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幸福劇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個國際友人的中國“琴”懷

(2009-03-15 16:59:19) 下一個

在劇團還沒有出生之前,一個文靜貌美的瑞典姑娘就去到中國的北京,在那裏,她開始了她的中文學習,其實,在這之前,她已經跟從著名的漢學家高本漢教授學習了一些漢語,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了,這個學生的名字就叫林西莉。 

後來,她也成為了一個漢學專家,但是,林西莉卻以一種更為樸實的語言和實踐來告訴西方世界——關於中國的文字以及中國文化的故事。

 

 

(林西莉今年正在瑞典全國作巡回的古琴音樂演奏會,並為瑞典人講解她與琴的故事。)

 

 

林西莉不但熱愛中國的文字,還喜歡上了中國的古代樂器。 開始的時候,她想學習中國的琵琶,不管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轉軸撥弦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東方氣質,還是反彈琵琶的敦煌藝術都很有吸引力。不過,在她具體決定學什麽樣的琴的時候,她的行程是先到了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跟那裏的教授朋友談論這件事情,早前林西莉學習過魯特琴(lute, 14——17世紀歐洲的一種弦樂器),根據林西莉的興趣愛好,教授建議她最好還是學習中國的“琴”,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作的“古琴”。

 

 

琴,從20世紀被稱為古琴,但是早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有七根弦,也就是七弦琴。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比喻為一年之中的365天,按弦取音依靠琴徽標記,一共有13徽位,象征著每年的12個月份,以及四年一次的潤年,13個月。古琴的麵板是弧圓形,底板是平麵,表現中國的哲學“天圓地方”,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上山下澤,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

據林西莉在自己的書“琴”中介紹,她自己就有兩個古琴,一個是宋代的,另外一個是明代的。古琴中的段紋也是很值得一欣賞的,所謂段紋,是指琴表麵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這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音樂會休息期間,很多人聚集在古琴周圍,仔細觀看)

 

林西莉一直有一個願望,把古琴介紹給西方的人欣賞,她本來打算同她的中國古琴老師王迪一起開音樂會的,王迪是古琴大師管平湖的得意弟子,不料,王迪因患肺癌去世,這個計劃就成了一個問題。

有一天,林西莉突然想起,王迪不在了,還有她的女兒,她的女兒鄧紅,從小就跟母親學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現就職於中央民族樂團,另外,還邀請了具有同樣學曆和工作經曆的陳莎莎來合奏蕭。

 

 

 

 

 

(都是美女,她們的演出服裝也很吸引眼球,看得瑞典人在那裏“哇呀哇”的)

 

 

音樂會的曲目,從“流水”開始,流水選自四川蜀派的版本,劇團急忙告訴身邊的朋友,趕緊幻想一下青城山的風景,要不然,看過張藝謀“英雄”的,也想想無名出場的第一次決鬥和古琴那段場景,畫外有音:“武功跟琴韻雖有不同,但都追求大音希聲之境界”。 

劇團去觀賞這次的音樂會,心裏最關心的就是有沒有“戰台風”的曲目,如果真是專家的話,那麽這個曲目是很重要的,因為“戰台風”的出現,使古弦樂的演奏技術,技巧進入了一個高度,就是結束了隻能輕彈慢揉的時代,豐富了弦樂的表現能力,結果呢,果然有,所以說,林西莉確實是對琴很有研究和功力的。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而能達到此境界的不就是文人雅士了嗎?)

在古琴的審美領域中,有兩個顯著的例子,一個是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另外一個則是成語故事“對牛彈琴”,這兩個故事大家都津津樂道的。

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為琴譜曲,據說在他聽了“韶簫”之後,讚歎道:“三月不知肉味”。

同誌們,特別是需要減肥的同誌們,不妨試一試。咳。

最後,不得不提到林西莉女士,她也想錄製她老師王迪女兒所彈奏的古琴曲目,開始一家公司答應了下來,可惜在這個來不來就要“We will, will rock you”的西方社會,還不那麽容易,事到臨頭,那家公司說不願意了,林西莉女士決定自己繼續搞下去,結果,當她把一切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以後,另外一家公司願意幫她錄製“琴”的CD 盤了。當她跟大家講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為她的執著而熱烈鼓掌,表示敬意。

的確,劇團身在北歐,而劇團的家鄉成都,成都的龍泉山脈的桃花,梨花溝的梨花,都已經含苞待放,走在寒冷刺骨的冰雪風霜之中,劇團的心情也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據說羌笛也是簫的一種,而今眼目下,春風雖然不度北歐海盜關,但劇團仍然為林西莉女士那種熱愛文化和傳播文化的赤誠之心所感動,同時也為自己祖國悠久的曆史文化的豐富,智慧所溫暖著。

謝謝你,林西莉!

