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半塘餘韻渺如琴(zt)

(2007-01-29 22:20:51) 下一個

半塘餘韻如琴

   前幾年,有機會到桂林去,對這個以山水秀麗譽滿中外的名城,自然不放過,每天訪尋市上。一天轉到一處湖邊,湖水清澈碧透,湖畔一棵大榕樹,近邊依稀城廓樓台。走近,果是一座城樓,隻見城牆壁上嵌刻有一詩,是郭沫若作,中間四句是:  “高臨唐代南門古,遙望杉湖春水深。山穀係舟猶有樹,半塘餘韻渺如琴。” 
   原來這裏是唐代的古南門,後來城市向南擴建,這一帶成了市中心區了。剛才看到的大榕樹走近更見樹身數圍,枝幹縱橫,覆蔭四方,雄踞湖邊,因而湖也被稱為榕湖,和對麵的杉湖隔橋相望。據說詩人黃山穀貶官廣西宜山曾在這樹下解纜停船。而半塘呢?
  
  回京看書方知是王鵬運,字幼遐,號半塘老人,是晚清的大詞人。龍榆生編的《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選了他
17首詞,譽之為“開清季諸家之盛”。  
  他的一生,正值我國一再受到列強侵略,內憂外患,國勢淪喪。王鵬運(
1849年—1904年),廣西桂林人,同治九年舉人,官內閣侍讀、監察禦史。他深切憂慮當年衰頹的局勢,同情變法維新,反對外國侵略,反對禍國殃民的權貴。他敢言直諫,親王、大臣如翁同和等都受過他的彈劾。而且就大政提出建議。
   《清鑒易知錄》記光緒二十一年禦史王鵬運奏請講求商務,並飭各省開辦礦務鼓鑄銀元。而最值得稱道的是,慈禧動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執政大臣無一敢言,獨王鵬運上疏,說“愚以為值此時艱,斷不至以有限之金錢興無益之土木”,書上幾遭大禍,得大臣緩解,後自動離職。
  
   這樣的身世使他的詞憂深思遠,抑鬱悲苦,卓然成為大家。且看到他寫的《滿江紅·送安曉峰侍禦謫戍軍台》:“天難問,猶無已,真禦史,奇男子。隻我懷抑塞,愧君欲死。”對安維峻彈劾李鴻章革職發放軍台同情歌頌,自愧不如。
  
  再看他寫的《八聲甘州·送伯愚都護之任烏裏雅蘇台》“試問今誰健者,慷慨著先鞭。且袖平戎策,乘傳行邊。”很有點高歌激昂的意境。伯愚是光緒珍瑾兩妃之兄,因支持光緒變法兩妃失寵,伯愚受貶。當時文廷式、盛伯羲、沈曾植都為伯愚謫去烏裏雅蘇台寫了八聲甘州的詞。一時口號“一自二妃失寵來,伯愚烏裏雅蘇台”、“今日清流盡可哀,伯愚烏裏雅蘇台”。可見王半塘的詞有一股感時撫事、憂思深遠的旨趣,不同於花間月下隻是紅香翠軟的詞。
   同時又一詞人朱祖謀寫:
  “香一瓣,長為半塘翁。得象每兼花外永,起孱差較茗柯雄。嶺表此宗風。”  看來朱祖謀十分傾服王半塘。  
  到了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有錢勢的人都逃走了。朱祖謀、劉福姚(也是桂林人,著有《忍庵詞》)來到校場頭條王半塘的四印齋躲避。外麵燒殺掠奪,詞人無可奈何,相約填寫《庚子秋詞》幾十首。到光緒二十八年王鵬運南歸到揚州,又過了兩年死於蘇州。
   今天,四印齋也找不到了。像桂林榕湖畔的半塘故居一樣,宣南也是“半塘餘韻渺如琴”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