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口水的惡少
大路旁有棵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過往行人走到這裏,都喜歡在樹下歇腳納涼喘口氣。有一天財主家的惡少,看中了這棵樹,把這裏當作了表演惡作劇的好地方,爬到樹上,像樹下的人吐口水。
財主家的佃戶來到樹下,還沒站穩,伸手摸到額頭臭烘烘的唾沫,抬頭向上望去,原來是東家的惡少,佃戶扛起鋤頭趕快離開。
一個書生來到這裏,沒坐下以前,就感覺頭頂好像落了一泡鳥糞,接著就發現了樹上爬著一個疵牙咧嘴的頑童。書生以為這是一個缺少家教的野孩子,便開口訓導他,沒想到,招來了更多的口水。書生這才看出,這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惡少,書生擦幹淨一身的口水,夾著書本,一邊走一邊想,下次要乘涼,非得先看看樹上有沒有惡少。
不久,五大三粗的壯漢路過這棵樹,惡少正在洋洋得意地吐口水,猛然聽到一聲怒吼:“樹上的畜生滾下來!”,惡少怕過誰?跳將下來,叉腰撇腿,趾高氣揚,可惜,不等把攢足了的一口濃痰吐出去,便被幾個巴掌打得哭爹叫娘,跪地求饒。壯漢見惡少這幅德行,警告一番後,也放過了他。
惡少不思悔改,隻是多了個心眼兒,吐口水之前先觀察一下,不要再遇見壯漢就好。
黑瘦矮小的強盜,逃亡來到了樹下,還沒回過神兒來,就遭遇了一臉口水,
強盜火冒三丈,想不到連個乳臭未幹的渾小子,也敢太歲頭上動土,於是二話不說,“噌噌”地上了樹,提溜起惡少,一陣拳打腳踢。
惡少沒有了。路邊的大樹下,又恢複了以往的清靜。
我讀小學的年代,學校也有類似的惡少,以橫行霸道,欺負弱小為榮,因此老師常常講這個故事。一來安慰那些如佃戶和書生般受欺負的同學,遠離惡少,惹不起躲得起,二來鼓勵敢於和惡人惡事作鬥爭的同學,“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來告誡自以為了不起的惡少,休圖一時之樂,逞一時之能,多行不義必自斃,作惡的絕沒有好下場。
世道變了,這十幾年我沒有遇到過惡少,上邊的故事也幾乎忘記了。偶爾上網才知道,原來趴在樹上的惡少,這回爬到網絡上來了。
痰盂
我在中文學校當老師,講到遵守文明禮貌的好習慣的時候,就提到了請勿亂吐口水,接著就提到了與口水有關的“痰盂”。“痰盂?這是什麽東西?”,華裔少年們七嘴八舌地問道。
痰盂,專指一種用來盛裝人吐出來的唾沫黏液的器皿,大肚粗脖敞口寬沿兒的矮胖花瓶形狀。很多年以前,在公共場合“請勿隨地吐痰”的警告牌下,一定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外表印有山水花鳥的高腳搪瓷痰盂,曾經作為新娘的嫁妝之一,還時髦了一段時間呢。
因為痰盂裏有不少會傳染疾病的細菌,因此不僅需要經常清洗消毒,而且也隻能放置在比較安全隱蔽,小孩子難以觸摸,大人不易踢翻的犄角旮旯裏,以防止汙物溢出,造成大麵積的汙染。
在人類向文明邁進的過程中,做為養成不隨時隨地亂吐口水的良好衛生習慣的一種工具和日常用品,痰盂已經完成了它的任務,悄悄地隱退了。現在的生活方式大大不同以往,不要說ABC(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的英文縮寫)們沒見過痰盂,連我也覺得痰盂已經絕跡了。
解釋至此,同學們明白了痰盂為何物,於是有個同學發言說:“我見過的,暑期大陸旅遊,在‘水天一色’,‘大河奔流’,……這些我去過的遊樂場裏。”我回想了一下,他說得沒錯,回大陸探親的時候,我似乎也在某地洗娛中心的休息廳的角落裏看到過白色的痰盂。學生高過老師,我的解釋雖不準確,學生們的領會還是正確的。
這個時候又有個男孩子發言了:“我沒見過痰盂,但是我也聽說過它”,他猶豫了一下,“要是我沒聽錯的話,我爹地說,現在的網絡,簡直就像一隻痰盂,裝了不少唾沫之類的髒東西,所以他不準我上網瀏覽(Don’t go on the internet),隻準我閱讀書刊(Just read books),說這樣比較幹淨。”
日忙家務夜來讀書,是我的生活習慣。因為沒時間,我很少上網,除非付賬單和發送必要的郵件。不過對網絡的口水大戰以及語言汙染現象還是有所耳聞的,所以也相信“像隻痰盂”的比喻,絕非空穴來風。
人的口腔裏總會分泌口水的,無論咽下去還是吐出來,都是正常的反應和本能,問題不在於口水,而在於怎麽吐這些口水。唾沫星子四處飛濺,汙穢言語此起彼伏的場合,不僅“少兒不宜”,連講衛生的成年人,也得小心翼翼。所以,在網絡文明化的進程中,痰盂仍有一席之地,隻是擺在哪個角落才不礙手礙腳又能發揮作用呢?
2005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