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家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個人資料
正文

克林斯曼和他的無敵搭檔zt 兩個帥哥啊

(2007-06-14 07:32:06) 下一個
比埃爾霍夫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每當德國國歌響起,克林斯曼與他的助理教練勒夫彼此勾著肩,凝重而深情。每當波多爾斯基們進球的時候,克林斯曼與勒夫熱烈擁抱相慶。

  這時候,他卻不能在場。


[被屏蔽廣告]
  甚至,在世界杯真正打響之後,他反而不能再從事最喜歡的事情———穿上德國隊的隊員訓練服,和大家一起在訓練場上熱身。

  但是,當德國與阿根廷讓人窒息的點球大戰來臨,一身國家隊正裝的比埃爾霍夫悄然出現在教練組的隊列裏。

  對於比埃爾霍夫太太來說,一切肯定非常像西部片情節吧———兩年前的那個星期六晚上,一個從美國打來的長途電話,不僅僅打破了一個周末的平靜。在此之前,她伴著俊朗文雅的男友———後來成了她的丈夫———走過球員生涯末期的低穀,伴著他堅持讀了13年26個學期的大學函授課程,拿到了商業管理學位。他退役了,反而開拓了一番新天地,做耐克的體育顧問,做電視台的評球嘉賓,做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形象大使……生活終於穩定和平靜下來,走上了黃金的軌道。就在這時,他的前國家隊鋒線搭檔重新出現了!通過長途電話,僅僅用了四個小時,克林斯曼就說服了比埃爾霍夫,讓他———前“金頭”———回到他———永遠的“陽光男孩”———身邊。

  當時,老邁的德國隊積弊重重,從歐錦賽狼狽出局。更嚴重的是,由於忽視對青少年的培訓,德國似乎麵臨著球員斷代的窘境。名牌教頭沒一個肯出麵接這個爛攤子,全世界都在看德國足協的笑話。危機關頭,兩位國家隊的前任隊長決意聯手出山,重鑄德國足球的青春。他們設法甩掉了足協原本派定的老助理教練,讓克林斯曼在40歲生日那天得到了最好的一件禮物———44歲的勒夫。這時,比埃爾霍夫隻有36歲。

  在德國足壇當家大佬們的眼裏,這三個人仍然是孩子,可以隨意訓斥和幹預,因此平均40歲的教練組才一開始改革,就動輒得咎。但他們其實是天生的政治家。如今,當年輕的拉姆們麵對阿根廷,竟能打出精妙輕靈的戰術配合,我們才愈發體會到,持續一年多的“廢黜卡恩”之戰是何等的關鍵。沒錯,那是一場典型的宮廷政變,通過廢除一個守門員的權威而達成改革的多重目的,重建國家隊的內外秩序。這真是政治才華的精彩閃光。在這場關鍵之戰中,比埃爾霍夫令人驚異地扮演了“紅臉”的角色,他和克林斯曼之間巧妙地連續“二過一”傳接配合,把主要對手———德甲老大拜仁過得暈頭轉向,到最後都沒明白是怎麽輸了球。

  二人聯手出山之始,媒體曾經很小人之心地重提舊事:昔日在國家隊搭檔的時候,比埃爾霍夫曾經抱怨自己一直籠罩在克林斯曼的陰影裏。事實證明,作為國家隊的領隊和總教練,這兩人仍然保持著當年綠茵場上並肩衝鋒時彼此那種近乎盲目的忠誠。改革是艱難的,盡管克林斯曼麵對艱難始終笑容燦爛,但比埃爾霍夫知道搭檔的真實處境,於是,他主動地、堅決地成為克林斯曼的“保護傘”,為比他年長4歲的朋友遮風擋雨。每一次與反改革對手的公開交鋒,都是領隊出麵應戰。

  在今天的“黑幫片”迷看來,“朋友義”與“兄弟情”隻能與“盜蹠之俠”相連,所謂“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但是,比埃爾霍夫和克林斯曼卻告訴這個時代,“朋友義”與“兄弟情”,唯有“載道”,唯有指向大仁,才能散發真正的馨芳。他們不僅為2006年的世界杯救場,而且始終心懷德國足球的未來,最終把德國U21隊的領導權爭取到了比埃爾霍夫的手中———當然,也是經過了一係列激烈迂回的攻守相爭。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一對搭檔“在其位則謀其政”的豪邁與勇毅,簡直令人驚異。

這不是簡單的爭權奪利。也許,比埃爾霍夫相對於克林斯曼,還有著更多更大的理想。在資本與個人直接掛鉤的時代,在足球徹底商業化的時代,比埃爾霍夫仍然相信,足球應該為國家榮譽爭光,足球運動仍然可以為社會的凝聚力做出貢獻。於是,他邀請奧運冠軍與球員們交流,傳授祖國榮譽高於一切的精神———為此,他被足壇大佬們申斥為“多事”。當然,支持他這一切行為的潛在動力,最終是對足球的純粹的愛。盡管他比克林斯曼還忙還累,一切行政和商業的事務都要負責,每一次國家隊的比賽,都意味著他從早晨8點忙到次日淩晨,但是,他卻堅持參加國家隊的熱身訓練。他告訴媒體:我隻是想保持體形———我才三十幾歲!———熱身的時候,我並不摻和教練的指導工作,我沒這個權利。我穿的是隊員訓練服,這已經標明了我在訓練場上的地位,你們沒看見嗎?這一番赤子之心的告白恰恰顯示出,對於綠茵場,他始終何等的留戀。


[被屏蔽廣告]
  當世界杯終於到來,當德國隊的改革初嚐勝果,當足球皇帝貝肯鮑爾威嚴地君臨於一個又一個賽場,當克林斯曼與勒夫被女球迷們評為“最酷的一對教練搭檔”,卻不見了比埃爾霍夫的身影。他在賽場外,作為組委會的人員日夜奔忙。

  在德阿點球大戰的時刻,他出現了,與教練組並肩站在一起。當萊曼撲出第一個點球,當最終的勝利來臨,他歡呼著,興奮地躍到半空,用力揮舞著手臂,那麽的年輕,激情,一如整整十年前,歐錦賽決賽上,他接過克林斯曼的傳球,勁射入網的那一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