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4)
2009 (117)
2010 (106)
2012 (75)
2013 (117)
2014 (105)
2015 (93)
2016 (72)
最近加拿大華男寫他失去妻子的過程--《我妻之死》,引起了國內外華人廣泛的關注。國內外的醫療係統管理,治療,以及醫療水平,都是切實的生存大計,非常客觀。 幾乎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會麵臨的具體現實。
在這裏,劇團就如何理解西方醫療體係分享一個德國護士對於歐洲醫療體係的了解,所作出的解釋,對於生活在歐洲的華人,有一定的幫助,希望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多一些基本常識,積累一些別人的經驗,所謂他山之石,可以功玉的作用,不走彎路,而且從中也可以去體會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別是人們對待死亡的認知和態度的不同,的確跟中國人的差距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文化上的shock.
瑞典著名的電影明星英格麗 鮑曼,她在回憶和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她說她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 僅僅這三個字,就包含了她對自己獨立,成功一生的哲學態度,知足,不貪念,感恩,從容麵對老去和未來即將到來的死亡。無獨有偶,在劇團身邊生活的瑞典人,我親自就聽見過這樣的表達,不僅僅是英格麗 鮑曼有這樣的活法,很多瑞典人在生活中都著這樣的實踐。 而反觀中國人,是最怕S的族群。 劇團自己也經常在反省,我們對待死亡的哲學思考欠缺,不透徹,關鍵在信仰的修養上有著天生的缺陷。 不容自疑,人生有許多內容:奇門遁甲,周公麻衣,大六王,紫薇梅花易數。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學習,六名七相八敬神,九歸人,十養生。
這些人生真相要弄明白,也不容易,看各人的造化。
下麵轉貼德國護士對於德國醫療體係的認知和做出的解釋:
同意弄弄和領導的留言。多謝劇團好文和問候。
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眼下的每一天,別的都說了不算。醫生也都是普通人,即便身邊的親人就是醫生,也救不了不治之症,醫生自己患癌的還少嗎。
非常可惜,才37歲,三個孩子也很可憐,那麽小就沒有了媽媽,看著小兒子要給媽媽寫信,真的無法不流淚。
-----------------
同意你說的。加拿大醫療還是按部就班的,醫生不會做允許以外的事情。急病是優先就診的。如果醫生覺得沒救了,一般就讓去臨終關懷減少病患痛苦。難道自己的家屬不願意自己的親人在最後的時刻稍微舒服一點嗎?見死不救是不可能的。那個丈夫和許多罵加拿大醫療體製的都是和中國比。在中國求爺爺告奶奶的日子他們忘記了嗎?如果不需要,大可以送回國內救,就怕還是看中加拿大的免費醫療。免費不一定不好,頂級醫生好醫院也有的是。
說真的,那個妻子的病已經是不治之症,不知道丈夫是沒有認識到還是最後再消費一把。那個妻子雖然是個學霸,顯然丈夫是掌控家庭一切的人,包括妻子的情感。現在的輿論操作就可以看出來, 是個人物。
微博後麵“精選”了幾百條跟帖且不斷增加,大部分來自國內和對加拿大醫療體係的聲討,置頂一條是問如何給作者捐款。我的留言一直處於“未精選,僅作者可見”的狀態。
回複 '紅米2015' 的評論 : 那個丈夫真是奇葩,活活把自己漂亮,聰明,吃苦耐勞的高才生給活活累死的,自己不努力,這類人對待人生的姿態就是,錯都是人家的,他妻子鏟雪,割草,購物,工作,地下室家教,含辛茹苦,RIP!
想起了李安,他成功了,大家讚揚他太太如何相信他支持他;他若一直不成功呢,也就是這樣一個奇葩吧。不是為這丈夫辯解,隻是外人很難判斷別人家裏的事情。
但是,更可悲的是,細讀該文並作者的所有微博網頁後,對於該女士生前孤身負重前行,死後還被用作消遣品牟利,感覺到:人們對”真愛”的理解差異太大太大!!
由於全民公費醫療,加拿大醫務係統之低效是事實,醫生"優化"診斷手段也常見,並可能由此而導致診斷和治療不及時。但是,對該作者寫的不少就診過程和內容,覺得有些陌生。
或許,由於我們居住在加拿大不同的省,本人和家人很多年前住院時就可以通過醫院給的賬號直接上網即時看到所有相關醫務資料,包括實驗結果,用藥和醫囑等等。醫院ER的安排就診是按病情而安排先後次序,對那些必須醫務急診的,感覺得到了絕對優先及時的醫護照看。就處方藥而言,好像在加拿大和美國都一樣,醫生沒看病人就給別人開處方違法,而沒有醫生的處方,肯定買不到處方藥,未經加拿大聯邦有關部門批準的藥應該不會被允許在加拿大使用。。。
該作者自敘在國內是體製內的,似乎還暗示與北大有關,在加拿大生活已經多年,連車也不會開...... 嗬嗬!
謝謝你寫下這些文字讓我們了解醫院這些情況,人麵對死亡,還是恐懼占了大部分空間,無奈啊。
中國醫院不到你咽氣哪敢不救治?
我母親去年去世,事先醫院征求了我們的意見,不做插管等,我們也簽了字。但其它搶救還是要做的,也沒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