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端午節的“粽子”涉及的語言混亂想到的
粽子的英文,漢英詞典是譯作:glutinous rice dumpling。
oh,my god!又一個所謂的dumpling!看看我們日常中國食品的
dumpling有多少:水餃,包子,湯圓,東北的韭菜盒子,水
煎包,鍋貼兒。。。究竟有多少?今端午節又加個粽子。唉!
還真愁的荒,尤其是你要是有個老外在身邊,討論今天吃啥
時,一準兒得解釋到你頭疼。
記得有一老外朋友,老和我提“佛,佛”的很好吃,開
始還真不知他指的是那路的“佛“。後來終於搞清,確原
“此佛非彼佛”人家談的是“fen粉”,還是“越南粉”,我
就告訴他,正確的發音該是"fen粉”,你用的發音是越南人
模仿中國人的發音還走了形,不準確,還不如直接學中國的原
汁原味來的正確。以後你直接叫“粉”就好了,幹嘛還費二
遍事,原來做泱泱大國的感覺就是爽!
同理,“豆腐”一詞也一樣,是日本直接用中國漢字
的發音有些偏差就成了現在的全世界公認的“tofu"了. 開來
美時,凡對老外也隨照人“桃符”,桃符的,有時還“托
福”,弄得也竟有人給我糾正此發音。使原來做泱泱大國的
感覺也很憋氣,為何出自中國的東東,讓人家給強了個先,
以誤傳誤,到後來還讓人家給糾正發音——鬱悶。
相似的現象還有中國的國畫水墨畫,在西方也成了日本
的了。說到底是文化的傳播,我們做得很不夠。中國大陸由
於曆史等複雜原因和西方的交流的斷層,須要我們現在的加
倍努力,讓我們的文化為世界上更多人的認知。讓更多的人
認知“簡體字和拚音”,涉及到一些兒沒有對應英文的詞,
“直譯”也不失一較好的選擇。較典型的像“氣功qi gong”
和“風水feng shui”,還有“功夫”的例子就很不錯,即獨
特又自身帶有深深中國文化的烙印,更不用擔心有一天韓國
人搶注“端午節”的事件再次發生。
直截了當,理直氣壯地用大多數人用的:“拚音”直譯。
少製造些嘛煩和混亂給我們自己和那些學中文的老外。如果
交流的順暢,這個世界會減少多少嘛煩和追毛求詞甚至於
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