 

 

 

 

 

 

 

 

 

 

陳莎莎

鄧紅

 

 所以圖片均出自幸福劇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閑人Filiz的評論: 謝謝來訪和點評。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flysnowing的評論: 謝謝來訪和點評,如果能有更詳細的體會,請分享。
古琴和古箏它們倆共同的曲目有很多相同,比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關山月》《戰台風》等,還有簫和笛子的關係等......有區別,但是也有內在關聯。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喜歡!謝謝分享。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蘇鄉門地的評論: 你推薦的文章很好,以閱讀,並留言。

問好。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古琴與古箏的區別
編輯:琴風

網上學習了幾篇類似文章,受益良多,在這裏不揣冒昧試綜合重編,力求簡潔明了、描述更完整一些,也希望琴友和老師們加以補充和完善,及時指正,目的是為了方便還不了解二者區別的初學者。

其一,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古琴:原名“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本世紀初期為了和其他樂器的統稱區別,改稱為“古琴”,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有實據可考至少形成於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琴的創製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禦田祖”等記載。

古箏又名"秦箏"。早在戰國的時候箏就已經流行了:“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罄築、彈箏。”(《戰國策—齊策》)。自秦、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鬱地方特色的流派。箏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說法一、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將瑟(樂器)傳與兩個女子,二女要爭,引破為二,所以稱"秦箏"。說法二:箏築同源說: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及同時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載: 漢應劭《風俗通》『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承上述舊唐書音樂誌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

其二,形製上的區別:

古琴琴身以琴麵與底板相合而成,琴麵係有7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係住,拴繞於雁足(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製,形體造型頗有典故。琴體總長度為3尺6寸5分(折合約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麵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則代表地,以此印證“天圓地方”之說。古琴共有十三個徵位,裝飾以金玉的圓點來標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時以指觸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係進化演變而來,史書記載,最早期的古琴僅設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為悼念其死去的兒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稱。
古琴的結構頗有分寸講究,詳盡分類有琴額、嶽山、承露、起項、琴頸、琴肩、琴弦、徵位、琴腰、龍齦、冠角(焦尾)等。古琴彈奏的時間越長,琴音會越圓潤、淳和,若長時間閑置不彈而一朝拾起,其聲音會回生而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說古琴善通靈性,便是指此。
古琴常見的造型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區別是依琴體的項、腰形製而不同。琴漆的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古琴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斷等,有斷紋的琴,其琴音清淳、明澈,外觀美觀,所以更顯名貴。


古箏則由框板、麵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箏。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麵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於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從樂器形製、製作工藝與構造上來說,今天的箏已與古時的箏有較多區別。
目前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麵板大多數采用桐木製造,框架為白鬆,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麵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其三,音域、音色、表現力上的區別

古琴雖隻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借助麵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個人感覺在藝術表現上屬於寫意類。

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其四,曲譜上的區別: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多用"文字譜",到了唐朝後多用“減字譜";減字譜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的複合字。這種譜式主要隻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於指法譜。

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其五,流派上的區別

古琴的流派主要按地域分: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廣陵派、中州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武夷派、虞山吳派、管派等。

古箏分為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托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箏)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
目前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麵板大多數采用桐木製造,框架為白鬆,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麵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其六,演奏方法上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多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綽、注等等。彈奏時,右手能夠同時撥動兩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撥弦、左手按弦取音時,可作往複擺動的“吟”、“猱”和上滑音“綽”、下滑音“注”等多種技巧奏法,從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風格。古琴的琴音有三類:散音、按音、泛音。

古琴的彈奏還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麵的講究,因此自古以來琴家們往往都操守五不彈之原則。即:其一,疾風甚雨不彈。疾風聲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彈。其二,於塵市不彈。這是因為塵市喧鬧,噪雜不靜,俗氣又重,故與琴文化精神相違。其三,對俗子不彈。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識風情,難體琴道之妙,自然不為知音。其四,不坐不彈。因操琴須氣定神閑,不可有浮躁之氣。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彈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彈。琴家操琴時,須潔淨身心而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如《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儀表,那才能稱聖人之器,然後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將身就在榻邊,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兒,對著自己的當心,兩手方從容抬起,這才身心俱正.還要知道輕重疾徐,卷舒自若,體態尊重方好. ”

而古箏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製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複調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得到一個突破性的發展。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古箏曲《戰台風》,《戰台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人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隻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及使用無效區的噪音來製造台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上世紀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係",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


  其七,代表曲目:

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遠的是《碣石調.幽蘭》一曲,描寫孔子不得誌以空穀幽蘭自喻,據今已有1400多年。還有《廣陵散》、《瀟灑雲水》、《梅花三弄》等,現存琴譜約有數千首之多。不同版本的曲目共有三千多首、不同曲名的有六百多首,我國史籍記載有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以及"三國"中孔明巧施空城計,操琴退司馬十萬大軍的故事,說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箏。1977年,美國宇航局為了探索外太空生命,發射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探測器上搭載了一張金唱片,意在向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傳遞人類的信息。金唱片中,就錄製了我國已故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當年管平湖先生所用的古琴,是一張宋代古琴“鳳鳴”。
古琴的代表曲目多為古曲,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瀟湘水雲》《漁樵問答》《搗衣》《鳳求凰》《陽關三疊》《酒狂》《關山月》等等。
而古箏的代表曲目有《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出水蓮》、《錦上花》、《秦桑曲》、《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滿江紅》、《步步高》、《瑤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等

flysnowing 回複 悄悄話 戰台風 是古箏曲吧. 和古琴是有區別的.
蘇鄉門地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美圖,美文好圖,尤喜歡那二張琴的圖片,古樸典雅溢於言表。 所謂,琴如其人,人如其琴。

巧了,曾轉貼過一篇關於古琴的文章,講的是古琴在常熟,因為自己跟常熟很有些緣分~~~ “常熟別稱琴川,因古代常熟城內有七條溪流,形似古琴七弦”,這次夏天回國,爭取耳聞目睹一下琴川古琴的風韻,以及翁同和的真筆書法 :))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5&postID=47604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