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4)
(2005-03-26 14:54:00)
下一個
教訓三:失敗的根源是組織和體製民航總局的作用有多大?
中國20年來民用航空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失敗,用業內人士普遍的用語來形容,是"屢戰屢敗"或者"屢敗屢戰".但很多人不願承認,走上這條失敗之路恰恰就是從拋棄運10平台開始的。那麽,為什麽要拋棄運10?
有一種解釋說,運10是"四人幫"搞的項目,所以運10下馬是政治原因。實際上,上運10項目並且放在上海是毛澤東提議的,立項是周恩來批準的,項目的協調是葉劍英負責的。與運10同時期的還有上海航天項目,不但沒有被拋棄,反而成為今天中國的驕傲。
運10的下馬離不開高層領導人的決定,這用不著諱言。從1976年"四人幫"垮台到1980年代初期,國家領導人、政治路線和政策方針都經曆了劇烈的變更。運10試飛階段的許多政府領導人都是經曆了文革迫害而重新恢複工作的人,他們不可能十分了解在文革期間上馬的運10項目。回顧曆史,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當時領導人的決策,因為存在一個關鍵的問題,即有關運10的信息是如何傳達給他們的。如果一方麵領導人聽到的信息不符合事實,而另一方麵這種不實之詞又源源不斷地灌輸給他們,那麽這一問題就屬於體製性問題。
有人指責民航總局是扼殺運10的主要力量。1981年1月,民航總局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交的《對國產運10飛機的幾點看法》中曾經明確表示不會購買運10,其理由是:"運10型飛機基本上是測繪仿造波音707-720型飛機,改換了機翼,縮短了機身,減少了起飛重量和商載。即使運10飛機達到了波音707型機的水平,也不過相當於六十年代初期國外第一代噴氣客機的水平","運10飛機還有不少重大技術問題有待解決,要能投入航線使用還要經曆一個較長的時期","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資料對其技術經濟性能恰當的評價",這一表態直接斷絕了運10的市場前景。尤其是在1977-1985年期間擔任國家民航總局局長的沈圖因"嚴重違反外事紀律,以權謀私"而被撤銷中央委員職務的消息於1987年由《第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公布後,更給了一種懷疑以想像的空間:民航總局對運10的否定,可能有為大規模購買外國飛機鋪平道路的動機。
但問題在於,盡管民航總局的否定會對最終決策產生影響,如果國家決策人能夠意識到運10平台及其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讓運10繼續試驗、改進下去,更不可能因為隻差區區3000萬的研製經費而被迫下馬。事實上,到1980年代中期,以鄧小平在70年代末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所引發的自主研發熱潮,已經讓位於引進技術和引進外資的"以市場換技術"熱潮。就在運10下馬前後,中國汽車工業中的紅旗和上海牌兩個產品開發平台也被拋棄了。在這種大勢下,一個自主開發的運10平台乃至本土技術能力的發展都在決策人的視野中變得無足輕重。
和平讓人麻痹,麻痹讓人分不清芝麻和西瓜。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被美國空中力量所震驚的中國有關方麵才又想到大飛機的重要性。但為什麽在國家重視大飛機以後的十幾年中,民用飛機工業越輸越慘,而運10仍然被冷凍至今?這種疑問不能不讓人把目光轉向另一個當事方,即中國航空工業的行政主管部門。
航空工業主管部門的態度
運10項目起源於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提議。1968年早些時候,周恩來總理建議南方一個飛機廠發展像伊爾——18(4個螺旋槳發動機的運輸機)這樣的載客飛機,但沒有得到當時主管飛機製造的三機部的回應。1968年冬天"轟六"試飛成功之後,周恩來再次建議能否把"轟六"改造成一個民用飛機,仍然沒有得到三機部的回應。1969年,毛澤東視察上海時詢問上海是否可以製造飛機。1970年7月,毛澤東又一次到上海時再次指出,上海有比較好的工業基礎,應該有可能製造飛機,此後上海造飛機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中共中央於1970年8月發出文件,決定上馬運10,項目的代號由此定為"708工程".1970年9月,中央在聽取空軍和上海匯報設計思路時決定,運10項目的業務歸口三機部,但由上海市主持領導。當月,全國抽調的100多名設計師即全部到達上海。10年後的1980年9月26日,運10在上海試飛成功,研製費用總計5.377億元人民幣,其中研製費3.34億元,基建費1.747億元,上海市提供流動資金0.29億元。
然而,航空工業的主管部門卻一直對運10項目持反對態度。1980年籌備運10試飛時,一位航空部的副部長對上海市航辦副主任王允祥說:這飛機不能飛,飛不起來。但王回答說,"我是中國的第一批飛行員。我飛過多種航線,我能判斷什麽飛機能飛,什麽飛機不能飛。我認為運10可以飛。如果飛不起來,我甘願接受批評;但如果飛起來了,怎麽辦?"那位副部長說:"如果飛起來了,我就……"接著將手在自己脖子前做了一個砍頭的動作。結果不久,運10就一飛衝天。
運10試飛前,另一位剛剛就任的航空部副部長到上海組織全國專家進行技術審查。這位副部長來自基層,審查運10是他上任後的第一個任務。他在審查結論會上說:"來上海前,聽到關於這架飛機的種種傳說,感到主持試飛的任務不好辦。但是來了以後,實際看到的情況,與我以前聽到的完全不同。"一個工業的主管部門如此對待一個本工業中值得驕傲的項目,原因隻有兩個:第一,運10項目是在航空工業部的體製外進行的,這觸犯了計劃經濟體製下一個行業主管部門對本行業的壟斷權力。第二,運10走了一條自主開發、自主設計的道路,而航空工業主管部門的主導思維卻正好相反。為什麽一個工業的主管部門反對自主開發和自主設計?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分析這個工業發展的曆史路徑及其對產業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