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T市場七大變遷:芯片產業燃起中國話題
(2005-01-23 11:44:43)
下一個
作者:謝少常
引言:
盡管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2005年的全球IT市場將呈現出七大發展態勢,這些態勢會使這一年值得深刻記憶。
正文:
每到年末歲初,媒體和分析家就開始幫助人們梳理思路,總結過去,放眼未來。
"預言"多了,不免有些"惡俗".但人們對前景的擔憂,依舊使得預言文章最有點擊量。《商業周刊》組織這個預測,也屬於每年例行公事。文章認為,相比2004年,2005年的全球IT產業當更可圈可點,因此,也是IT公司"利涉大川"之時。這種趨勢,已經在近期就表現出來了:惠普整合了PC和打印機部門,英特爾更是大刀闊斧地重組了自己的部門,取消了通訊產品部門,增加了數字家庭等"時髦"的產業群組。
多數積極的分析家預測,明年風險投資商在技術市場上的投入,將有兩位數的增長率。而消費類電子產品(如液晶電視)和無線技術(如Wi-Fi)更是明年IT圈的鮮亮點。分析家還預測,由於集團消費能力疲軟,使得企業市場將乏善可陳。另外,由於中國IT產品對全球市場影響力越來越大,因此,價格競爭也將更為激烈。特別是新聯想,很可能具備溫州人賣鞋的熱情,來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
眾所周知,2004年的IT市場已然有不少亮麗風景:企業在IT花費上有所增加,某些領域增長5%;風險資本再次向新興IT企業家提供"彈藥";科技雇員數量增加;科技股也度過休眠期,走出低迷。
下麵,就是該刊對未來技術市場的7個預期。
科技股:價格回歸價值
上世紀90年代末的幾年,投資商們相信,科技股的增長速度將始終比別的板塊要快,甚至到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依舊有人迷信已經被神話的科技股,因為人們相信,那些科技股的領頭羊,如思科、微軟、英特爾、Dell等,不會疲軟。但接下來的三年痛苦時期,這些領頭羊股票也難以堅守底線。盡管科技股的價格在回歸,但科技股依舊是整個股票市場最"昂貴"的股票。按照標準普爾的數據,信息科技股票平均的股價-收益比率(p-e)為22,而其它股票為17.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年,依舊很高,其中:微軟的p-e為36,Dell為33,思科為20.
為什麽這樣?就是因為投資商對這些科技股票采取的忠實的購買-持股策略,投資商們看好未來的發展。但科技股價格虛高必然會得到改變,2005年,科技股的價格將向其實際價值繼續回歸,或者過程更快。換句話說,指望科技股有什麽大的發展是不切合實際的,這對於那些科技股的忠誠持有者無疑是痛苦的。
目前,科技股的收益增長率已經落後於其它領域了。去年第四季度,標準普爾500中科技股收益隻同比增長了15.4%,是2002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低值,僅僅比標準普爾500的平均水平(15%)略高。按照有關預測,2005年,技術股收益僅僅會增長13%,比標準普爾的平均值10.5%好不了多少。好在去年前三季度,技術股票的收益漲了43%,而標準普爾500為20%.盡管如此,科技股票的價位虛高依舊顯得"驚險".
