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賞析
(2008-01-10 23:32:18)
下一個
《中華文明大講堂》——敦煌藝術賞析
一、創造敦煌
敦煌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又大、又繁盛的地方。
敦煌,是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至今保留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是中國的藝術寶庫,也是世界的藝術寶庫。世界上曆史久遠、自成體係的文明隻有四個:中華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明體係,在世界上隻有一個匯集點,那就是敦煌。
1、敦煌的藝術珍品是絲綢之路的創造。
敦煌,位於甘肅的西部,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城市。那時的敦煌,不是黃沙漠漠,十分荒涼的地方,而是非常繁榮的城市。中原的、西域的各種文明,甚至更遠的文明,中亞、西亞、印度、希臘等地的許多文明匯聚在一起,慢慢消化融合。中國文化最善於融合其它文化的,它會將別人的優點慢慢吸收並融入到自己的血脈中。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東西。
2、敦煌的藝術珍品是佛教東漸的產物。
公元366年,有一個和尚,叫樂僔。他從中原到西方佛國取經,路過敦煌,天色已晚,打算在這裏過夜,當他撣撣身上的塵土,準備躺下時,他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對麵的三危山上,隻見金光閃閃,佛光萬道,呈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如來端坐中央,正在說法,聽如來說法的神佛,栩栩如生,聖潔的光圈罩在他們的頭上,遠處天上的飛天正在天上飛翔,火焰正在升騰。樂僔和尚被這奇景驚呆了,這不就是他要尋找的西方極樂世界嗎?他就遵從佛的旨意,在這裏開鑿洞窟,化緣造佛。敦煌的藝術就這樣開始了。
二、發現敦煌
當人們再次發現敦煌時,那是幾百年之後的事情了。敦煌,就像蚌殼中的珍珠,那異彩的光芒讓世人驚訝。然而,正如同撬開蚌殼時給蚌帶來的苦痛,敦煌的被發現也充滿了淚水和屈辱。
故事發生在公元1900年,大清國進入了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國都北京肆意蹂躪搶掠,太後、皇帝連夜棄京逃跑。這個時候的敦煌,黃沙掩埋了洞窟,不但沒有熙熙攘攘的居民,就連僧人也沒有了。在敦煌的,隻有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王園籙本來是一個軍人,以後他當了道士。王道士信奉道教,但是,對玄奘卻敬佩有加,這個道士到了佛教聖地,並且被官府派遣負責看守佛教的洞窟。誰也想不到,這個呆頭呆腦的道士,主宰了震驚世界的發現。
那時的莫高窟裏許多洞窟都已經被流沙掩埋。王道士在安頓下來後,對工作也比較盡心。他四處募捐,用得到的銀兩雇請了一些人,清理了一些窟裏的積沙(那時的積沙幾乎把洞窟埋掉)。而後他又雇了一個姓楊的人專門來抄寫經文。古時候印刷業沒有那麽發達,抄寫、傳播經文都是積德行善的事。
莫高窟
1900年5月26日,就在這一天,敦煌發生了以後震驚世界的大事。五月,敦煌的氣候比較炎熱,姓楊的抄經人就把桌案搬進了涼爽的第16號洞窟內。第16 號窟原是一個僧人修建的,他的弟子為他塑像,這位僧人端坐,很有些神聖的情感。隻是背後的壁畫,本來想畫菩提樹,可能敦煌人不知道菩提樹的樣子,畫成了一棵楊樹。這位抄經人,為了提神醒腦,常常吸旱煙。那個時候點旱煙用的不是打火機,不是火柴,是芨芨草杆,如果芨芨草杆這次沒用完,就插進牆縫裏留著下次再用。就在這一天,當他又插草杆時,竟然把長長的芨芨草一下子全部插進去了。用手一敲,牆壁是空空的聲音,他連忙把這事告訴了王道士。兩人一起鏟開牆皮,露出一個用土塊封砌的小門。小門裏是一座小石窟。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這樣被發現了。
那天是1900年5月26日。一個被封存了近千年的神秘的洞窟發現了!這座隻有3平方米的小石室,裏麵有5萬卷經書,有上千幅精美的圖畫。這裏是一個震驚世界的藝術寶庫。
王道士是一個半文盲,當然搞不懂藏經洞的意義。他發現了藏經洞之後,請了縣城裏許多鄉紳富豪來參觀,大家還是沒有人說得明白。隻是認為這是神物,不可外流。就將洞門重新封存起來。
時隔不久,敦煌縣的縣令汪宗翰知道了此事。他對古物頗有興趣,就命令王道士取出一些來。一看之下,他立刻覺得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古物,就那這些珍貴的文物當作禮品,在官場上結交權貴。其中有一幅宋代的水月觀音像和兩卷經書,被汪宗翰送到甘肅學台葉昌熾手裏。葉昌熾的知識淵博,對古物頗有研究。他鑒定這是價值連城的稀世之寶,連忙建議將敦煌的這批古物全部運到省城蘭州保存起來。但當時的中國因為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官場又極其腐敗。運送費需要五、六千兩銀子,根本無法籌集。於是隻好下令敦煌縣把這些古物原地封存。這樣,王道士奉命再次封閉了藏經洞。
藏經洞雖然被泥塊封存了,但敦煌莫高窟有無價的文物的消息卻不脛而走。尤其是頻繁出沒在我國西部的外國“探險家”們,紛紛聞訊而來。
