量發展石化工業。 大家知道臺灣是一滴油都不産的,但在一九五零年臺灣決定我們要發展石化工業。爲什麽要發展石化工業呢? 因爲它當時是當紅的明星工業,就像今天當紅的明星工業,是基因工程或IT産業等一樣,當年臺灣選了石化工業。臺灣所有的原料都從中東進口過來的,一部分是印尼進口的。臺灣從重油開始煉,一路下來到煉解清油,每一樣東西都利用到。這個選擇非常的成功。

三是開闢成功經驗,即加工出口區。大陸現在叫“經貿特區”。 實際上是臺灣發明的。在沿海割出一些小地方來,然後給你幾年的優惠,吸引外商來投資建廠。但你要把技術留下來,可以幫我雇工就業,提高我就業率,一舉多得。所以臺灣就是靠這幾個正確的政策經濟在1960年代中期就有了相當的發展。

臺灣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在經濟發展之後帶來的就是社會變遷。三角形在我們的術語裏麵代表變遷。(經濟變遷 --> 社會變遷 --> 政治變遷)這個式子意思是說一個國家如果經濟發生了長期的大規模的變遷,就會帶動社會上出現長期的大規模的變遷,然後會帶動政治上出現長期的大規模的變遷。反過來也說得通。

臺灣的經驗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理論上的一個案例。它在六十年代經過了農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石化工業發展之後;再加上加工出口區,它的農業和初步工商業已經到達一定的水準, 所以社會就出現了變化。

社會變化當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關鍵的變化在於階級分佈的變化。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前期和中期,臺灣的社會階級結構,像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圖是什麽意思呢?它是說在臺灣這個社會裏麵,上層階級的人士比例非常少;中層階級的人士比例多一點點;絕大多數是下層階級的人。

從五十年代到六零年代中期,我們講了經過了農業的變更土地的改革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經過了工商業發展之後,臺灣的社會出現這麽一種變化,就是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開始爬上去變上層階級;越來越多的下層階級爬上去變成中層階級。

這樣現象的出現就産生了流動,我們叫作社會流動。就是有些人變差了掉下來,但有些人變好了爬上去。我們觀察這十年到二十年臺灣的流動是這樣的:向上流動多,向下流動少。 上層階級的比例開始增加,中層階級大量增加,下層階級大量減少。

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

六十年代中後期,臺灣社會出現了比較大量的中產階級,這些人開始要求講話;要求在政治上有更高的聲音;要求政府的控製要減少;要求要開始民主化,所以臺灣在這個時候要初步民主化了。第一個指標就是 一九六九年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補選。 
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補選,代表了臺灣的選舉開始大量增加;選舉的增加;代表了言論自由的空間開始加大;代表了黨外的力量開始興起;代表了國民黨對社會的控製開始衰退;臺灣社會自由化程度開始增加。民主化開始出現,但是還沒有明確。所以臺灣在這個階段從社會的變遷開始出現政治的變遷。國民黨企圖鎮壓過,也曾經非常努力抵抗過,但他沒成功。國民黨後來的開放,有些並不是完全真心的,特別是一九六九年第一次開放,他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大家都知道很多的資深的國大代表、立法委員、 監查委員,是在大陸上選出來的,後來跟著國民政府退到了臺灣。等到一九六九年時,有些人都已經過世了,但是也還有很多還活下來了。國民黨把這些人視爲國寶,因爲這些人是法統。什麽叫法統呢?就是象徵著國民政府對大陸還有主權號召的這麽個東西。因爲這些人是在大陸上用四億人口爲基礎選出來的,因此我不能在臺灣用一千兩百萬的基礎去改選他們。因爲這些人是法統,要好好用, 供在那裏。

那麽既然臺灣社會要變遷,我們就要增選跟補選。國民黨用盡全力把大部分的位置選回家去了。當時開放得非常非常少,開歸開,但是選贏了還是我,所以黨外人士非常生氣。但是我必須提醒各位,這是中央級的選舉。在差不多同時,地方級的選舉開放。地方級的選舉國民黨比較慷慨。臺灣是從一九五零年開始有間接選舉,一九五零四年開始直接選。

我們可以歸納一下,行政的部分國民黨開放得小,而且爭得比較凶。議員 或代表這部分,國民黨開放比較多,所以放手的比較多,非國民黨選上比較多。

選舉這個門一旦打開,就沒辦法關起來了,而且門是越開越大,所以到一九九零年的時候臺灣在大陸選出來的民意代表都全部退掉了,臺灣地區進行了真正的選舉。

一個社會經過經濟變遷,經過社會變遷之後,會有可能走到政治變遷,但是這種現象大部分出現在威權國家,還沒有出現在共産國家,共産國家通常是用比較激烈的方式去進行它們的民主改革。

