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家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個人資料
正文

向張艾嘉致敬(轉貼)- 歲月留念張艾嘉 (圖)

(2006-11-14 06:19:57) 下一個


有些人的一生異常豐富,抵得過常人十世有餘。比如說已遠去的哥哥,還有在台前幕後的張艾嘉。
  
  世界上有幾個女人,唱歌懂得唱《忙與盲》,演電影演得到《阿郎的故事》。自己拍片拍得出《心動》。 生了粉團般的兒子,給他起名叫奧斯卡,抱著他出鏡也神定氣閑,口氣平淡地承認:是,我是未婚媽媽。
  
  歌手,演員,製作人,導演,母親,妻子,隔幾年她秀一張新麵孔給你看,三十幾年圈內廝混過來,一眾人等對她的興趣卻有增無減。 寫張艾嘉的人怕都似我般無法下筆,不得不以流水賬的手法開始
  
  ——23歲那年,她以一部瓊瑤劇揚名立萬;也不好以寫緋聞的筆調開篇
  
  ——1982年,黑衣憤青羅大佑一句句唱著小妹小妹,最後這段才子佳人的愛情卻無疾而終;當然,平鋪直敘肯定會招打
  
  ——今年,這個可稱偉大的女人已芳齡50,張艾嘉的真實經曆委實傳奇過小說,逼迫我隻好去水銀燈裏追尋她的心路足跡。
  
  1986年, 《最愛》,最初的愛。
  
  無非是部三角戀愛的故事,卻因為張艾嘉有了驚喜。愛情的糾葛沒有變成火把,卻被暗暗的溫情將一切化成灰燼,最愛是個問號,而不是個句號,紅顏若是隻為一段情,就讓一生隻為這段情,一生隻愛一個人,一世隻懷一種愁。
  
  當時就算已經過時的執著,今天讀來依然嶄新如舊。
  
  雖然《最愛》是諸多人的最愛,但可惜的是,在1986年,後來喜歡上張艾嘉的人們還都在忙著上小學,我們錯過了當時情景下品味她的機會,等到看深了張艾嘉,再回頭看《最愛》,多帶了自己的念頭。有時候,循序漸進是一種必須。
  
  這是張艾嘉女性友誼情結的開端,一場糾葛不清的錯愛,原來是兩個女人彼此守望著成長的曆程,從此後,經過她的手,無數友情被夾在愛情的縫隙中,或明或顯地描述出。
  
  據說她始終有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少女情懷,數來那是鄧麗君,林青霞的年代,短發或長發,但一定是烏黑垂直,淡妝,皮膚白,眼睛亮,穿著不出位,但耐尋味。被奇怪的經濟騰飛培養出自信,被突如其來的叛逆年代教會自主,是這一代造就華人流行文化的巔峰。音樂、文字或者是電影,皆如此。
  
  1989年, 《阿郎的故事》,成長印跡。
  
  被周潤發,小柏林,羅大佑的音樂,杜琪峰的導演壓抑,張艾嘉出演的波波發揮不多,但一點也足夠。從叛逆少女到成熟女性,可惜最後《你的樣子》奪走了大家的魂魄。
  
  難得參演的一部港片,對普及張艾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它是最不張艾嘉的一部影片。 我坦然承認,那時候張艾嘉隻同張曼玉般,是名好演員,但,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張曼玉一年可以同時軋十三部片,廣種薄收,總得一兩部好的,但張艾嘉產量那麽低,也能留存下這些經典,可稱運氣,或者機緣。 那日子,應該是她事業上最難熬的光陰,誰也沒有預料到,在這個圈子中,會有一個女人到了中年才越來越出色。
  
  後來,愛情來臨,羅大佑說:“愛情來的時候,音樂就走了,而愛情走開,音樂就回來了。”或者我們應該慶幸張艾嘉那時候還沒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不然,就錯了長安的那棵草。1990年來臨的兩個男人豐富了她。一個叫奧斯卡,另一個叫王靖雄。從那時起,我們再見過的張艾嘉,開始帶上種知識分子式的優雅,對人生的嘲弄,還有難以言狀的清麗。
  
