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豐收的災年—“蛛網陷阱”

(2011-11-13 22:36:11) 下一個
豐收的災年——棉花價格的“蛛網陷阱”發布時間 2011-11-06  


- ●越豐收,越虧錢——中國棉農掉進“蛛網陷阱”   ●國際投行正試圖從種植源頭和終端消費兩頭,扼殺中國的棉花產業。  


- 大豐收,對農民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當初產量一哄而上,如今價格一哄而下”。在一輪一輪的慘跌行情中,受傷的永遠是中國的農民。  


-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農產品是不能自由買賣的,棉花要統一賣給供銷社,統購統銷。那時候,農民們不用擔心棉花的銷售問題。  


- 當年,作為反麵教材,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美國礦工家庭的悲慘故事:  


-


- 冬天,屋子裏寒冷無比,孩子和媽媽之間有這麽一段對話:  孩子:媽媽,天氣這麽冷,為什麽不生火爐呢?  媽媽:家裏沒有錢買煤。  孩子:為什麽沒有錢買煤?  媽媽:因為爸爸失業了,所以家裏沒錢了。  孩子:為什麽爸爸會失業?  媽媽:因為煤太多了。  


- 如今,這個類似的故事發生在種植大白菜,生薑,大蒜,棉花的農民身上。在一輪一輪的慘跌行情中,受傷的永遠是農民.。  


- 我的山東德州朋友老趙告訴我:因為2011年棉花豐收,籽棉價格異常低廉,而且老家雇不到人采摘棉花(在山東農村,一個70歲的老人,在農田裏摘一天棉花的報酬是80元人民幣,幾乎沒有青壯勞動力摘棉花),媒體上也有報道說德州棉農拔了棉花改種小麥。  我問一些山東農民兄弟,你們今年上半年為什麽想到要擴大麵積種棉花,他們的回答十分質樸和典型:去年俺家種棉花賺了錢,而且是一年賺了好幾年的錢,當時俺都後悔棉花種的太少了,加上報紙上專家們不也是說高棉價時代到來了嗎?於是俺今年就擴大麵積種棉花了,沒想到,今年(2011年)氣候很好,適合棉花生長,棉花是豐收了,但是錢卻沒有賺到,他奶奶的。。。(此處省略200個字。。)幸好有國家政策19800元的托底價格,老趙他們才沒有輸得太慘。  


- 老趙今年種棉花沒有賺到錢,於是他決定明年不種棉花改種小麥了。你信不信,老趙他持有這樣的跟風心態,無論種什麽作物,例如換種小麥,也一樣掙不到錢。但是,作為農民兄弟,他不這麽做,又能怎麽做呢?  經濟學家很早就發現一個現象:挖煤的礦工燒不起煤,紡紗的工人穿不上好衣服,種糧食的農民吃不飽肚子,大凡是和原料有關的大商品產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於是,經濟學家試圖解開這個謎。  


- 在現實社會裏,我們經常看到農作物如棉花,大蒜,生薑等生產過剩,在收獲季節的市場價格極低,采摘出售根本不夠成本,結果農民血本無歸,造成大量農作物無人采摘而任其腐爛在地裏的結果,受了傷害的農民下個種植期就減少甚至不再種植該品種而改種其他品種,結果導致下次該農作物成熟季節,由於種植量以前有大量的減少,價格有再次被抬高,誘使農民又大量的種植,如此循環往複。如果用簡單的“價格-數量”圖形來描述的話,價格和數量的關係變化趨勢猶如一個蜘蛛網故稱其為“蛛網理論”。(CobwebTheory)見以下示意圖1。  


- 蛛網理論研究的主要產品,從生產到上市都需要較長的生產周期,而且生產規模一旦確定,在生產過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變,例如大部分的大宗農產品。因此當期市場價格的變動隻能影響下一周期的產量。同時認為當期的產量取決於上一期的價格,當期的價格決定下期的產量。2008-2010-2012,幾乎每隔兩年棉價走一次“過山車”。  


