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太平洋

愛情,友情,親情,事業,健康,金錢,讀書
正文

中國正在發生性革命?

(2005-03-16 13:17:35) 下一個
國內電視電影節目煽情性的表演、性感美女在平麵媒體的獨領風騷、情愛歌曲的流行、卡拉OK娛樂廳遍布城鄉上下、成人用品商店的張揚、長發的男青年抱著身穿長褲的女青年在街上狂吻、青年男女的同居、白領階層的性派對、婚外情、一夜情成為兩性生活中最熱門話題等等。 社會學家認為:這些現象都說明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性革命”。 中國確實發生了性革命嗎?是什麽樣的社會原因導致了性革命的產生?性革命給社會及個人的行為觀念帶來了什麽變化?21世紀的性革命將把中國人的性帶到何方? 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性革命” “性革命”曾是歐美20世紀60年代末風靡一時的潮流,那時中國人看到報道歐美國家的一些年青人同居,覺得不可理喻,但是現在你親眼所看到邊上年輕人親做親為。在互聯網上,在交友欄目中,就專門設了“同居”一欄,而且點擊該欄目的人還十分多。 浙江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學生同意隻要是和相愛的人,可以發生婚前性行為。85%的學生認為,已經發生性行為的男女不一定非得結婚。對於同性戀,約有60%受訪同學抱持寬容態度,他們認為同性戀應該被允許。而62%的人則認為,珍視貞操是對人性的壓抑。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易憲容認為:這些現象都說明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性革命”。而這場“性革命”給整個社會在行為與觀念上帶來巨大的變化,如女性的解放、傳統婚姻的破裂而代之以“連續的單婚”、青年人婚前性行為的流行、避孕的極大普及、同性戀的被接受及色情的外露,性產業的繁榮等。 著名性社會學專家潘綏銘認為:性革命的內涵也是豐富而多層麵的,除了性行為的革命,還包括了性哲學革命、性表現的革命和性關係的革命。 性革命發生的社會基礎:“陌生人”的社會 在“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社會控製逐步放鬆。這是通過單位製度的瓦解(如結婚無須再開具單位證明)和傳統信仰的日漸衰微實現的。而隨著城市經濟的大幅度增長,國內人口的流動急速加劇,居住方式也隨即發生變化,形成了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們的私人空間已經相當大而且獨立,人們對彼此的生活互不了解也互不幹涉。 另外,從80年代開始,青年人對上一代人的“文化反哺”也成為性革命發生的重要基礎。許多社會風潮都是從青年人開始,進而影響上一代。像80年代的迪斯科和後來的互聯網現象,都是在年輕人群體興起之後逐漸通過“反哺”再蔓延到中年人群。這樣一來,個性張揚再次成為中國社會的思想特征。 而在之前的“文革”時期,性存在與道德的優越性以及政治的合理性緊密相關,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無性的文化”、“反性的社會秩序”。因此,性緊緊地依附於政治,政治改變了,性也就亟需改變。1980年中國頒布的《婚姻法》規定,“感情破裂,經調解無效”雙方便可以離婚。這就第一次確立了離婚自由的權利。由此,婚姻的神聖受到根本的衝擊,而感情因素被置於崇高的地位———這一切,則都成為了性革命發生的社會基礎。 性哲學革命:愛情至上代替婚姻至上 潘綏銘教授認為性哲學革命,是“獨生子女國策”的直接產物。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使避孕和流產在中國的合法化順利推廣,性的“唯生殖論”以及傳統性道德遭到破壞成為可能。而性的目的,也隨之從生兒育女過渡到“性的快樂主義”;有沒有快樂而不是有沒有子女,開始成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質量的重要標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夫妻之間尋求那些更能夠使雙方快樂的性行為方式;性知識、性科學開始成為人們的急切需求。例如,“丁克”家庭不斷增加。 女性的性權利在客觀上得到了解放。比如,對女性來說,對於失身、處女膜不再如過去那麽注重。 另外,從家庭的角度來看,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子女成了中國典型“三人”家庭中的重要維係力量。然而另一方麵,孩子成年離開家之後的“空巢期”也大大加長,造成了50歲左右的夫妻間相處危機重重,離婚率增高,以往依靠兒女來維係家庭的手段失效。而在子女教育方麵,溺愛傾向的普遍存在,使父母對兒女性道德的管束日益鬆懈。這些現象既引發了關於獨生子女性教育的擔憂,亦是中國社會性哲學革命的組成部分。 性表現的革命:“您不愛看閉眼啊!” 性表現方麵的革命主要表現為性的公開化,包括性知識可以公開宣講、色情品劇增、性用品商店的普及以及當眾親昵行為的增加等等。在1985年之前,國內的性知識基本上僅以《新婚須知》的形式局限於新婚人群,其他人群———尤其是女性的性知識則處於普遍缺乏的境地。而從1985年開始,以《性知識》和《性醫學》兩本重要書刊的出版為標誌,主流傳媒亦開始宣講性知識。性,以知識的形態,成為可以說的東西。 至於公眾場合親昵行為的增加,這是大家所熟悉而且一直有所爭論的問題,由此潘教授講了一個他自己親曆的故事:有一天潘教授和母親搭乘公共汽車,在離他們僅半尺遠的地方,一對青年男女正在親吻。潘母忍耐不住,拋出一句“惡心!”隨即遭來當事人的反擊:“您不愛看您閉眼啊!” 問題由此引發:到底是接吻男女觸犯了潘母“不看”的權利,還是潘母侵犯了青年男女“接吻”的權利呢?潘教授的觀點頗有啟發意義: 問題的中心涉及的是“人權道德”的理念,該理念對此提出的問題不是“接吻是美好的還是惡心的”,而是“美好的是不是就具有特權呢?”如果我們承認不應該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行為,那麽即便是我們覺得“美好的”,也順理成章不該成為強迫別人接受的理由。在人人平等的觀念下,別人具有不看的權利,你無權要求別人閉眼,這就是“人權道德”的標準。 性革命成為女性性革命的前奏 潘綏銘教授認為,性行為的革命是“對‘平心靜氣’文化的一種反動與突破,是以‘隨心所欲’為旗幟,向‘個體主義’的一種邁進。”而性關係的革命,恰恰是表現為在重視婚姻的中國文化中性與婚姻的分離。比如,性生活、性體驗不再是夫妻的專利,對性與愛情、性與婚姻,可以把它們看成是有關係,也可以視為沒關係。 潘綏銘教授認為,在中國,2000年以前針對“文革”“無性文化”和共和國革命文化的性革命階段已經取得了成功。具體表現為以快樂主義為旗幟、自然主義為基礎的性革命基本破除了精神禁欲主義;社會上不反對性革命的力量與日俱增。 然而,社會性別革命和女性在文學領域以外的性革命仍然沒有到來,本土性哲學的方向依然沒有明朗,婚姻革命仍步履蹣跚。中國會徹底從“陰陽協調”的哲學走向西方“個體快樂”的宗旨嗎?親情社會是否將向強調個人權利的社會轉變?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前者的基礎依然是中國獨有的深厚積澱,西方翻版將不會簡單出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