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在中國會成為第二語言麽?
(2004-12-31 06:48:37)
下一個
一方麵是中國人隻有一半能說普通話,同時有四成人看不懂繁體字;另一方麵,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漢語進入美英日韓等國的中小學課堂,累計37萬人次參加國內外近200個考點的中國漢語水平考試。
這種學習漢語“外熱內冷”的新聞筆者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了,記得好像是8、9月份的時候,一起有關“漢語保衛戰”的誤會,就大大引起人們的關注。有媒體報道說,王蒙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作的《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複興》發言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由於英語、拉丁文在國內的普遍使用,使得中華母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麵對母語危機,他呼籲全球華人保衛漢語,展開一場保衛戰,雲雲。但隨後王蒙對此即予否認,說他沒說過“漢語保衛戰”這樣的話。
其實,不管王蒙否認不否認“母語有了危機”、“母語遭到傷害”,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實。目前,英文正用它特殊的方式擠占“漢語”的地位。在今年上海舉辦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上,500多名黃皮膚黑頭發的學界精英出席大會。然而,這次大會上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從論文匯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學的博士很納悶:為何論文匯編沒有中文?甚至有學者申請用中文做報告竟然沒有獲得大會主辦方的同意。隻有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丁肇中教授,堅持以中文作報告,成為唯一“反潮流”者。這些有著高深學問的專家學者在自己的國土上竟然不講“母語”,這種現象可謂“天下奇聞”。難怪一位武漢大學的教授在一次講演中不無感慨地說:漢語現在在中國正在或者已經成為了一種弱勢語言、一種第二階級的語言了。
事實上,與其說是英語的“入侵”,倒不如說是“中華母語”的悲哀。是中國人自己不把自己的語言當一回事,自己看低了自己的“母語”。學生要想拿到大學畢業證英語得過四級、評個職稱也得考職稱外語,也不管你是否用得上,反正你不考就評不上職稱。在有些場合就連“中國”二字也懶的說了,隻用“CHINA”來代替了。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的運動服上除了“CHINA”和國旗以外,“中國”這兩個最具“母語”代表的漢字卻無處看到。雅典奧運會時,嶽母就曾好奇地問我:比賽場上那方是中國隊呀!好在我還認識“ CHINA”這個英文單詞和國旗這個標誌,不然還真以為參加的都是外國人呢。
在古代曆史上,推動一個民族的語言在國際間擴張的主要因素與其說是各地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所致,還不如說是物質文明發展不平衡所致。二千多年前,中東地區的國際交流語言是希臘語,建立這種希臘語霸權的與其說是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智慧,倒不如說是亞力山大大帝統率的軍隊揮動著的劍與矛。為什麽拉丁語曾在歐洲各地使用?原因在於羅馬帝國的軍團。公元八世紀,摩爾人的軍隊一手揮舞刀劍,一手捧著古蘭經,將阿拉伯語帶到北非和中東。後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國人又借助武力將他們的語言擴張到非洲,美洲和遠東。他們的這些語言是跟著手持刀槍的士兵和極富冒險精神的水手的足跡擴張到世界各地的。可見,語言的傳播、語言的發展與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一個民族的強盛具有不可割舍的因緣。
語言是根植於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她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也跟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密切相關,真實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蹤跡,成為延續曆史與未來的血脈。如果說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語言中,那麽保護語言其實就是保護文化,保護母語就是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護育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母語卓然昭顯出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隨著國際交往步伐的加快,英語固然是國際交往中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然而,不管社會怎樣發展、國際交往怎樣頻繁,母語絕不能丟,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工具,語言與民族的關係是唇齒相依、魚水共存的關係。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的母語是民族精神的載體與表現形式,延續著五千年的文化命脈,是中華文化永遠不可丟棄的家園。丟棄了母語、冷落了母語,就會讓中華民族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人都將會愧對列祖列宗,成為千古罪人。
中華母語的強盛就是中華民族的強盛,中華母語的發展就是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國人,請講母語吧!不要讓她再憂傷!再“悲哀”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