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印象之一:初識廈門
(2006-12-16 18:49:25)
下一個
一生中走過很多的地方,少年的鄉村,青春的廈門,青年的江南,中年的卡城。印象中最美好的記憶應該是廈門。作家張曼菱的小說《青春祭》就是寫對青春的一種刻骨的紀念,也許是因為對青春時代的懷念,人到中年,特別想念那段時光。
考大學時,正值青春年少,一心想遠離父母,到遠方去闖蕩,於是就選了遠在千裏之外的廈門大學。那時的火車還沒有提速,坐火車到廈門要36個小時。第一次出遠門,父母不放心,那時也沒有家長送子女上學的做法,於是和高中同班的兩個同學約好從上海一起走。
因為學校要建宿舍樓,那年新生9月10日才報到。我們在上海通宵排隊才買上了火車票。第一次做火車,我們都很興奮,一路青山綠水,心情飛揚。車到江西鷹潭火車倒軌換車頭,我們就進入了福建山區,隻見火車在叢山之中穿行,山巒起伏,溪水潺潺,地貌迥然不同於江南的水鄉,給我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到現在我仍然衷愛有山有水的地方。
經過兩天的奔波,火車在晚上8點多到了廈門站。我們搭上了學校的接送車,八十年代中期的廈門,隻是一個小城,街道簡樸,房屋古舊。鳳凰木正當盛花期,道路兩旁開滿了火紅的鳳凰花,熱烈奔放,夏大一條街上有著三三兩兩的學子,右邊的南普陀靜穆安詳,望著隱在鳳凰花中的校名,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這就是我要度過五年時光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