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淘寶(二)
(2008-08-04 15:36:26)
下一個
四月份澳門大學譚博士專程來美探訪,(見小鶩拙文“閑逛出來的正經事”),我們在一起聊了一些常常容易被遺忘被忽略的有價值的“古董”老事兒。一件庚子年間發生在北京半塘寓所”四印齋“的“李鴻章送雞蛋”的往事,讓我突然想起了紹曾叔叔的”另類淘寶”——即使是在清朝政治上最黑暗的晚期,官場還是有值得今人效仿的正氣的,這不正好符合了“寶”的三要素”:曆史久,數量少,質量好嗎?
事情要從我的祖父不吃雞蛋說起:我的祖父名序柯,字雲樵,行二,生於1890年,是半塘老人的第二個孫子,半塘詞集《味梨集》跋中提起過祖父和祖父的哥哥序楫。
庚子(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朝廷倉皇西逃,先高祖半塘老人邀朱祖謀,廣西狀元劉福姚集於宣武門外校場胡同頭條寓所“四印齋”,相約填詞,墨汁和著淚水,記載下了令人肝腸寸斷的悲秋殘影。那個時期,入侵者燒殺掠搶,造成了市麵的一片混亂,物質匱乏,十歲的祖父,第一次體會了“不見葷腥”的滋味。
當李鴻章知道了三位憂國憂民的詞人被困四印齋以詞度日,特意來到詞人寓所,除了精神慰問,也帶來一些緊俏物資,其中的幾十枚雞蛋,或許因為危城動蕩,或許為了攜帶方便,隻好委委屈屈地藏在為了環保而設計的馬糞接收袋裏,跟隨李大人平安進入四印齋。隨著歲月的流逝,祖父隻依稀記得那位大人是瘦老頭,但是卻總也忘不掉狼吞虎咽十一枚荷包蛋後,所留下的類似於雞糞的味道,馬糞的形狀,在肚腹裏的興風作浪。經過了上吐下瀉之後,祖父再也不敢想象由雞蛋派生出來的種種美味佳肴了。
眾所周知,從甲午戰爭開始之前,半塘老人多次上奏折,彈劾權傾朝野的李鴻章,措辭之強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了。這就讓後來的一些清史學家認為:“半塘不喜李鴻章”。其實,半塘的父輩們,和李鴻章的私交還是不錯的,細讀半塘父親霞軒公的《養拙齋詩》,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由此可見,半塘之彈劾李鴻章,皆非出自個人的好惡,乃是出自於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這也正是我從中所淘來的“寶”,尤其在當今隻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社會風氣下,個人好惡淩駕於國家社稷之上的事情,屢見不鮮。能夠把個人好惡放一邊,把人民利益擺中間的公仆,真是難能可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