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各位網友再見,故事轉帖:告別一個勇敢的無神論者 (臨風)

(2006-11-29 19:21:00) 下一個
link: http://blog.sina.com.cn/u/4a9c4a4f010005ue

阿爸是個勇敢的人,他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阿爸非常懷念西班牙。他喜歡那裏鄉下的鮮花,粗糙的紅酒,和嘈雜的聲音。潘普洛納的奔牛節是因著他才得以聞名於世的。他熱愛鬥牛,跟著名鬥牛士到處看表演。他曬得熏黑,喜愛在場子前緣,傾著身子,向著勝利的鬥牛士大聲歡呼。

他特別對那死亡的時刻感到興趣。當鬥牛士最後站在那巨大的公牛跟前,把利劍高高舉起的時候,那個時刻就到了。他會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閃亮的利劍沒入牛的兩肩之間。有時候,公牛還不會立即斃命,這時鬥牛士會拔出短刀,刺入要害。阿爸最喜歡看這短刀刺牛的一幕。他興奮地說:“就像是有人把電燈泡的電源關閉一樣,它忽然熄滅。”

1960年的夏天,是阿爸最後一次來到西班牙,這次的宴會進行了整個夏天,是他最後一次的快樂時光。這個夏日假期的高潮是他61歲的生日宴。

為了招待從世界各地來的客人,這次宴會是在馬拉加一個朋友的大農莊上。阿爸的第四任妻子為他到巴黎訂了香檳酒,從倫敦訂了中國菜,從一個嘉年華會的班子借來了一個打靶場,從瓦楞薩找來了煙火隊和佛拉明柯舞蹈團,又請來了一個熱情的西班牙交響樂隊在陽台上演奏著。7月21日從中午開始,客人就陸續地到達。

阿爸宣稱,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宴會。他整夜從一個屋子跳舞到另一個屋子,一手拿著香檳酒杯,一手拿著鳥槍。他還表演,把香煙從兩個西班牙著名的鬥牛士的嘴上射掉。當放煙火的節目開始的時候,阿爸領著大夥,跳著鬥牛舞。

從晚間到黎明,宴會一直進行著。到了第二天中午,當最後一個客人離去以後,阿爸跳入大海,跟一個朋友沿著海岸線盡興地遊泳。上來後,阿爸不禁歎息說:“最令我高興的就是這些老友竟然肯賣麵子從老遠趕來。隻可惜老朋友越來越少了。”

阿爸是個冒險家,粗線條的他,很有男子氣概,真可說是男人中的男人。除了看鬥牛,他還喜歡到非洲狩獵獅、象。除了叢林,他更熱愛大海,他喜歡去佛羅裏達州的南端獵馬林魚。此外,他更喜歡獵取女人當作戰利品,前後一共娶了其中四位。

他一生屢受重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自願從軍。一個迫擊炮彈幾乎結束了他的生命,在重傷之下他還背負一個同袍脫離險境。他在非洲兩次飛機失事,在古巴經曆船難,在倫敦汽車出事,人幾乎壓碎。在巴黎,下落的玻璃片切破了他的腦袋。

他早年做過記者,後來成為作家。他簡練的筆法,自述式的寫作方式,使他自成一家。他喜歡在巴黎的露天咖啡屋裏,一邊啜飲咖啡,一邊寫作。廿年代的巴黎,是許多藝術家和作家的聚集地。阿爸與他們好多人都成了朋友,其中包括畢加索,費茲傑羅等人。

阿爸的父親是個醫生,從小就教他打獵,釣魚和信仰上帝。但是阿爸老早就放棄了正統信仰,他稱之為“那從小所灌輸的成頓的垃圾”。對他而言,上帝就是存在也是與人類無關的。人們隻能用自己所作的來衡量自己,包括行為,經驗和麵臨死亡的勇氣。生命就像是一個酒杯,我們要把它盛滿,然後一飲而盡。

他的寫作曾經非常暢銷,給他很大的名聲和財富,也讓他能自由從事他所熱愛的:寫作,戀愛,吃喝,戰爭,打獵,和鬥牛。當他的寫作生涯順利的時候,他展現出無比的活力。那種強烈的感染力,使人羨慕不已。但是,在那個滿足感的下麵,卻有著無法填滿的真空,讓他無法自拔。終他一生,他有過多次沮喪的經驗。但是,隻要還有另一個假日、宴會,或是一個可以寫作的日子,沮喪就會離他而去。

但是,到了1961年,阿爸有了高血壓和糖尿病。他雖然體重超重,但他已經不耐煩節食了。他的肝也因為飲酒過渡而受到損壞。他再也不能像男子漢一般活著了。他有了心理疾病。

他告訴一個朋友:“一個男人關心的是甚末?身體健康,努力工作,跟朋友們吃喝,享受床上生活。這些,我連一個也沒有!”他想,大概時候到了吧?

他早年曾說:“當一個人失去了那個構成他自我的中心成分,那就是最可怕的死亡。退休是最肮髒的字眼!、、、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等於進入了墳墓。”

他稱死亡為“大娼妓”。他雖然一生屢次與死亡打交道,但是他相信,到了時候,應該是自己的抉擇和權利,把“大娼妓”帶上樓。一個人如果不能選擇死亡的時辰和死亡的方式,他還能算是控製自己的人生嗎?他的父親早年也是這樣死的。

如果上帝存在,也許信仰上帝是拒絕“大娼妓”的正當理由。但是如果不存在,那無論怎樣做都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因為老早就放棄了上帝,所以,取走自己的生命正好可以證明,他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7月2日禮拜天的早晨,在他愛達荷州的家,阿爸很早便起來了。他穿上紅色的睡袍,走到了地下室。他打開了槍櫃,選了一把自己最心愛的長槍。這是一把定做的12發的雙管槍。他選了子彈,鎖上了槍櫃,上樓走進了明亮的起居間。在前廳走廊上,他把兩發子彈上膛,把槍托放在地上,身往前傾,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把冰冷的槍管含在嘴裏,然後他觸發了兩個扳機。

一代名作家,1953年普利茲獎,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就這樣地去了。

他的死,或許會讓人想起《老人與海》中老漁夫所說過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男子漢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海明威用自殺證明,當自己想做的一切都失去了以後,他還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在這一點上,他沒有失敗。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他是勇敢的,忠實的。對無神論者而言,除了所能追求的現實,沒有所謂永恒的價值。既然沒有永恒的價值和意義,唯一能夠維持人類尊嚴的就是那不畏一切(包括死亡)的勇氣。這種勇氣讓他坦然麵對死亡。我想,比起一些貪生怕死的無神論者(例如,列寧),他是更值得佩服的。荒謬的是,這種情操,實際上是非物質的,是形而上的,也正是他所懷疑的。

每次讀到海明威的故事都讓我傷感,他是一個偉大的悲劇英雄,但是他不能激發我對生命的熱愛。他雖然忠於自己,喜歡朋友,追逐愛情,他甚至可以嘲笑死亡,但是他沒有辦法超越自己,和那個自我中心的生活態度。他是個自我奮鬥的強者,但是因為他沒有接觸過那無私的愛,他也無法生發這種的愛。所以,他燦爛的的人生其實還是很貧乏的。

如果他所認識的上帝是一個有情的上帝,能夠讓他認識愛的真諦,或許他可以跳出自己的困局?這是他的損失,也是我們的損失。

(主要取材自:Chuck Colson, “Kingdoms in Conflict”, William Morrow & Zondervan Publishing Co., 1987.)


http://blog.sina.com.cn/u/4a9c4a4f010005u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