臺灣經驗的真諦
兩岸關係會發生衝突,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台獨,最根本原因在什麽呢?在雙方所相信的製度和價值觀不一樣。臺灣方麵比較相信以三民主義爲基礎,但是非常西化的價值觀。即使是民進黨的朋友在當年不斷的攻擊國民黨時,他所用的是西方的民主理念。很多人說它不是真民主,不,它當時講是非常真心的。有人可能用這個去包藏台獨,有人不是。

我舉一個例子。 臺灣從一九五四年開始搞直接選舉;從一九六九年開始搞中央級的直接選舉。當時黨外人士講很多怪話。當時臺灣在進行大的經濟建設嗎 ? 蔣經國上臺之後要進行十大建設,後來改口叫“十項建設”,其中一項是南北高速公路。在建這個高速公路時候要花很多錢,結果很多黨外人士在選舉時候就批評說:不要蓋高速公路了,蓋高速公路是國民黨在搞鬼,國民黨想要貪汙。這個高速公路蓋好之後,我們老百姓不會享受到任何好處,因爲將來在高速公路上跑的車子,不是國民黨大官的車子,就是有錢人的車子,我們小老百姓用不到。 這句話荒唐到家了。


這句話是錯的,但是因爲這句話是錯的,你就不讓他說嗎? 不是的。我後來從這句錯話中,體會到一個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言論自由的原則不隻是保障對的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是保障你喜歡聽的話。言論自由的原則是在法律笵圍之內他愛說什麽,他就說什麽。法律是怎麽來的?法律是經過全體老百姓選出一個國會,然後讓這些人代表我們去製定出來的。所以在法律範圍之內,他愛說什麽就說什麽,即便這句話再荒唐,他也能講 。

所以言論自由的原則,讓我再說一次,不保障你喜歡聽的話。它不但保障你喜歡聽的話,它更要保障你不喜歡聽的話,尤其是要保障當官的人不喜歡聽的話,讓當官的人不喜歡聽的話,在言論自由原則下麵得到保障,這才叫言論自由。

在這個意義下麵黨外人士有很多貢獻,他們花了很大的代價,甚至花了身家性命的代價,爲了實現這個原則,他們是真心相信的。今天臺灣大體走到這一步你不能不肯定這些黨外人士。有些人想去弄台獨,站在民族主義角度上你不同意他,可是站在理想主義角度上,你看他幾十年下來他沒有悔改,你不能不佩服這個人。即便你或我可能不喜歡台獨。 就像同樣的有些人幾十年來無改無悔的要推動中國統一於和平、 民主、自由、均富之下,如果他一直沒有改變的話,我也很佩服他。我佩服的是有原則, 有理想的人。我比較不佩服的是變來變去人。我並沒有要求各位這樣做,這是我個人的信念,但是我佩服的是因爲一些人的執著,因爲一些人的努力,臺灣今天變得更好。

所以臺灣的民主,民進黨和黨外朋友有很大的貢獻,但是是不是隻是民進黨或者黨外朋友單手造成的呢?不是。大家必須看到,國民黨內部有相當強大的改革派,黨內黨外共同努力,導致了這個結果。

臺灣經驗的啓示

臺灣社會的變遷能夠這樣一步步地走過來不容易,所以我們常常講說,臺灣奇跡, 臺灣奇跡。臺灣的奇跡,不但在經濟上是奇跡,在政治上是奇跡。如果在臺灣的人自己不珍惜的話,不管你是藍,還是綠,如果你不珍惜的話,我們的民主政治是走不下去的。

民主政治要失敗很容易,民進黨執政你破壞遊戲規則,這個民主政治會失敗;你國民黨回來執政,你破壞遊戲規則,這個民主政治一樣會失敗。大家都有責任,推責任是沒有用的。失敗了最後那個苦果大家來挑。 所以臺灣走到這一步,真的不容易,臺灣人要珍惜,大陸人也要珍惜。大陸人不要以爲說臺灣人人都想台獨,如果臺灣人人都想台獨,早就獨了, 不是今天這樣。

臺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我們大家都看見有很多瑕疵,我們大家看到有很多笑柄,所以我一直在講,我說臺灣民主政治有很多缺點,每天打開電視,打開報紙,你看見的都是民主政治缺點,但有一樣東西是真的,它是真正進行了政黨輪替,選輸的要下臺,選贏的可以上臺,這就是民主政治的真諦,這叫輪替。輪替的不很漂亮,但是它畢竟是民主。它比起全世界一百九十幾個國家來說,臺灣經驗是非常獨特的。

我不想不斷地讚美臺灣經驗,但是我想說一點就是,臺灣經驗是中國人,或是一支華人在中國人自己土地上,用了中國人自己的辦法去建設出來的經驗。經濟上相當成功;政治上也有很大突破。你若很輕易地用台獨把它打掉的話,第一, 民主的果實在中國會很難再生長;第二, 臺灣人永遠不會信服。強扭的瓜是不甜的,而且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大大推遲了大陸將來民主化的可能性。從各個角度來看,接受臺灣的民主政治,接受臺灣的民主經驗,從當中學到更多東西,對大家都有好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