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深圳,香港--充滿魅力的文化沙漠!

(2008-04-25 03:00:09) 下一個
上海,深圳,香港都是近現代發展起來的新型大城市,因為物資集散地,商貿中心的形成而建立的大都市。

上海這個詞代表一種近代出現的和諧的中西文化調和的獨特格調,指的是上世紀初那個繁華的城市,民國的財富和上層社會集中地,那時上海具備引領一個城市成為地區導地位的所有條件,許多出生於蘇浙傳統書香門第,商人世家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父輩就是最早的留洋學生,他們兒時受到嚴格正統的中式教育,很多又在留學時受到歐美式教育,他們及其父輩構成了這個城市的傳統的上層社會及精英階層。城市也同樣吸引著依靠奮鬥躋身中上層群體的商人還有暴發戶,熱血青年,知識分子,藝術家。


正如王家衛,李安電影裏描述的一樣,之後幾乎所有財富和上層社會被轉移到香港更多的被轉移到了台北。他們當中很多人移民或者工作到了國外,由於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傳統的家庭背景還有努力很多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躋身美國的上層社會譬如建築大師貝律銘,大提琴家馬友友,美前勞工部長趙小蘭,時裝設計名師王薇薇,CNN主持宗毓華,冰皇後關穎珊,導演李安,影星劉玉玲,旅日藝術家翁倩玉等等。上海從某種意義上講變成了一座空城,因為引領一個城市經濟結構,特別是傳統文化成為地區乃至世界主導地位的關鍵是這個城市的傳統的上層社會和精英階層,這個做作又挑剔的階層督促著社會文化品位的質量與方向,他們固執,隻接受經他們首肯的新事物,正是這樣他們也成為了傳統經典文化的保衛者和載體,這就是許多中式傳統文化能在香港,台北還能幸存的原因,而為這個階層服務的藝術和時尚屆也由此而保持它應有的質量。

這個規律在曾經鼎盛的倫敦和現在的紐約,東京一樣有效,倫敦在今天仍然令人無法忽視它對世界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力而不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因為由皇室為首的傳統的上層社會仍舊作為民族傳統生活方式和經典文化載體存在著。紐約因為太年輕在一開始是缺乏傳統上層社會的,在富裕之後由大多來自下層的商人群體扮演起了這個角色,拚命的效仿歐洲大陸的傳統生活方式,大家都靠追溯自己來自歐洲大陸的血統來樹立地位,在美國英國血統被推崇備至至今,經曆百年的磨礪紐約傳統上層社會像模像樣而又人才濟濟,但也正因為這個不道地而開明的傳統上層社會使得而今的紐約具有最強的吸納性。今天繁華的東京在傳統上層社會的保護下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還和幾百年前一樣,優雅的茶道,和服,成人儀式,歌舞伎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完好的被保存下來,而東京同時又是時尚和前衛文化的重鎮,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地不易,靠的就是傳統上層社會懂得怎樣拒絕和吸收外來文化,引領自己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及時尚的同步而互不衝突,由此形成一個擁有傳統又個性的國際化城市。

一個尊重自己文化傳統及獨特生活方式的社會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若缺乏傳統的上層社會一個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經典文化的沿襲靠國家的倡導是不能完成的,就像韓國今天拚命的宣揚民族文化,但是因為它自身民族文化的局限性這種大工業發展模式的振興文化收效是有限的。傳統的上層社會和精英階層是一個民族高質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經典文化沿襲的保衛者和載體,它也是一個區域性主導城市的精神。

而這個階層以及它的影響力正是新中國後所排斥甚至試圖去根除的,這種根除是非常有效和徹底的,這個特殊的階層在中國已不複存在,現在傳統被重新挖掘民族個性被重新重視,它們的重要性慢慢被意識到,特別是看到曾被輕視的鄰國韓國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的強勁勢頭,很多人都有了危機意識,保衛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生活和民族個性何其的重要。模仿韓國振興傳統文化的模式被采納,但是缺乏傳統的上層社會及精英階層,還有半個世紀封閉醞釀出的很多奇怪的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及產物雖然不會影響社會少數階層變富,更富但是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積極的作用了。

傳統文化生活被認為是腐朽的,因為中國傳統上層社會在世紀初國難年代令人失望的表現至今引起中下層的厭惡,所以附帶著很多傳統文化生活至今被漠視或者拋棄,但是伴隨著一個城市的發展必然會出現新興的也許仍然令人厭惡上層社會,今天中國的上層社會由官宦特權階層,依靠奮鬥躋身中上層社會的知識分子群體,有前兩者背景或毫無背景的商人還有暴發戶群體組成,有條件夠享受特權,高質量生活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們的祖父輩大多來自社會下層,對於文化傳統而言他們所組成的中國富裕階層並不為真正的傳統上層社會所認同,他們也替代不了傳統的上層社會和有良好背景的精英階層所能起到作用,他們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他們沒有傳承正統的傳統生活方式的背景,不能成為傳統經典文化的保衛者和載體,也就不可能創造和指導自己文化個性風格的方向,他們唯一的選擇是在強大如歐美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衝擊下全盤積極的跟隨,而可惜整個社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發展方向是由他們引導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