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論曹劌論戰(2)

(2008-10-22 18:24:29) 下一個

論曹劌論戰( 2 )

朱雨心

“肉食者鄙”的說法,不僅內容是不符合事實的,而且它的那種對某個社會群體的藐視、侮辱的口氣,也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現在建立和諧社會的宗旨。

一個社會,總是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組成;總是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總是有富人與窮人;總是有強者與弱者。不論貧富、貴賤,人性是一樣的,所以,這些不同的群體中,都有好人與壞人。隻有具體的好人與壞人, 而不應該說:其中某些群體是好人的群體,而另外一些群體是壞人的群體(犯罪集團除外)。和諧社會裏,討論問題,要就事論事,使用中性詞語,特別要避免針對某一特定群體(隻要不是犯罪集團)使用藐視、侮辱的口氣;特別要避免製造“階級仇恨”。

如果非要查考哪些群體的壞人更多些,“肉食者鄙”也仍然是不成立的。一般而言,必定是:窮人中的壞人,遠遠多於富人中的壞人。 那些偷盜搶劫,殺人放火的事,富人沒有必要去做,通常隻有窮人才會去做。富人受教育的程度,遠遠高於窮人。因受教育而變得更好的人,應該遠遠多於因受教育而變得更壞的人。所以,富人既沒有必要,也更不願意去做壞事。地主受教育的程度,遠遠高於貧下中農;由此推論:地主的道德,遠遠高於貧下中農。

所以,工人中的壞人遠遠多於資本家中的壞人;貧下中農中的壞人遠遠多於地主中的壞人。無產階級中壞人最多,越是無產,壞人越多。這些都是自然現象。偽道德的基本特征就是:否認自然現象。否認自然現象,並不顯示偽道德的追求者的道德高尚與“思想先進”,而是恰恰反映出了偽道德的追求者的內心的陰暗與愚昧。人道主義主張同情和照顧弱勢族群,不是因為弱勢族群有什麽美德。

社會下層的人,不僅僅能力最差,道德也同樣是最差的。因為兩個極端的相互轉化,社會上層的人的道德是其次的差;而上層的人中,道德的差異(即,道德水平的變化範圍,例如:方差)最大。社會中層,最安分守己,道德最好,道德的差異也最小。

當然,這些也都是處在平衡態附近的社會的情形。遠離平衡態的社會,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無法一般而論,隻能具體社會,具體分析。毛澤東時代,人為地把大家都搞成了“無產階級”。剛開始時,人們還帶有原先所處的那個群體的特征,時間長了,原先的特征就消失了。等到了“改革開放”,無產階級的特征就越來越 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有人說:現在的中國壞人特別多。那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無產階級中壞人最多呀。既然全體都成了無產階級了,那壞人當然就特別多囉。更糟糕的是剛從無產階級爆發變富的人。本來無產階級中的壞人,雖然數量多,但是他們沒有什麽資源,能量很小,很受約束、影響不大,破壞有限。而剛從無產階級爆發變富的人中,壞人的比例是與無產階級相同的,所以,這些富人中,壞人特別多。而且,他們有資源可以支持他們做大規模的壞事;壞起來,那是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對社會的影響特別大,對社會的破壞特別嚴重,遠非真正無產階級中壞人可比。

所以,必須要考察三代。如果連續三代都是富人,那麽,前麵講的統計規律就能比較準確地適用了。現在的中國,隻有從剛從無產階級爆發來的半代富人、一代富人,前麵講的統計規律雖然適用,但是可信度比較低。現在的社會亂,壞人多,是必然的,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的。這就叫: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現在隻有爭取熬過兩代人。等富了三代後,他自然就會不喜歡做那些亡命之徒做的事了。類似的,等窮了三代後,他就認命了,也自然就會不喜歡做那些亡命之徒做的事了。那時,富人與窮人,都會比現在的更安分,也更快樂,天下自然就太平了,隻需稍加教化,自然便是“民風淳厚,禮儀之邦”。這就是曆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反麵的是曆史的唯心主義。不要幻想又找到了什麽“先進文化”,立馬就能送人進天堂;這類東西,十之八九, 是禍國殃民的。

前麵所述,都是統計而言。個例事,各種各樣都有。亡命之徒的事,總是會有人做的。另外,一些富人會變窮,一些窮人會變富,這是不斷在發生的。窮富是個動態的劃分。就個例而言,是變窮、還是變富,有許多偶然的因素,並不一定是有能力的人變富,沒有能力的人就變窮。更何況,金錢不是人們的唯一的追求,也不是唯一的價值標準。

曹劌見了魯莊公,“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文中的魯莊公比曹劌誠實、可愛。魯莊公講的三條,都很實在,也很重要。處在魯莊公的位置,首先想到這些,非常自然。反倒是曹劌,有矯揉造作,故弄玄虛之嫌。

魯莊公是個封建君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個君主,貪婪、吝嗇,必然敗壞國家政治,敗壞社會風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這是君主的一種美德,同樣的,會對國家政治,社會風氣,產生好的影響。而這種好影響,會惠及整個國家、每個百姓,怎麽能將它貶成“小惠”,說它“未偏”呢?難道非要君主親手分果果給每個百姓,才算是恩惠“偏”了?大敵當前,魯國 “領導班子”內部的團結最重要。就算“衣食所安”,隻是分給了魯莊公的下屬,或親信。這些人能因此而與魯莊公同心同德,是魯莊公以及魯國能夠抵抗齊國軍隊的最重要的條件。魯莊公首先想到這一條,是一點都不錯的。曹劌貶低這一條的重要性,是不正確的。

以現代的人看來,打仗的勝負,與神“福”,還是“弗福”,是沒什麽關係。但是,在古代,祭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祭祀,嚴肅認真,符合規格,會給人帶來必勝的信念。這種信念所產生的勇氣,是“一鼓作氣”所能聚集的勇氣的源泉。與前麵講的類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魯莊公能夠對神誠實,魯莊公的臣民也就有可能忠於魯莊公;魯莊公倘若對神弄虛作假,魯莊公的臣民也就有可能對魯莊公弄虛作假。君主的誠信很重要,怎麽能說是“小信”呢?一個君主的美德,是一個君主的人格的感召力的來源,與君主的政績,一樣重要。所以,文中曹劌說的,倘若是實話,那麽,曹劌是無知,否則,曹劌是嘩眾取寵。

朱雨心 2008 年 9 月 28 日(未完待續)

朱雨心的新浪 BLOG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學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凱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請評論,請宣傳,請張貼(需注明作者及出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