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宗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小議中國影視文藝發展現狀

(2009-02-03 18:51:43) 下一個
小議中國影視文藝發展現狀
--大宗師

很多人都對中國這些年拍的電影不那麽感冒,覺得中國電影不好看,其實這些年來香港的電影也不好看,和美國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甚至和日本、印度、台灣電影相比,大陸電影水平確實有相當的差距。其實中國電影起步不晚,水平原本不差,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湧現出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和優秀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解放後這批人才一分為三,一部分去了台灣,一部分去了香港,一部分留了下來,五、六十年代仍產生了不少優秀的電影作品。隨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陸電影出現了一個低潮期,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恢複,但一直也沒能恢複到以前的水平。電視劇是改革開放後的新生事物,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爆炸式大規模發展,成績輝煌,作品、編劇、導演、演員的質量、水平迅速提高,一般人或許不愛看國產電影,但一般都愛看國產電視劇。

國產電影不如國產電視劇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首先電影投資大、周期長、對劇本、演員、導演要求高,大陸電影市場的投資環境還屬於初級階段,劇作、演員、導演的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還遠遠不夠。導演、演員有這麽幾個,也就這麽幾個,當年初生牛犢不怕虎,胡亂拍了部片子,居然一炮走紅,得了個什麽獎回來,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麽紅的,被媒體扯著嗓子一通胡吹,這牛皮吹的連自己都信了,以為自己還真的是什麽大師了,奧斯卡什麽的隨便拿。但等再去拍部片子,這感覺就又怎麽也找不到了,生拉硬扯,胡編亂造,拍的一部比一部爛,總而言之憑的隻是運氣,不是真本事,水平非常的不穩定。其次是投資方大多有海外、港台背景,市場不完全針對國內,要考慮國際市場,拍出來的片子自然就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的胃口。最後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電影的關鍵是要講好一個故事,這是電影的核心,色彩、音響、特技隻是陪襯,不是主角,講不出好故事,色彩、音響、特技全是瞎掰。什麽樣的故事吸引人?來自於真實生活的,人們能普遍找到共鳴的、普遍關心的故事吸引人,這恰恰是現在大陸影片最缺乏的,是之所以失敗的根本原因。大陸的影片大多脫離生活、脫離大眾,給人的感覺很不真實,十分虛假、做作。最近看了馮小剛拍的葛優主演的“非誠勿擾”和葛優參演的“桃花運”,感覺故事、人物、對話、畫麵太脫離生活、太不真實、太虛假、太瞎掰了,原來以為馮小剛雖然長得實在不敢恭維又非科班出身,但比起張藝謀、陳凱歌之類,拍出來的東西比較紮實、比較出自生活、水平較穩定、較耐看,但這次看來,太不著邊了!葛優這拿腔做調的派頭真得改一改了,太膩了,都要吐了,看來他們倆是要停止合作一段時期,都要轉轉型了。

國產電影缺乏、失敗的地方恰恰是國產電視劇擅長、成功的地方。電視劇投資小、周期短、回報大,對演員要求相對較低,這使得國內電視劇市場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大量的劇作、演員、導演人才。國產電視劇第一部裏程碑似的作品當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渴望”, “渴望”以全國人民都經曆過的、有同感、有共鳴的改革開放前後的時代為背景,由幾家代表性的普通人家的悲歡離合、命運沉浮展開,深深地打動了全國觀眾的心,獲得了巨大成功。從此以後,國產電視劇一發而不可收,十幾年來創作出大量的各類題材的有關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成功作品,有曆史的、有現代的、有經典的、有另類的、有戰爭的、有諜報的、有偵破的、有愛情的、有友情的、有婚姻家庭的、有城市的、有鄉村的、有老年人的、有青年人的、有名人的、有名店的、有商人的、有小資的、有工農的、有軍人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其成功的關鍵便是作品取材於生活,來源於生活,全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有同感、有共鳴、有真情實感、關心、感興趣的。最近剛剛看了電視劇“奮鬥”,是講幾個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80後戀愛、工作、生活、奮鬥、成長的故事,感覺非常好。一般講一個人與在自己年齡向上15歲,向下1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曆、思想、感情比較接近,容易溝通,超過這個年齡段就可能會有代溝了。我們的侄子、侄女大一些的都是80後,小的就是90後,2000後了,很多時候對他們的一些做法不太理解,看了“奮鬥”後,就理解了。我和太太都覺得李小璐、文章演的出色,太太喜歡夏琳這個角色,我喜歡米萊這個角色。我私下認為“奮鬥”還可以有續集,講這幾個80後30歲左右被社會教育的更加成熟的婚姻、家庭、工作、生活、奮鬥、成長的故事。

和中國足球一樣,中國電影要想打個徹底的翻身仗還不太容易,需要時間,但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不僅僅是改善投資環境,不僅僅是培養人才,而是要接近真實的生活,接近廣大群眾的感情和精神世界,接近普通人所關心的、感興趣的東西,要有真情實感,言之有物,這樣才能在普通大眾中找到共鳴、找到認同,才能培養出市場,訓練出人才,才會有良好的投資環境。談到這裏,就順便談一下春晚,這春晚年年都必須要搞,可搞好了還真不易,不過有些明顯的問題還是要提一提。央視的春晚,麵向的是全國電視觀眾,應該是全國性的,但怎麽總是北京和沈陽兩個地方的人、兩個地方的事?應該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來個代表作,才顯示出其全國性。這一來換個花樣,二來節目下放,央視壓力小了,地方上有積極性了,節目隻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新奇,越來越有特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