第一個來到的外國人是斯坦因。他原本是匈牙利人,後來加入了英國國籍。斯坦因一直對東方文化非常感興趣,而且為人狡詐、工於心計。僅在我國新疆地區,他就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三次進行了探險考察,掠走了無數文物。
1907年,斯坦因得到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的消息,帶著一個翻譯,立即趕到敦煌。他對王道士說,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唐僧,這一次,他就是踏著唐僧的腳印來到敦煌。他要把唐僧取來的經文再送回印度。他要求進入藏經洞。王道士怕得罪神佛,不敢答應。但是,當斯坦因拿出200兩白銀時,王道士就不怕神佛了。在王道士的幫助下重新打開了藏經洞,斯坦因看到,裏麵不但有漢文經卷,還有藏文經卷,斯坦因最感興趣的是有許多美麗的畫像,顏色如新。他們怕別人發現,就在夜間進洞盜寶。他們連續盜寶七個晚上,共運走了24箱敦煌寫本經卷,近萬卷。5大箱絹畫和絲織品,約500幅。斯坦因雇了40多頭駱駝才運走。斯坦因記得,當裝好箱子的駝隊準備出發時,那是一個傍晚,他回頭看看滿天的晚霞,就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正在流血。
斯坦因盜竊的經卷,一部分留在印度,大部分運回英國,留在大英博物館。
斯坦因的掠奪,也引來了世界各地的盜寶者,他們接踵而來。
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來了。他是位漢學家,在得到王道士的同意後,他進入藏經洞,他驚得目瞪口呆。他用了三個星期,每天 1000卷的速度,看了藏經洞中的每一片紙,把斯坦因挑剩下的文物重新翻檢一遍。由於他的漢學知識,他把所有經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精品;另一部分為凡品。他用500兩白銀騙走了精品中的6600卷,絹畫200餘幅,還有20餘件木雕,絲織品若幹,共計一萬餘件。他裝滿十輛車。運回法國,放在巴黎國民圖書館內。
在騙子的掠奪中,最無恥、最瘋狂的掠奪者,那就是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當他率領哈佛大學考古隊來到敦煌時,藏經洞已是空空如也。他並不與王道士有任何聯係,直接進入洞窟,瘋狂地盜走了洞窟中不能移動的唐代半跪式觀音彩塑一身,更令人發指的是,他還用膠水粘走最精美的壁畫,共計 26方,32060平方公分。這種野蠻的行為給敦煌的文物造成不可複原的損失。次年,當他再次來華,上次由於膠水不夠,隻盜走26幅壁畫。這次,他帶著配膠水的工人到達敦煌,企圖把敦煌全部壁畫通通盜走,這時,民眾起來自覺保衛壁畫,他們不允許自己崇拜的神物被盜。這位美國人走到哪裏,老百姓就跟倒那裏。而且,用華爾納的話說,老百姓用憤怒的語言罵他,才使華爾納的企圖沒有能夠得逞。
1905年到1924年,從藏經洞被發現,不到20年,敦煌藝術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1909年,清政府學部,撥付庫銀6000兩,下令敦煌縣交出剩餘的經書。王道士早已將精品私藏於大經桶中,一路上的官員,甚至押運的官員,都雁過拔毛,最後運到北京,隻剩下8697卷經書,書藏在北京圖書館。
時至今日,敦煌文物大部分還都分散在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公私收藏中,存留於國內的僅是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有個日本人狂妄地說,敦煌在中國,但敦煌學在日本。
後來,季羨林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所以,著名的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三、保衛和發展敦煌
係統地研究敦煌,發掘敦煌,讓世人認識敦煌,張大千是第一人。1941年,敦煌依然是黃沙漠漠的地方,張大千由成都,先乘飛機,再乘汽車,再乘騾車,最後騎馬,終於到了敦煌。他用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除了寫成了20多萬字的《敦煌石室記》外,還臨摹壁畫260餘幅。
1944年,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和敦煌有關的藝術研究所——敦煌藝術研究所,它的第一任所長就是常書鴻先生。
對敦煌真正進行強有力的保護,是在解放之後。
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立機構,常書鴻依然擔任所長。直到1982年,常書鴻才舉家遷入北京。常先生40年的艱苦卓絕工作,終於建立了中國對敦煌的係統研究和保護,曆經磨難的敦煌應當慶幸自己有一位如此癡情的守護者。“篳路藍縷,厥功致偉,常公大名,宇宙永垂!”這是季羨林先生對他的評價。“敦煌苦,孤燈夜讀草蘑菇。人間樂,西出陽關古人多。”這是常書鴻對自己心靈的寫照。
1963年,國務院撥款,加固敦煌的石窟。
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
時至今日,敦煌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敦煌的研究熱潮也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升溫,已經發展成了博大精深的“敦煌學”。
敦煌藝術在發展、前進,最傑出的成果是舞劇“絲路花雨”。
主講人: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