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都在談電影《回歸》,劇團找了一個時間也專門看了,覺得不錯。
之所以講不錯,主要要歸功於荷爾蒙下降和減少過後,電影和表演所帶來的更深入更有耐性地對人性與苦難的內在探索。
老謀子繼英雄,奧運“雄風”以後,這次是在回歸道路上真實地邁出了一步,在他64歲這樣的年齡階段,應該從心而欲了,值得欣慰。
對於電影跟原著的比較,這一直是電影跟文學比較糾結的關係,文學可以獨立而存在,而電影不可能離開文學創作,而電影往往在兩個小時左右要給觀眾一個立體的文學飽滿形象,難免有遺憾,所以電影的老調就是: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對於原著作家嚴歌苓,劇團是佩服她的,因為她生活經曆夠豐富,關鍵是她深入看見人世間的殘酷性,流氓性,依然心腸堅毅地尋找真善美,她內心非常的強大。至於電影劇本改編的時候,減去了原著先前很多的鋪墊敘述。其實,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美國一部根據自傳體改編的著名電影《蘇菲的抉擇》,這部電影也沒有直接展現二戰中納粹的獨裁和戰爭中的殘酷性,而是通過戰爭結束後,描述一位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迫害的波蘭女子,在戰爭結束後,她和男友移民美國紐約的貧民區,在那裏結識了同樓的年輕美國作家。這對情侶時常吵架,最初這種情況常令作家感到不安,後來彼此之間成了好友,作家不知不覺地愛上了這名在戰火下幸存的女子。
原來蘇菲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在進入集中營時被迫選擇2個隻能留一個,在極短的時間內要作出這麽重大的抉擇,蘇菲精神極盡崩潰,當她選擇了留下兒子時內心已經全碎,然而兩個孩子都未能存活,簡直把蘇菲的精神逼到絕路。
這一段記憶,從此跟隨著蘇菲,終身折磨著她,讓她無論多麽努力開始新生活,也沒有辦法擺脫戰爭所帶來的戕害和陰影。
當時出演蘇菲的女主角梅麗爾 斯特裏普的表演,有影評家譽為影史上最高難度的表演。
電影有它自己的切入點和獨特的表現性,所以不必過份強調跟原著一定要完全吻合。如果真這樣,也失去了藝術的再創造性。
電影《回歸》中的鞏俐,沒有想到她的表演藝術在她的年齡階段,依然具有潛力和創造性,她是真正做到了回歸,她的表演給人的印象是她自身首先回歸了,
她以前所演的紅高粱,菊豆,甚至黃金甲,都給人印象是在荷爾蒙興奮下的躁動不安,在那裏爭紮,在那裏悲劇。而她這次所演的馮婉喻,內在所飽含是女性更深厚和更深層次的愛意,一種女性中深厚的,不單是愛情中的愛,還有生化其母性的愛,用中國的古話來講,就是能厚以載物了,從這個層麵上來講,鞏俐是表演上的更內在性的提高,對於一個早已經是國際影星的鞏俐來講,她的演技的確是來之不易的努力和成功。
當然,對於中國電影上現存的審查製度而言,馮婉喻被環境的迫害致使選擇性失去記憶,從我個人理解上而言,馮婉喻選擇了沒有真相的幸福,電影中所表現的就是馮婉喻一直不在真相之中。這依然是中國現實的不幸悲劇。鞏俐的眼神把握那種失憶與依然有些模糊記憶的人,非常到位。
當然,劇團認為男主角陳道明,一直是中國最優秀的演員,以前看見有人說他愛裝,其實中國很多男演員都在裝,隻不過的是很多男演員裝到半路上不是散了架,就是露出了尾巴,而陳道明始終沒有散架。陳道明的氣質非常適合演中國的知識分子,他那種天生懷疑一切,孤傲到骨子裏麵的氣質,給人很深的印象。電影裏麵有兩個細節非常的精彩,一個就是陸焉識在逃跑過程中,在橋下麵等待與馮婉喻見麵的時候,為了不使人發現他的麵目,他事先把臉抹黑,而他估算著馮婉喻即刻要來火車站與之會麵的時候,他得恢複他的真實麵目,於是,他把毛巾放在躲雨外麵的地上,用毛巾一拖,把地麵積的雨水一拖過來,就洗了臉,這樣老謀深算的一個動作,足以能表現出一個從知識分子混跡成一個老江湖的悲劇人生,而後來,當陸焉識平反回來以後,為了喚起馮婉喻的記憶,他坐在鋼琴邊彈奏《漁光曲》的背影,那樣的背影,又是依然的那麽優雅和高貴,這不得不感歎陳道明的演技和性格。
最後,劇團認為沒有必要請朗朗來彈奏《漁光曲》,因為陳道明本身就會彈奏鋼琴,用本演員更有意義,如果從名氣上來考慮,簡直就是大炮打蚊子,實際意義不大。
博友美瓢蟲說如果讓馮婉喻死在陸焉識後麵的推車上,--- 這樣的結尾看似殘酷,但卻是希望的開始 。。。,劇團則認為《蘇菲的抉擇》的最後,蘇菲選擇了與病魔般精神病男友相擁自殺,可惜東方的文化是講陰柔的,象歸來那樣活著,本身也是一種活法吧。
說到底,《歸來》就是一個被迫害時代下,一家人試圖破鏡重圓,固執要活著的畫麵。活著有多難,其實活著也很簡單。這也是電影感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