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視中國為假想敵 對華態度強硬
(2004-12-30 07:17:39)
下一個
摩擦不斷的中日關係近來進入了一個更加寒冷的冬天:日本驟然執行對華強硬路線,一個曾經侵略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公開將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且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視為假想敵人。
對華態度強硬
早在11月底的東盟“10+3”會議期間,日本政府高官就不斷揚言停止對中國的“經援”。中國與東盟簽訂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議令日本、美國震驚,美國感受到這一區域將其排除在合作框架之外的寒意,而一直推進東亞共同體計劃並欲獲得控製權的日本更加失落。
隨後,日本出台《2005年以後的防衛計劃大綱》以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2005年-2009年)》,放寬了自日本1967年以來實施的武器出口禁令,第一次明確提出把中國和朝鮮視為假想敵,日本高官甚至公然表態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
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日本將在明年2月與美國共同發表的《新安保宣言》中,公開表示朝鮮和中國是地區不穩定的來源,同時指出中國軍事現代化影響亞太地區的安全體製,日美將加強軍事合作。
緊接著,日本政府批準“台獨分子”李登輝訪日,為此,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兩次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阿南惟茂提出“強烈抗議”,並警告說,日本政府的決定給中日關係帶來“嚴重困擾”,日本“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
與此配合,日本政府公布一年一度的“外交問題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國民對中國抱有親近感的受訪者為37%,比去年下降10%,創下該調查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對中國沒有親近感的人達到58%,比去年上升了10%;認為目前中日關係良好的受訪者隻有28%,下降了19%;認為中日關係不好的為61%,比去年上升了18%。
做政治大國
日本如此明目張膽地將中國視為安全“威脅”被認為是刺激國民的“危機感”,並借此推行國家主義。這與長期以來日本“政治大國”的理想有密切關係。
早在1983年7月,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就發表演講稱:“日本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強發言權,不僅增加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增加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這是戰後日本首相首次用“政治大國”的概念代替“國際地位”的提法。
日本外務省1991年版《外交藍皮書》也指出:日本已能對有關國際秩序的所有問題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必須在亞太穩定與發展方麵“起到中心作用”。
到世紀之交,日本外交的思路基本確定為:走出一條既能堅持日美同盟,又能獲得政治大國地位的兩全之路。
2000年,1918年出生的中曾根康弘撰寫《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略》一書,頓時成為日本政壇的一本聖經。中曾根康弘的主要思想是,日本外交與內政沒有戰略性。日本應在堅持日美安保條約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多邊外交。
在這本書中,中曾根康弘認為現行的日本憲法是在日本幾乎沒有發言權的狀況下由占領軍製定的,這使日本喪失了獨立自主的精神和民族自尊。他呼籲修改憲法和教育基本法。而在剛剛過去的12月21日,日本自民黨召開為製定《憲法》修正案而成立的“新憲法製定推行總部”的首次大會,小泉呼籲自民黨在明年建黨50周年之際總結製定出一份修憲案。
日本有人把小泉看作是中曾根康弘的化身,還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小中曾根”。中曾根康弘本人也不否認這點。他在和右翼極端分子石原慎太郎合寫的《成為永遠的日本》一書中就說過:“小泉身上確實帶著我及石原慎太郎的政治DNA。” 2001年,日本自民黨成立“國家戰略本部”,小泉親自擔任部長,中曾根康弘則擔任最高顧問,開始製定“日本國家戰略”。
增加亞洲不確定性
在日本看來,中國的崛起損害了日本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尤其是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更刺激了日本敏感的神經。
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並建立適應自身發展的戰略成為日本最大的苦惱,日本在“接觸與遏製”、“協調路線與強硬路線”之間彷徨。而目前看來,日本正在選擇“對華強硬路線,強化日美同盟,遏製中國”。
盡管中日之間的摩擦起於曆史問題,但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和日本政府縱容右翼分子不斷否認侵華戰爭的舉動,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政府也多次提出抗議。小泉內閣似乎正在利用中國的抗議和中國的崛起引導日本國民對中國的“不滿和恐懼”。
基於當前形勢,觀察者認為中國應該製定相應措施,如中俄印應該建立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目前,中俄兩國已經決定明年在邊境地區舉行首次軍事聯合演習。
台灣問題是中國最大利益所在,而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曖昧態度起到了縱容和支持“台獨”的影響。觀察家說,在日本謀求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問題上,中國應該明確表態,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因為作為有戰爭曆史的鄰居,日本“下注”遏製中國這一路線將為亞洲的未來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