有分析家認為,由於不少科技股的交易價格正在逐步回歸到其實際價值上,隻有很少的科技股(如Google、Apple和Autodesk)在價格上穩固增長,因此,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到為數不多的房間內,於是,不可避免地,那些被追捧的股票也必然陷入價格虛高的漩渦。
好在,多數投資商已經在科技的神話夢想中醒來了,他們已經不願意做投入多、收益少的交易了。於是,在2005年的第一周交易上,科技股整體下滑6%,而標準普爾500整體降幅為2%.按照美林TechStrat的分析,盡管科技股出現整體下跌,但目前投資科技股的時機依舊不對,原因是,科技股的收益情況不會在今年出現明顯好轉,價格依舊虛高。
根據美林的一項調查預計,2005年整體IT消費將同比增長3.9%,但2004年的增幅為6.3%。而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一個市場,美國商務部預計美國政府機關在IT花費上正在降低。而這種征兆很可能是全球範圍的。
風險投資:不再有"恐高"症
雖然科技股虛高,但風險投資商對科技產業的投資並不會減少,特別是對那些有希望的新興公司、新興技術的投資將會增多。以前,由於在互聯網上的投資大多血本無歸,因此,不少VC患上了"恐高"症。但Google等在股票市場的出色表現,讓投資商們感覺到,技術投資還是大有可為的。
一些迷信的投資商認為,風險投資大約10年一個輪回。10年前,投資商們對技術市場的投資獲得了巨大回報,如今,這個輪子又轉回來了,新的科技投資良機已經浮現。
實際上,本刊曾經報道過,風險投資重新對科技公司的投資找回信心,至少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經曆了科技產業的大起大落,風險投資商們似乎建立了新的風險投資評估機製,這種機製雖然謹慎,但並不消極。
至於投資的方向,2005年是不是還會延續過去的態勢?幾年前,新興技術公司隻是做些"查缺補漏"的工作,並沒有創造出全新的技術出來。而在搜索引擎、門戶網站上的投資似乎也沒什麽新的機會了,但"專業門戶"等方麵的投資會不會輪回?但分析家認為,盡管在垂直網站上的投資有增多的趨勢,但由於以前存在的很多問題(如在線交易安全、帶寬等)還沒有得到解決,在網站上的投資依舊將是小規模、試探性的。
2005年,分析家認為,在數字家庭、納米技術和可替代能源上,將有更大的投資,並將引發出革命性的變化。以前,為大公司提供設計軟件一直是風險投資商們賴以熟睡的溫床,現在,溫床上難再有什麽新花樣出來,因此,風險投資商不可避免地要選擇新的機會。要知道,風險投資商都是玩心跳的,一個緩慢但穩固增長的區域,並不是他們理想的田地。
技術雇員:數量增加,薪資平穩
盡管技術市場在2004年依舊會不太平坦,但整個產業的就業人數會健康增長,隻是,預計今年技術雇員的薪水不會發生什麽變化。
在2003年以前的幾年中,大公司裁員的消息此起彼伏,少則一千,多則幾千或上萬的裁員隨處可見,技術雇員人心惶惶。去年,這種"血腥"狀況已經緩解,今年,將會在"矯枉過正"的基礎上出現亮色:技術雇員數量有所增加,但薪資水平不會有什麽起伏。
去年,美國技術市場新增加了3.5萬個工作崗位,其中1萬個崗位是在12月出現的。
據相關調查公司的數字,由於技術公司擁有了更多現金、資本和信心,因此,今年全球技術產業將新增21.4萬個工作崗位,這是繼2000年來的最大增長。但是,整個技術雇員的薪資水平並不會增加,原因是來自印度和中國等地低工資地區的競爭越來越多,以及外包市場的活躍,使得"物價"得到平易。甚至,有些機構預測,由於印度和中國等地IT人才的迅速增加,以及這些地區對全球IT業影響的增加,可能使得全球技術員工的平均工資水平有所降低。這種狀況已經在2003就有所出現,當年,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成員的年薪是9.95萬美元,比2002年10.1萬美元下降了1.5%。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調查,美國電子工程師2003年的小時平均工資是37美元,比2000年有9%的增加;但這個增幅已經今非昔比:1997年的小時工資為29.24美元,到2000年的33.94美元,有16%的增長。
按照有關統計,1996年到2000年,技術領域平均每年新增35萬個新崗位,且薪水水平每年平均至少上漲5%到10%.專家預測,今後5年,技術領域的工作崗位每年會新增14.5萬個,但薪水整個上漲不會到5個百分點。
這些新增的工作崗位不會平均分布到每個領域內。計算機製造和電信領域將保持目前的員工數量,甚至有所降低。去年,聯想收購IBM PCD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計算機製造業將向高效、集約化方向發展,不會無限度地擴展員工數量。
