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伯慶:先學會,再超越

(2011-07-30 18:30:51) 下一個
王伯慶:先學會,再超越

2006年,王伯慶52歲,此時的他,已經在美國擁有一張綠卡、一份薪金優厚的工作以及一所大房子,但他卻毅然從美國回國創業,成為“年齡最大的海歸創業者”,他要把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最新科學方法和自己多年積累的研究經驗帶回國內。

  ——導師談導師——

  兩國導師各有特色

  我大學是77級的,後來留學美國,在中國和美國都工作過多年。要說對我影響最深遠的職場導師,應該是中國三線工廠的老一代工程師和美國的同事們,他們給我的職場幫助是我進步的動力所在,也成為了今天我指導員工的基本原則。

  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三線工廠,老一代工程師對工作的赤誠投入,做事的認真負責,以及他們的愛廠如家、體貼青年人,都深深地感染著我。特別是他們能從我個人成長考慮,支持我考研究生,讓我的職場之路越走越寬,令我感激至今。所以雖然隻在那裏工作了一年,但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們鼓勵的笑容,並以他們為我職場學習的榜樣。

  研究生畢業後我在大學任教,大學教書這份工作比較自由散漫一些。在美國工作之後,主管的敬業態度對我的成長影響非常大。他們做事認真,對研究問題刨根問底,對工作質量精益求精,對規章製度嚴格遵守,無論有無第三方檢查都對自己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要求。批評時對事不對人。與他們相處是一種工作關係,也有個人關懷在其中。主管的要求隻是最低標準,不應付了事,不省力氣,把工作做到自己所能達到的最好,超過主管期待,讓我很有成就感。

  總結起來,我覺得在職場之路上所遇到的導師,教給我最重要的就是職場道德、敬業精神、工作方法。

  我願意指導有理想的年輕人

  好徒弟有兩條標準,有上進心、悟性高。因為有上進心的人願意改進自己,沒有上進心的人怎麽批評都沒用;有悟性的人善於總結,進步快。還要有點理想主義,我不喜歡功利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短見、勢利、工作中得失心重,除了錢和權力對任何東西都沒有忠誠感,沒有奉獻精神,也不會有大出息。

  現在回頭看看自己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學,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特別在乎錢的還是沒有錢,特別想當官的還是沒當上官,發了財或當了官的同學當年多少有點理想主義。當然,發財和當官後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主義。有理想主義不一定能發財或當官,但沒有理想主義的一定做不大。

  做人永遠第一

  在當今中國社會,我認為職場上最需要導師去傳導的是怎麽做人,傳播職場操守和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那都是第二位的。職場、生活都一樣,要為人正直、誠實、恪盡職守。尊重工作就是尊重自己,愛惜職場生涯也是愛惜自己的生活。

  ——導師談徒弟——

  什麽是師徒之道?

  馬拉鬆冠軍孫英傑與教練王德顯的分道揚鑣,何雲偉與郭德綱的反目,名人師徒的關係如霧裏看花,雖看不甚明白,但最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什麽是師徒之道?”對於這個問題,王伯慶博士的回答是“先學會再超越”。

  他認為師徒之道就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跟老師學,先學會再超越。青年人不缺聰明和體力,但缺乏智慧,常常不知道事情的對錯,此時服從特別重要。聖經上說,尊重權威是智慧的開始。年輕人反抗權威證明的不是智慧,而是自己的獨立感受,但結果常常證明那是幼稚的愚蠢。

  王伯慶博士同時還指出了當前職場師徒之間的典型問題,即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迅速轉型,傳統的價值被人欲淹沒,人心浮躁,做事標準不高,所以花力氣培養一大群人,能快速進步的沒幾個。而做事標準不高,還跟家庭教育有關,家庭教育的好壞,將直接決定一個孩子終生的成就。

  他最後建議職場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現代企業,人才的培養不僅靠領導、靠老同事,更關鍵的還是要靠徒弟自己。



2010年11月22日 10:17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楊眉) “我希望用最新的科學方法深入研究大學生社會需求和就業質量,幫助高校調整專業結構、改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來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2003年,中國就業市場迎來了高校擴招後第一批本科畢業生,遠在美國的留美博士王伯慶就注意到了國內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不久後 (2006),他便回國創立了麥可思HR信息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用四年時間建立起一個高校管理谘詢的民間智庫,填補了國內教育谘詢產業空白。 留美博士、麥可思HR信息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總裁王伯慶暢談教育谘詢事業 市場供需不匹配造成人才資源浪費 新華網:大學生就業問題,這些年一直是網絡關注的熱點。您作為一直研究勞動經濟學的專家,如何看待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您又是如何參與到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中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