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唯一被外人所了解的,就是蘭新鐵路上一座不知名的小站———疏勒河車站
疏勒河沿岸的綠洲和荒漠
我記住了疏勒河,因為哥哥曾經在那裏當農民。
1968年,十六歲出頭的哥哥,和同班另一位出身黑五類的男孩,被學校發配到河西走廊的盡頭,玉門鎮柳泉公社疏勒河大隊三小隊插隊落戶。“玉門,柳泉,疏勒河”,多美的名字啊,可實際上,那是偏遠冷寂的大漠深處,一塊連春風都不肯光顧的苦寒之地。
在中國的版圖上,幾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東,奔向大海。但在中國西部的敦煌,有一條大河卻反其道而行之,與眾不同向西流淌,這就是疏勒河。這條疏勒河橫跨青海、甘肅、新疆三省區,全長1000多公裏,是中國大陸上少有的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內陸河。
疏勒河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的疏勒南山和托來南山之間,經過上遊100多公裏的匯聚,疏勒河在昌馬峽穀中奔湧而出,隨即掉頭向西,穿越安西縣到達敦煌,在敦煌西北與黨河末尾匯合,渡過玉門關繼續向西,古代洪水暴漲季節流入新疆境內的羅布泊。疏勒河的支流包括橫貫敦煌全境的黨河、流進莫高窟的宕泉河、流進榆林窟的榆林河以及古陽關腳下的南湖等。
大河流域總體地勢東高西低,昌馬峽穀海拔2000多米,而敦煌西北部和羅布泊的最低海拔隻有800多米,這就是大河西流的原因。
在千裏疏勒河故道邊,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古代綠洲,從東向西依次有:昌馬、淵泉、鎖陽城、石包城、瓜州、廣至、敦煌、陽關、多壩溝及古玉門關等,其中敦煌是最大的一塊綠洲。
疏勒河猶如一根巨大的葡萄藤,把沿途的許多零散綠洲串連起來,把一條條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編起來,也把豐富多彩的文化整合起來,形成了高度發達的敦煌文化。
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疏勒河流域幾度繁榮,幾度凋敝,幾番改道,幾次斷流。它的每一次改道和斷流都讓繁華的都市變成廢墟,讓大片的綠洲變成荒漠,讓文明的鏈條驟然斷裂,留下了一個個撲朔迷離的曆史之謎。
疏勒河處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是絲綢之路的通衢大道。大河兩岸,大路朝天,絲綢之路的幾條重要通道———陽關道、玉門關道、吐穀渾道、莫賀延磧道,全部沿大河兩岸穿行,敦煌是絲綢之路東段的終點,又是中段的起點,玉門關、陽關是“出塞”、“入關”的必經之地。
在絲綢之路開通後的1000多年間,疏勒河流域始終處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從西漢時期一直延續下來的移民屯墾,又為它不斷輸入新鮮血液,讓它始終與內地保持著血肉聯係。如今,這一帶的飲食習慣、方言土語、民風民俗基本上與關中地區無異。
明嘉靖三年,嘉峪關城樓正式對外關閉,敦煌連同整個疏勒河流域都被遺棄關外,喧囂了1000多年的陽關古道終於曲終人散,莫高窟人走茶涼,日漸凋落。從那時候起,疏勒河被冷卻一旁,極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到了近代,疏勒河唯一被外人所了解的,就是蘭新鐵路上一座不知名的小站——疏勒河車站。很少有人在疏勒河車站下車,火車停在那裏,隻是為了加水。哥哥所在的疏勒河三小隊,就在車站附近,從1968年深秋到1972年春節前,省城知識青年的來往,給冷清寂寞的疏勒河車站,帶來了些許人氣。
敦煌雅丹地貌——風把這塊土地撕成了千萬條
疏勒河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