在5580億美元的信息技術服務市場,將是整個技術市場最大一塊蛋糕,據Kennedy Information預測,該市場規模今年將增長5.7%,而2004年的增幅是3.3%。與此同時,今年技術服務領域的雇員數量將增加15%到20%,與去年基本持平。
其它雇員增長的熱門領域包括軟件工程和互聯網服務。微軟聲稱今年將新增6000到7000名新員工;Google雖然沒有發布正式的雇用信息,但在其網站上卻有幾百人的招聘明細,這家搜索引擎公司2003年的雇員數量是1600人,到目前幾乎翻了一倍,達到了3000人。電子商務網站Priceline.com預計今年的雇員數量將增加20%,新雇員來自招聘或者收購。
此外,由於全球化趨勢明顯,公司不論大小,都需要考慮全球策略,因此,未來技術員工的跨地區流動性更大。外包依舊是今年技術市場的主要亮點之一,Kennedy Information 預測,離岸技術服務市場今年將增長25%,至242億美元;而2004年這個市場的增長幅度是26%。
無線:進入更實用階段
由於新的應用和設備的增生擴散,無線寬帶將成為企業和個人應用的必需。《商業周刊》列舉了美國一所醫院在短短3個月內,就部署了先進的無線應用的案例。該醫院采用的是基於Wi-Fi的技術,它以很低的成本使得該醫院成為基礎設施先進的典型。
但Wi-Fi係統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能耗過高,這是今年要解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在美國,公共Wi-Fi熱點數量超過了10萬個,並還將迅速增多。預計,今年新的商用和個人用無線設備也會花樣頻出,包括Wi-Fi蜂窩電話和醫療設備。
消費類電子市場的活躍,給予Wi-Fi更大的存活空間,這種功能如今已經被添加進了數碼相機、便攜音樂播放機和電視等很多CE設備中,當這些設備足夠多時,新的應用也會跟進,例如將MP3播放機中的曲子轉到電視上,或者把數碼相機上的照片傳到投影機上等。
而英特爾公司今年對於Wi-Fi的工作熱情放到了數字家庭上,它會激勵它的合作夥伴生產出更多基於Wi-Fi的小玩意。
三星一位高級副總裁說,到2005年中,所有主要的手機製造商都將推出帶有Wi-Fi功能的產品,而無線運營商也會推出相關的增值應用。就連思科也進入了Wi-Fi手機市場。而下一步,是將無線寬帶技術與目前的移動網絡進行互聯,這已經不是新概念了,但會吸引很多IT公司的眼球,因為,雖然電信業也不是很景氣,但依舊是IT公司非常向往的地方。
但顯然,Wi-Fi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怎麽樣,還有不少懸疑。
高技術電視:每個人的想往
在電視產業,目前正掀起了一個"完美風暴",新的高科技電視將徹底把老式的大盒子掃入曆史的垃圾箱。
最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CES)上,高科技電視製造商紛紛亮出了看家本領,它們要把更輕薄、更悅目、價格更合理的平板電視推向市場。LG推出了71英寸的液晶電視,售價僅僅5萬美元;而三星推出了80英寸的等離子電視,售價僅為3.9萬美元。
但在花裏胡哨的展示廳以外,平板電視製造商正進行著一場更激烈的競爭。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iSuppli的說法,目前平板電視的爭奪戰集中在30英寸到50英寸的產品上,這個區間的產品利潤高、銷量大。預計這檔產品的價格今年將激烈下滑30%,也就是說,下個節日促銷時期,某些型號的產品的價格將低過1000美元的大關。為什麽價格會有如此大的降幅,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來自中國(包括台灣)的低價格產品將大大衝擊國際市場。
這種趨勢演化的最終結果,就是普通百姓也能看上最酷的電視了。到2005年底,一些台灣製造商將銷售售價999美元的32英寸液晶電視,iSuppli預計,標準分辨率的42英寸等離子電視的價格,也會滑落到2000美元以下,而高清晰度的產品會在3000美元以下,一般32英寸的LCD電視將為1500美元。
現在,不同的電視技術盤踞著自己的尺寸範圍:液晶電視主要占據30-39英寸產品,等離子的在40-50英寸,而背投電視則隻有在巨幅電視上尋找生存空間。
很多廠商看好液晶電視的未來,盡管與等離子技術相比,液晶產品還有某些不足。夏普和LG- Philips都建造了新的液晶電視工廠。最近,一直把重點放在等離子電視上的索尼公司,也於1月7日收購了一家台灣液晶廠,耗資1.76億美元。
不像等離子電視那樣各家有各家的標準,液晶電視則遵循業內統一的標準,元器件也是通用的,因此,每一"代"新工廠都會引導新一輪降價潮。這與計算機硬件的發展規律一樣。並且,液晶電視的製造商和零售商也會像IT的商家一樣,不會無休止地追求高利潤。
