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生人,糟糕的一代人-zt
(2006-12-04 02:35:49)
下一個
如果用"艱苦"形容上個世紀60年代人、"辛苦"形容70年代人,那麽長於在物質富裕、社會開放、經濟起飛時代的"80後",則少了苦難,多了甘甜,堪稱幸福。然而與此同時,物欲滋生、信息多元等不利因素開始襲擾這些稚嫩的心靈,他們遇到了長者們年少時鮮見的難題,對他們自立能力的擔憂聲甚至漫罵聲不絕於耳。一段時間以來,關於"80後"的爭議風起雲湧。某知名門戶網站設立了"80年代生人:自私、醜陋的新新人類"的專題,人們在上麵曆數80後種種不是。甚至有人說,隨著80年代出生的人開始走上社會舞台,這些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中的一代人,逐漸暴露了他們八旗子弟式的弱點,"他們是中國垮掉的一代"。麵對諸多數落,80年代生人紛紛回應,有抗議,有爭辯,也有坦然承認、自述尷尬境地者。果真如此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人際關係困擾在職"80後"
"最近跳槽了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是畢業後的"80後"見麵時習慣的問候語。自信是眾多80後初入職場的鮮明特點,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視"跳槽"為"自我得到肯定"。正因此,向來自視不凡的"中心感",導致他們缺乏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人際關係應對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對薄弱,也令他們對工作難以專一。
山西大學社會學教授邢媛指出,"80"後多為獨生子女,"4+2"家庭模式下長大的"小太陽",習慣了長輩圍著自己轉,任何時候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他們跳槽,主要原因不是工作辛苦,而是難與同事共事。有關調查問卷顯示,他們中與人相處中遇到困難的占50%。80年代出生的人多數沒有太強的權力欲,尤其喜歡簡單的人際關係。
"80後"更趨實用性的知識結構,使他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小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然而這些幸運的孩子卻並沒有領情的意思,他們坦言,在每次跳槽成功的瞬間,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無法與同事快樂地相處"。
1982年出生的獨生子趙平,畢業後在一家銀行工作,工作輕鬆自如,與領導、同誌的關係卻總難順暢。上班一年後,她辭職了,先後又找了兩個工作,也都因為人際關係問題半途而廢。"工作數我幹得多,好事卻輪不到我頭上,我心裏實在難平衡。"她苦惱地說,她感覺自己總是被孤立的對象。在同事眼裏,她的一言一行都不合時宜。
去年畢業於上海一所名牌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的小於,可處理人際關係至今仍是她最大的困擾,尤其是和上級。"從小到大,從家裏到學校,我都是中心,別人都寵我、讓我。參加工作就完全不一樣了。除了幹好工作,還要總顧慮別人的感受,以免得罪人。"一年多時間裏,她已換了2家公司。
一位外企人力資源部人士告訴記者,80年代畢業的新人也是他們的研究話題,數千元月薪有時都留不住他們,對他們來說,總在一個單位工作沒有新鮮感,也總難找到成就感。企業正研究80年代人心理特質,以設定適應他們的培訓課程。
"我"過婚姻生活 父母"垂簾聽政"
上世紀80出生的一代人普遍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沒有體驗多少辛苦和磨難,便從象牙塔進入社會。他們臉龐看似成熟,舉止也力圖穩重,內心和行為能力卻仍未"斷乳",依然離不開父母的嗬護。他們在迅速花完自己為數不多的工資後,心安理得地領受父母的接濟。麵臨供樓、供車等成人獨立後應自行解決的問題時,他們說父母會幫自己付首期,一切都順理成章。更有甚者,
記者發現,由於在大學養成了花錢無度的消費習慣,許多"80後"工作後雖拿薪水,卻時常入不敷出。2003年從天津某高校畢業的張鵬便是如此。他在太原某市直機關工作,月薪1100元。讀大學期間時常打出租車的他,如今出門從來都擠公交車。對不斷來訪的同學,他每月要花至少300元迎來送往地請客;朋友、學長們陸續結婚時,他不得不頻頻上禮金,少則一次百元;同時,他和女友的手機費、餐費、交通費等等,至少還需500元左右;倘若過節,送女友的生日禮物也是不能寒酸的。如此一來,他時常剛到月中便囊中空空無也,靠借錢度日,陷入了惡性循環。
無奈之下,"80後"們不得不求助於父母。2年前畢業於山西大學數學係的小春,如今堪稱有房一族,但事實上,房子是父母買的,他每月的800元工資,僅足以維持和女友的簡單生活。提及此事,他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但很快恢複了自然、乃至自豪的神情。"剛畢業工資少,又要談戀愛,不向父母伸手就不錯了。"他告訴記者,已經畢業的同學大都如此,生活比在大學時還拮據。