  1995年, 《少女小漁》,知性光輝。
  
  她牽著劉若英走進公眾視線。
  
  嚴歌苓筆下那個在異國天空下迷茫的少女小漁,成就了奶茶的演員生涯,也成就了其自身的導演風格。
  
  知性,敏感,纖細。悵然之餘,卻又有振奮之感,小漁在藍天下奔跑,張艾嘉眼前的路也伸向遠方。
  
  那是張艾嘉重要的轉折點,罕有女人像她那樣,能在皮相美快到盡時,轉為氣質美。
  
  眼角細紋從那時候起,成為張氏注冊商標,肆無忌憚地招展,卻更添魅惑。
  
  那是一朵花開到極致,稍縱即逝的極致,帶一點殘,叫你不忍多看,又不得不看的美。
  
  所幸的是,張艾嘉直至今日仍不會凋。
  
  因為沒有趕上好時候,錯過她鮮嫩飽滿的青春,不然,以這個女人為榜樣,學著她成長,哪怕隻學到半分,在凡人堆裏想必也算成績蜚然。
  
  她親手打造了一個繼承者,也把自己又送上了另一層高度,在帶領奶茶成長的光陰中,她又雕琢了自己一次。
  
  1999年, 《心動》,歲月留念。
  
  張艾嘉把絢爛拍到了平淡。一段不著邊際的愛情,因為那些有聲,無聲,有色,無色的細節,而落入塵世。
  
  這時的張艾嘉,初進入她的白金時代。當數十年來思念彼人時所拍的同一方天空掠過幕布,她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初戀,張艾嘉用一個很簡單的名詞,幾乎勾勒了所有的青春,從此之後,一切都可以收起。
  
  不刻意去計算,沒有人會在意她已經五十有餘,歲月仿佛另給張艾嘉一種優待,不再以藝人麵目出現,卻每每搶盡風華。
  
  經過她的手,一切都打上她的烙印。不同的麵目,卻都有同樣的靈魂,一個優雅的,沉默的,風格強烈的靈魂。
  
  她開始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周圍的一切。
  
  門下所出的劉若英和李心潔,以默然的方式,成為20歲和30歲的張艾嘉,隻不過加多一些那個年紀的調料。
  
  電影裏模糊著她的某些瞬間,不是有意為之,卻絕不容忽視,你無法指證《心動》記錄了哪些張艾嘉的夢想,所有的揣測不得當事人親口承認都算謠言,但這明明白白是她用來祭奠和剖析自己感性世界的告白。
  
  說給你聽你也不明白,因為你不是張艾嘉。
  
  2003年, 《想飛》,生命另一次開始。
  
  過多的文藝感,讓這部影片沒有大紅大紫,也好,留著一個人慢慢回味。仿佛去過那地鐵招貼畫裏,不知歸裏的世外桃源,說出來無人信,隻可自家揣摩自家知。男生是王子,女生卻不能安心做他的公主,終於悄然遠行。
  
  我的感動,也許是因為這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有個想飛的夢。在讓人窒息的現實裏,如果背上有一雙可以打破冰封的翅膀,你會去哪裏?你要去哪裏? 張艾嘉不敢從頭到尾的消沉,雖然按這趨勢下去,不該有光明的結尾,但吳彥祖這陽光少年,再沉鬱也掩不住神光。《心動》裏用金城武,和《想飛》裏用吳彥祖,張艾嘉識人眼光獨到。
  
  她源於此種自信的任性,得到了眷顧,要生孩子就生孩子,要結婚就結婚,想到就做,錯了再改。在工作中,她有一雙張氏鐵腕,雖然看似溫弱無力,但總能將一部龐大的機器,按自己的意願,推動它向前走。 身在演藝圈,能把握自己且把握得好的,張艾嘉算是難得的一個。給她一雙翅膀,她還能再往更高更高處去。
  
  2004年, 《20,30,40》,純然回顧。
  
  商業操作上的成功,不代表張艾嘉的又進一步,雖然它比同期出街的大部分電影都要耐看,但內容太豐富,多到她無法細細表達自己,隻能在驚鴻一現裏,乍現張氏風情。
  
  作為她的傾慕者,隻能陪她一道回顧。在離開40歲時,張艾嘉有理由回頭看。她模擬著一個普通女人的此段光陰,許是此生做不到平凡婦人的補償心理。丈夫的婚外情和孩子的獨立,一點小小的需要打理的事業,還有一點小小的不死的情懷。
  
  張艾嘉從來在公眾麵前,未有失去水準。哪怕身上發生了再多驚世駭俗的事情。
  
  37歲未婚生子,她也隻是說:“大家好,我給他起名叫奧斯卡,因為他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獎品。”
  
  這個圈子就是奇怪,有人拚命以莫須有的緋聞博宣傳,有人什麽都做了卻懶得說。 朋友陳升後來說:“那一年所有人都以為孩子的爸爸是我,真冤枉。”
  
  這個胖子身上有頑童氣質和憊懶味道,正是另一個說不清的精彩人物。
  
  外人在無從證實上,自然會按可能的方向揣測。 不過後來她又出人意料地修成正果,先為人母,後為人妻,樣樣做得無可挑剔。惟一出軌的就是那次兒子被綁架的戲劇化事件,但落到張艾嘉身上,終得化解,她從頭至尾,都鎮定,堅強,勇敢,機智。
  
  一切溢美之辭我都想用在她身上,非如此無法表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