去年,一度看到許多LCD型號供應過度,原因在於,30-37英寸的液晶屏的價格,與42英寸等離子的一樣,那麽誰還會買液晶呢?但分析家認為,今年這種狀況將根本扭轉。
由於數字家庭概念的普及,高技術電視與電腦係統的協調工作也將成為主要趨勢。這也給那些IT廠商提供了一個走向家庭娛樂設備市場的機會。
軟件市場:檢驗合並成果
的確,大的越大,大船抵抗風浪的能力的確強,但這並不意味著,靠合並壯大是解決目前軟件產業低迷的正確方案。
歲到2004年末,軟件產業出現了猛妖惡怪式的收購:經過18個月(正好是摩爾定律的一個周期)的艱苦追逐,Oracle終於擁有了昔日競爭對手PeopleSoft,代價是103億美元現金;此後,安全軟件廠商Symantec宣布與存儲軟件公司Veritas合並,股票交易價值135億美元。
於是,華爾街的分析家有更多理由認為,今年將有更多大牌軟件公司張開侵吞血口,這些廠商也許是對的,但投資商們則希望它們的行動是錯的。很多投資商認為,通過購並來解決產業不景氣問題,隻是短期內能取得一些成效,長期看,對整個軟件產業發展沒什麽幫助。
兩家大型軟件廠商合並也許是機智之舉,但要將兩家的技術完全融合卻是十分困難的,其結果是,合並後的公司在銷售、支持、開發等方麵出現大量冗員,難以實現公司節約成本的初期設想,最終導致合並不能"圓滿"成功。
軟件公司的合並往往比硬件公司的合並更困難,最終導致1+1小於2.當初,IBM收購蓮花,實際也遠遠沒有得到預期效果。
很顯然,Ellison感覺到,麵對軟件產業緩慢的發展步伐,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使自己更大,做事更快。今年,預計軟件產業將增值6%,這與上世紀90年代的兩位數成長速度不能相提並論。對此,軟件廠商不得不出此收購下策,而沒有別的更佳對策。
但考驗接踵而至,據悉,已經有一些別的軟件廠商在挖PeopleSoft人才的牆角,原因是,不少被合並的公司的天才人員對自己的新老板不滿意。而對於軟件公司,沒有比人更珍貴的了。Oracle和Symantec,真的可以留住被收購公司的主要人才嗎?這是兩家公司老板最擔心的問題了。
芯片產業:燃起中國話題
來自中國的廉價芯片正極大地衝擊著全球芯片產業,以往那些芯片巨頭的市場份額很可能難以保持。
三年前,芯片巨頭TI麵臨著困難的選擇:當芯片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這家老牌公司需要3-4億美元升級它的工廠,但TI此時的資金拮據,於是,它想尋找一家合同工廠為自己生產產品,或者幹脆將自己賣掉。但讓TI苦惱的是,沒人願意買它。台積電、UMC公司和Chartered公司對TI的請求都不屑一顧,原因是當整個芯片產業利潤很低時,誰願意將半成品廉價賣給別人呢?
但中國上海的公司中芯國際(SMIC)對TI卻有興趣,並願意冒險。在外國芯片同行眼中,中國的半導體製造商是"年輕而饑餓"的,它們"來者不拒".中芯國際很可能吸收TI的大部分業務。
按照芯片谘詢公司IC Insights的數字,中國芯片工廠初生牛犢不怕虎,它們靠收購來迅速提高自己的產能,而低生產成本使得中國芯片廠有了競爭的法寶。再者,中國本土芯片市場也在急劇擴大,這為這些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後盾。今年,預計中國將使用價值約343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品,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
但是,對於那些先進的芯片技術,由於國際上對中國普遍采取的限製進口策略,因此,中國芯片製造商難以得到先進的技術。這也是中芯國際願意同TI合作的原因,因為這樣可以從TI那裏拿到一些新技術。
總之,全球芯片市場更加開放的競爭將給中國芯片公司的發展提供良機。四年後,有分析人士預測,中國芯片廠將成為世界芯片業的主導者。中國的芯片比其競爭對手便宜10%到20%,沒有人可以抗拒廉價的誘惑。此外,中國政府對中國芯片企業的支持策略,也是讓競爭對手最害怕的方麵。
目前,中國主要的芯片製造商包括中芯國際、上海SIM-BCD、吉林華微電子和華潤上華科技,這些廠商將吸引大量的全球客戶。去年,中國芯片業產值約24億美元,2003年,中國芯片產量是世界總量的4%.但是,到2007年,這個數字會翻倍,達到9%.不僅中國本土的製造商在發展,中國台灣的芯片製造商也爭相在中國開辟工廠。由於生產成本優勢,世界其它地區的製造商也可能在中國開廠。這樣,可以預料,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世界芯片生產的重要基地,並將對全球芯片產業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