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於某氏而飽
(2006-11-22 21:38:34)
下一個
"做飯挺有學問,吃飯更要講究學問",朋友說得是.
先祖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第一句: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與朋友說得同一意思.
《隨園食單》------序說:
詩人美周公而日“籩豆有踐”(1),惡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於飲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稱“鼎烹”,《書》稱“鹽梅”,《鄉黨》、《內則》瑣瑣言之。
孟子雖賤“飲食之人”,而又言饑渴未能得飲食之正。可見凡事須求一是處,都非易言。
《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典論》日:“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
古人進肺,皆有法焉,未嚐苟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聖人於一藝之微,其善取於人也如是。
餘雅慕此旨,每食於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執弟子之禮。四十年來,頗集眾美。有學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傳者。餘都問其方略,集而存之。雖不甚省記,亦載某家某味,以誌景行。自覺好學之心,理宜如是。雖死法不足以限生廚,名手作書,亦多出入,未可專求之於故紙;然能率由;日章,終元大謬,臨時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麵。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
曰:“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吾雖不能強天下之口與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則食飲雖微,而吾於忠恕之道,則已盡矣。吾何憾哉!”若夫《說郛》所載飲食之書三十餘種,眉公。笠翁(5),亦有陳言。曾親試之,皆闊於鼻而蜇於口,大半陋儒附會,吾無取焉。
可見,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講道理行,做,先祖是"必使家廚往彼灶觚",自己不做,或竟是不會做.我,混得不如先祖,無家廚,想吃,"必使老婆往彼灶觚",老婆不做,就麵條稀飯對付.
"餘雅慕此旨,每食於某氏而飽."
先祖如此,我也如此.先"每食於李家而飽".希望能食於羅家,戴家,馬家,張家,廣家,王家,胡家,侯家,嚴家,鄭家,範家 -----家而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