- 山東的老趙是不是很典型的掉進這個“蛛網陷阱”裏去了啊。  農民用2010年的高位棉花價格,計算成本,再決定下期2011年的棉花的種植麵積,但是2011年收獲期的棉花價格,是否會真的和2010年的價格一樣高位運行嗎?天真的農民兄弟以為是的。  種棉花的農民隻能決定自己的種植行為,無法知道整個行業的種植麵積,盲目跟風的“羊群效應”使得棉農一哄而上,其結果可想而知。“產量一哄而上,價格一哄而下”。使棉花市場供求在下一周期短缺失衡,“漲價——增產——跌價——減產——再漲價——再增產”如此循環。在成熟的市場,價格和產量會漸漸趨向平衡,但是在不成熟的市場,當價格上漲時,越漲越惜售,而當產品滯銷,農戶作為生產者和銷售者開始競相壓價,恐慌性的拋售,造成棉花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無形中放大了"蛛網效應"。  


- 市場的棉花炒家(或者說大宗的農產品的炒家)就是利用“當期”和“下期”的時間差,把當期(如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棉花價格炒上去後,由於農民的種植麵積一旦決定,中途不能變更,農作物生長周期很長,這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供投機資金興風作浪。因此許多投資基金憑借豐富的市場經驗。介入農產品種植領域,他們投資,投機相結合,著名的XXX企業的做盤手法就是如此。  


- 對於稍有規模的棉花農場或者農戶如何走出這張惱人的“蛛網”呢?  筆者建議關注棉花價格的遠期期貨市場的價格走勢,不必參與交易,但是可以利用棉花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價格發現是期貨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功能,也是期貨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期貨價格,尤其是播種時期和收獲季節的價格,實際上反映了大多數從業人員和專業人士的預測,因而能夠比較接近地代表供求變動趨勢。再次,期貨交易的透明度高,競爭公開化、公平化,有助於形成公正的價格。期貨市場是集中化的交易場所,自由報價,公開競爭,避免了現貨交易中一對一的交易方式容易產生的欺詐和壟斷行為,因此,通過期貨市場發現的價格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 即使這樣還是不能避免“增產減收”的悲劇,但是能把“蛛網陷阱”的損害減小到最小程度。。  


- 如今的美國幾乎沒有棉紡廠,但是他們卻是世界第一大的棉花出口國,這其中的大部分又是銷往中國,遙遠的美國很少有“增產減收”的“蛛網現象”產生呢?那麽,他們是如何從“蛛網”中走出去的呢?  


- 其中的奧秘就在於通過發達的資訊係統,把全球的棉花市場信息第一時間傳送給美國的棉農。發達的期貨市場和非盈利性質的民間機構一起合作,打開世界棉花市場。  


- 你知道美國人是如何研究中國棉花市場的嗎?N年以前,美國人通過公開發表的中國官方數據來研究中國的棉花市場,但是發覺總是找不到真實的市場感覺,於是,他們派出幾個美國大學生,到中國的產棉區,實實在在的承包了棉田,通過購買種子,育苗播種,田間管理,雇人采摘,打包交售,繳納稅收等環節的真實成本數據就出來了,這樣美國商業機構,類似美國棉花協會這樣的機構,就根據這個真實的數據,製定期貨市場的交易策略和爭取美國政府的補貼政策。相對而言,中國的棉農就顯得勢單力薄,孤立無援了,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中國棉花產業也將步玉米、大豆產業的後塵,被美國所控製。把中國的棉花定價權讓給美國棉農,這對於中國這個以紡織服裝製造業為生命線的紡織大國是很危險的  近年來,在北京和上海的大型紡織麵料金額服裝和國際紗線展上,美國棉花公司花費巨資參展,為的也是收集市場消費信息,推銷美國棉花,推廣統一的cottonUSA的認證吊牌(有些還是轉基因棉花),逐步占領中國棉花市場。國際投行正試圖從種植源頭和終端消費兩頭下手,扼殺中國的棉花產業。  


- 【本文作者:廣州市愛紗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 吳法新 手機:13926571666 QQ:85219080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