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幸福劇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歐洲人的理性與溫情

(2012-10-27 18:34:30) 下一個

最近瑞典有部電視劇非常的好,講述的是1980年代的同性戀中的同誌戀,就是男性同性戀,以及當時飛來橫禍的艾滋病,這種當時並不為人知曉的病魔,加上恐懼,蠶食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


我在這裏隻談談歐洲人的理性與溫情。故事情節裏麵,有一對同性戀者的家庭,其中一個是篤信基督教的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從接受傳統,正規和嚴格的教育環境中出來,青年成人的時候還四處傳教,當他走進一個同性戀的公寓裏傳教的時候,那個人告訴他:一看就知道你是一個同性戀者。據說同性戀者可以通過眼神就能彼此知道對方。這個性格內向又有涵養的青年是何等的掙紮,他一直對家庭隱瞞自己是一個同性戀者。但是故事發展到後來,他不原意再繼續否認自己是個同性戀者,於是,他跟家庭的父母坦誠:他是一個同性戀者。


父母帶著鮮花,蛋糕,雙雙到他的公寓去拜訪他,非常的客氣,兒子急忙準備咖啡,大家在一起喝咖啡,吃蛋糕,看上去已經久違了的溫情呈現在這裏,不料,話鋒一轉,當父母將信將疑地確認他們的兒子是否真的是同性戀人的時候,兒子堅定的回答:我的確是個同性戀者,母親對同性戀不甚理解,還以為是病可以吃藥救好,可兒子告訴母親自己明明白白的就是一個同性戀者。


好了,父母告訴他,從此他們再也不見麵了,也不認這個兒子了,他們在選擇信仰和兒子兩者之間,堅守了信仰。 

父母穿好風衣,道別的時候,母親擁抱了兒子,還對兒子說:我愛你。兒子也對母親說:媽媽,我也愛你。


等他父母離開公寓以後,兒子失聲痛哭。

關鍵是,直到雙親去世,他們真的都再沒有見過一麵。


而這個同性戀的伴侶,因為患艾滋病即將去世前,醫院通知他的父母前來醫院最後一別,這樣的生死離別,父母自然是悲傷又複雜的心情,這個母親剛開始的時候還把親手織好的毛衣轉送給兒子的戀人,這個同性戀者也急忙就套在身上。表示謝意,這個母親說她感覺到他兒子的戀人,就象自己的半個兒子,很親近的感覺,可是父親馬上就開始討論起兒子的葬禮事情,這樣情況一下子又變了,父親要把兒子帶回家鄉,在那裏舉行葬禮和安葬,他堅決不要親朋好友知道他的兒子是個同性戀者,更不想要大家知道他是死於艾滋病,在80年代,很多死於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家屬或親友都撒謊說他們死於癌症,因為為了葬禮而表示哀悼,參加葬禮的人要捐款給癌症基金。


他們堅決不要這個同性戀者出席葬禮,盡管他一再堅持說:我愛他!我真的很愛他!父母堅決的離開了醫院,他也堅決地脫下毛衣,歸還給這個一分鍾前還認為是她半個兒子的母親。


的確,這個害羞又有涵養的男孩,一直忠實於他這個放蕩的戀人,特別是生病以後,不棄不離。


後來,這個戀人的父母,從此也視他為陌路人,再也沒有聯係過他,也不跟他見麵,他直到人到中年,孤身一人,一直懷念著他的戀人,最後才有機會到墓地去看望他的同誌。


寫這個劇本的人,本身就是個同性戀者,一個著名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他現在有穩定的家庭,還收養了兩個孩子。這些故事都是根據真實的故事而來,隻是把故事中的名字作了改動。



任何社會總是在傳統和叛逆中前行,而生活在歐洲的環境裏麵,有抗爭,有屈服,有忍受,還有改進,而這些都是乎都在一種理性和溫情中反複進行的,但是,依然是以犧牲了很多人的幸福而為代價的。


所以,才要追憶並不遠去的1980年代。


書名,與片名:

Torka aldrig tårar utan handskar

英文:Never wipe tears without gloves
作家:

Jonas Gardel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