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幸福劇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最早抵達歐洲的中國瓷器(組圖)

(2017-03-31 14:37:46) 下一個

中國瓷器何時抵達的歐洲呢?這一直是個問題。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第一件入歐瓷器的成名之路 

 

今日稱為“蓋涅雷斯—方特希爾瓶”的名瓶,可能是已知最早抵達歐洲的一件中國瓷器。這隻白色微青的景德鎮瓷瓶,顯示出極少數能夠在蒙元時期抵達歐洲的瓷器,在西方世界獲得何等尊貴的價值。

 

這隻瓷瓶14世紀初取道絲綢之路來到歐洲,或許是由正前去法國阿維農覲見羅馬教皇的景教基督徒攜往。

 

這隻素雅的影青瓷瓶被隆重裝飾,鑲嵌於銀鎏金座之上,並銘有哥特體的金字,陸續成為14、15世紀匈牙利和那不勒斯安茹王室的珍藏。

 

接下來又在勃艮第和日耳曼等地曆經多主,再添加一些紋章飾記,最終落腳巴黎附近的聖克勞,進入當時全歐最尊貴的藏家法國太子路易手中。

 

 

葡萄牙王室 

 

1497年達·伽馬自葡萄牙出發,展開他繞過非洲前往印度的劃時代之旅。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千叮萬囑,交代他務必帶回兩樣西方最渴求的東西:一是香料,二是瓷器。

 

兩年後,曆經疾病、饑餓,達·伽馬全船170人折損過半,歸來向國王呈上包括黑胡椒、肉桂、丁香在內的數袋香料,以及一打中國瓷器。

 

1501年,卡布拉爾率領的第二批葡萄牙船隊,從印度洋遠航歸返裏斯本。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轉告另一位歐洲君主:“瓷器、麝香、琥珀和沉香”,可自印度之東一處叫做Malchina的國度取得。Malchina衍自梵語,意謂“大中國”。

 

《諸神之宴》

 

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裏尼(Giovanni Bellini,1427-1516)於公元1514年創作油畫《諸神之宴》(The Feast of the Gods),是這位畫家一生創作的最後一幅作品。畫中諸神手上的青花瓷盤體現了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主流社會中的尊貴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畫誕生的1514年,正是葡萄牙海船抵達中國沿海,開始了歐洲國家與中國的第一次貿易。

 

那麽,《諸神之宴》圖中的青花瓷是元青花還是明青花?

 

這些青花瓷盤來自何處?

 

通過什麽途徑到達威尼斯而成為畫家的描繪對象?

 

還有比《諸神之宴》更早的描繪有中國瓷器的歐洲繪畫嗎?

 

在此之後的歐洲繪畫裏,我們會大量看到,在宮廷的珠光寶氣中,在中產階級的廚房和客廳裏,在碼頭的拍賣市場上,在靜物畫的台布之上,都會冷不丁地瞅到中國青花瓷器那特有的鈷藍色身影和柔潤的釉光。

 

 

1517年,葡萄牙船隻抵達中國,曼努埃爾一世立刻訂了許多瓷器。

 

現知最早繪有歐式紋飾的青花瓷,是一隻1520年的寬口執壺,圖案是古式的環狀地球儀,既代表地理大發現,也是國王的私人紋章。

 

毫無疑問,這是一隻來圖加工的執壺,壺形是中國的(但最早的形狀可能來源於唐代的阿拉伯樣式,這又是一個“文化大循環”的例子),而紋飾是葡萄牙商人帶來的。

 

中國藝匠用鈷藍畫上了環狀地球儀。顯然,這要大大早於利瑪竇神父在明萬曆年間展現給中國士大夫的那幅世界地圖。或許,景德鎮的陶瓷工匠,是最早知道地球是一個環球的中國人,也許他們什麽都不知道,隻是依樣畫葫蘆。

 

葡萄牙王室收藏的早期中國瓷器,還包括曼努埃爾一世的兒子胡安三世的一隻瓷盤,上繪葡萄牙王室紋章和耶穌會會徽。他的孫子塞巴斯汀一世擁有的一隻瓷碟,上繪其私人紋章和中國的獅子戲彩球紋飾。

 

歐洲王室較早大規模擁有中國瓷器的國王,是合治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的菲利普二世。他是16世紀中國瓷器最大的收藏家,達3000餘件。

 

 

法國王室

 

1670年在凡爾賽宮內修建的特裏亞儂(Trianon)宮,是路易十四專門為其所珍藏的中國青花瓷器而修建的。路易十四和曼德儂王後還委托商人在中國定製了他們夫妻穿著中式服裝的瓷雕像。

 

路易十五的寵姬旁帕多夫人,對中國瓷器紋飾有一種特殊愛好,並將之發展為一種服飾圖案,後人因此把她喜歡的瓷器紋樣專稱為“旁帕多風格”。這種風格對當時法國文化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在建築、家具以及工藝品製作上打下了烙印。

 

路易十五本人對中國瓷器的迷戀不讓其父,他曾在宮內大力提倡使用中國瓷器,並下令將宮廷所用的金銀器全部融化另作它用。

 

奧古斯都二世

 

最狂熱的中國瓷器迷戀者莫過於在德累斯頓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

 

1717年,他與威爾漢姆一世達成一筆交易,以薩克森部隊600名龍騎兵換取151隻大型中國瓷瓶,因此這些中國瓷瓶也就獲得了“龍騎兵瓶”的美名。

 

奧古斯都二世對瓷器的狂熱喜愛驅使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探索瓷器製作的秘密,並最終在1709年獲得成功。

 

 

風靡歐洲

 

17世紀晚期及18世紀時,中國瓷器已經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專門設置中國瓷器陳列室,成為上流社會家庭的風尚。他們還為大件中國瓷器特別設計木製器座,連中等人家也將中國瓷器的盤、碟置於牆上以為裝飾,殷實家庭都有專門擺放中國瓷盤的櫃子。

 

當壁爐開始普及到中產階級家庭的時候,壁爐上擺兩隻中國瓷瓶成為標配,這一講究流傳至今。

 

中國瓷器在18世紀已成為歐洲宮廷非常流行的收藏品。

 

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宮側殿,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

 

英國王後瑪麗是一位中國瓷的鑒賞家。美國旅行家Defoe在1724年於紐約出版的《回憶錄》中說:“瑪麗王後的習慣是在宮廷裏陳列許多中國瓷器,甚至達到驚人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櫥櫃以及家具的最高頂上也放著架子,架子上陳列著珍貴的中國瓷器。”

 

德國宮廷對中國瓷器也表現出極大興趣,宮殿內擺滿了中國瓷器,並用中國瓷器改裝成各種裝飾品。在奧地利、意大利等國也流行使用中國瓷器,宮內也都有專門的陳列室陳列中國瓷器。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