隨著年過二十的"80後"婚姻生活,其"軟肋"越發顯山露水,不但新婚家當需父母大力出資,這些獨生子女還多數"家務低能"。盡管已完全成人,他們的日常生活還需父母伸手相幫。哈爾濱團市委去年對幾十對已成婚的"獨生代"跟蹤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家庭中有30%聘用計時工來做家務,20%由父母定期為其整理房間,80%的家庭長期在雙方父母家裏"蹭飯",30%的夫婦自己的髒衣服要拿到父母家裏洗,一半家庭已經鬧過矛盾,其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雙方相互埋怨對方不會做家務,不知道照顧人。
衝擊波中的新生代將使中國更具活力
不少社會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80後"因懵懂時便開始麵臨長者未曾麵臨的誘惑和難題,固然出現了過於自我、奢侈等缺點,但稱其為"中國垮掉的一代"無異於杞人憂天。在他們昂然自信、富有創新的工作中,我們能清楚看到令人振奮的閃光點。"80後"正處於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轉型期,在適當的引導下,他們定然能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增強其合作意識和能力,實現身心重構,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
1981年出生的小雅現在有兩份工作:在一家晚報做記者、一家電台當DJ。她將八成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如今已成為晚報和電台共同的主力。大學畢業兩年有餘,小雅日日如此,沒休過一次假,因為隻要她休息,立刻便會有人填上她的位置。雖然時常熬夜已讓她變成了"熊貓眼",她還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現在社會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我不少同學現在還漂在外麵,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80後"正承受著空前的社會心理壓力,他們固然需要苦口良藥,但同樣需充分肯定和熱情鼓勵的目光。山西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王獻忠告訴記者,與過去的畢業生相比,如今步入社會的孩子更現實、更理智,有的畢業生甚至近乎功利。但另一方麵,畢業生們的自我定位漸趨客觀,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很強的使命感,渴望出人頭地,期待富挑戰性的工作和優越的待遇,為此加倍努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辛誌勇評價說,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80後"更敢於挑戰權威和傳統理念。據他觀察分析,這些年輕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對網絡、傳媒等信息傳播方式有敏銳的體驗力和高度的吸納性,並能靈活運用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一些舊的體製、價值觀念正在他們身上瓦解,新的價值觀念在他們身上重新塑造、建構、形成。同時應該看到,他們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對社會造成了強烈衝擊,比如"對社會沒有很強的忠誠感"、"敢於向傳統理念、向權威挑戰"等。正因此,今日中國才出現了一批非常年輕的成功人士,財富、知識和社會地位和年齡成正比的定論也被打破。
不僅如此,山西大學社會學教授邢媛認為,曆史不斷進步,"80後"的人格構成所受的環境製約也在發生變化,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人格缺陷的某些因素,在今天有時能轉化成一種人格優勢。如他們備受批判的"以自我為中心",乃是因為得到改革開放後寬容環境的滋養,享受到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開始注重維護自己的權利。試想,充分行使和維護自身權利、適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越來越多,一味曲意逢迎、委曲求全的人越來越少,給國家帶來的不但不是危機,還將是權利的平衡,活力的散發。
關鍵在於,從幼兒園到高校都應盡快調整教育方式,豐富增加學生團體協作等能力的課程內容,增強新生代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