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是懷念的季節,這是一篇舊文,貼來紀念逝去的歲月和親人。
看了同學的博客,引起了寫小時候的興趣。
在一生當中,最讓人懷念的地方估計就是你小時候懵懂成長的地方和你度過美好青春的地方了。對我來說,家鄉宜興和大學廈門就是這樣兩個讓我最想念的地方。
我的老家在宜興鄉下,宜興城西南50裏之外的都山蕩邊。父母生了我們四個子女,不多不少,村裏的家庭常常有三到五個小孩。就是不知道為什麽,別人家總是不缺糧,我家小時候總缺,也許是我們飯量大吧。我最小,兄長大我三歲,上麵有兩個姐姐,大姐大我十歲,很早在隊裏做工。二姐負責做飯,要負責把幹飯或者團子給掙工分的大姐和父親吃。我和哥哥小,老吃不飽,常常要偷吃大人的飯,二姐現在還常說要管好我們不偷吃真難。我們天天吃的是包菜燒稀飯,飯粒很少,包菜很多,中午也如此。所以到現在我和我哥都不要吃菜稀飯,小時候吃怕了。
吃不飽,也沒有零食。所以小孩子們會想方設法地找吃,就地取材。那個“子樓樓”草(同學叫她叫叫草)長在麥田裏或者田埂上,長得跟豌豆差不多,摘下來用鹽水煮煮,味道跟豆子差不多,也可以生吃,豆子挖掉後,剪掉一段把裏麵的仔拿掉,可以當哨子吹,所以我同學較她“叫叫草”。
那個紅花草(紫雲英)可以生吃,甜甜的有股青澀味,那個紅花的蕊甜膩無比。小時候那個草是長在公家田裏的,成熟後當豬肥料或者當堆肥,不能拿回家的。我們就折一把當場吃了。後來分田到戶後,自家種了,可以割回家,與酒糟炒著吃,或者涼拌,爽口,現在基本吃不到了。
那個馬蘭,更是好吃。田邊的馬蘭要在清明前吃,涼拌或者作團子的陷,馬蘭團子。以前在國內工作的時候,春節回鄉,大姐每次會到田裏挖些做團子給我們吃。還有薺菜,野生的,包餛飩吃,清香無比。現在市場上賣的馬蘭和薺菜都是種植的,缺少了土地的芬香。
馬蘭頭
那個桑椹是我的最愛。母親負責養隊裏的蠶。我是她的主幫手,每天要去采桑葉,要喂蠶。初夏的桑田裏,桑椹滿枝,紅的沒熟透,酸酸甜甜的,別有風味,紫的熟透了,很甜。黑的最好,熟透了。吃過後,嘴巴上紅一塊,紫一塊。有時嘴巴還發腫呢,因為那桑椹給毛毛蟲(刺毛)爬過了。蛇也喜歡吃熟的桑椹。所以吃紫的桑葚要特別當心,不要上當。
那個蠶豆,更不用說啦,偷吃當然隻有生的了。光明正大的是煮著吃和炒著吃。我們小時候用根針把煮熟的豆子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吃,解饞又當飽。
那個綠雨頭草,是用來做團子的,也就是青團子。采下來的葉子放在石臼裏打爛,混在糯米粉裏,揉成青色,裏麵包甜的陷,花生,芝麻,或者紅豆餡,清香無比,是先生的最愛,每年春節回鄉下,他母親總會準備青團子吃。我因為不喜甜食,很少想念。
我們村子西邊是蕩,蕩邊的蘆葦根很甜,蘆葦葉可以包粽子吃。蕩灘上的茅草春天開花,那根可以挖著吃,那花開之前可以拔出來吃,我們叫毛莙(不知道怎麽寫-我叫它茅針),春天拔毛莙,夏天摸河鮮: 小魚,螺螄,河蚌,蜆子,都是難得的美味。
蘆葦
茅針
茅針開花 - 茅草花
螺螄,準確地說應該叫螄螺。螄螺三吃,嘟螄螺。
韭菜炒螄螺肉。
螄螺肉做的泥螄螺
小野魚,比一般的大魚要好吃N倍。
我們村子後邊有座山,叫都山,大約50米海拔。山上有野草莓,野栗子,李子等等,夏天雨後更有一種特產地衣,小時候去采回來燒著吃,到現在也沒弄明白這個是什麽東東,到底能不能吃,吃後很難消化。山上還有一個好東東: 地蒜,也就是野生的大蒜,春天挖來做地蒜餅吃。現在我老家菜地裏種著一簇,那是嫂子挖來種在那的。去年冬天回家期間,嫂子挖來給我們烤餅吃了,或者因為心情,或者是季節不對,或者不再是野生的緣故,我沒有吃出小時候的味道。
地衣
地蒜
大名鼎鼎的薺菜,薺菜餛飩和包子。
好吃的東西還有很多,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已經記不起名字了。現在的小孩也不吃那野生的東西,少了不少樂趣。等他們長大以後,不知道想念什麽?手機遊戲?或者電子產品?
秋風起,蟹腳癢,大雁南飛。
想起了故鄉,想起了娘親,兩眼淚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