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技術的價值

(2011-10-21 23:12:07) 下一個
技術的價值的相對的,特別是在商業上的成功方麵。技術的好壞和它的商業價值,最終還是決定於它在市場上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而不是技術本身的奢侈和豪華。一切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這種邏輯,似乎又是後來裏根經濟學做倡導的“供給學派”理論的基礎:是供給在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興趣走向。--------------------------------------------------------------------------zt:汪翔喬布斯的商戰(9): 為什麽惠普不識貨(下) 2011-10-21 18:58:58 1943年,已經深陷戰爭的美國軍方,向惠普下了關於雷達幹擾儀相關的訂單。惠普的海軍研究實驗室,隨後開發出了信號發生儀及雷達幹擾儀,就此,公司進入了微波通訊技術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惠普因其成套係列的微波測試產品開發和供應,而被公認為信號發生器行業的領先者。已經通過戰爭賺了大錢的惠普,雖然也麵臨了戰後訂單的大幅下跌影響,但是,靠著一直以來,保守而且強調效率的經營,日子依然過的不錯。1947年8月18日,惠普注冊為股份製公司。到了1950年代,得益於戰後新的經濟景氣,惠普進入了其增長和成熟期階段。已經成長到中年的惠普,再一次麵臨成長帶來的陣痛:公司內部,開始就“如何”成長,和應該以怎麽樣的速度成長,而發生了多次比較大的爭論。前麵說過,中富靠勇!惠普已經實現了“中富”。下一步,他們想再上一層樓,做到“大富”。很多人,在這一步邁出之前,就被樓層狹小的空間給憋死了。 如果用一個大概的數字來說明,我看,這樣描述似乎也不過分:80%的人,滿足於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於是,選擇以找份好工作為前提和基礎;剩下的20%,則決定冒險,大顯身手搏一回,其中,不少的人還真的成功了,成為勇者。但是,在這些成功者中,多數的,則以“小富即安”為終點。餘下的,為數更少的,即使是想再搏一回,上一個檔次,多數,也因為有勇無謀,而敗陣,甚至是輸掉先前已經積累的財富。最後剩下的可能隻有1%的“幸存者”,則靠著智慧,和管理與組織上的不斷創新,來實現更大的飛躍。惠普在組織管理上的創新,就是確保後續成功的最關鍵一步。技術和管理的相互補充和促進,在這裏,表現的再淋漓盡致不過了。帕卡和休利特,都懂技術,但有不僅僅隻是“都”隻懂技術。都懂技術,讓他們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都同意從開始時就打造一個重視技術創新,弱化傳統的等級製度的公司文化。技術的持續創新,取代公司管理部門的權力結構,而成為公司文化的主線。再者,兩位又各司其職,一位專注於技術的創新,一位專注於技術創新的管理和市場化。正是管理才能和技術才能的有機結合,才有了後來持續的商業成功。這種奢侈,在開始時喬布斯也有一點點,但是,很快,就消失殆盡。這是後話。但是,就這已經獲得的一點點上帝的厚愛,在喬布斯手裏,也很快就被上帝拿回去了。至此,喬布斯還依然不是一個幸運兒!至少,和惠普的兩位相比是這樣。繼續說完惠普的故事。1950年代的惠普,已經開始注重目標管理:製定公司的發展目標,讓行動來服從於這個大的目標。這種管理風格,在後來,又成為其獨特管理哲學的基礎,而被哈佛等商學院的教授們津津樂道。1951年惠普發明高速頻率計數器,大大減少了測量高頻所需的時間,讓廣播電台精確設定頻率,成為可能。也是在這一年,惠普的營收達到$550萬美元,雇員人數達到215人。按照現在的標準,還是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可是,在當時,已經很不錯了。1957年11月6日,公司股票首次上市。其後,公司利用上市所獲得的資金,開始兼並在技術上互補,有更大發展潛力的小公司。1958年,惠普邁出了收購公司的第一步,收購了一家名叫 Moseley的,位於加利福尼亞Pasadena地區的,高質圖形記錄儀生產廠商。這一收購,標誌著惠普已經進入繪圖儀行業。擴大公司的經營範圍,是很多公司從小公司轉化為大公司常常喜歡走的一步棋。但是,和國內的公司,通過上市獲得大量資金,其後,就開始忘乎所以,亂花錢,肆意向不沾邊的領域擴張不同,惠普選擇的是很慎重的向相關領域的挺進,為的是,在一個相對大一點的領域,做大做強,成為霸主!而要做到這一點,靠的還是對創新技術的占有和壟斷。如果是靠複製和低成本競爭,也不會有今天大家看到的惠普巨人的。這和國內的經商邏輯,還是有巨大的不同。到了1960年代,惠普已經在測試、測量產品市場上,保持著良好的持續穩定增長勢頭,並開始涉足電子醫療儀器和分析儀器領域。這時候的惠普,已經被華爾街視為一家成長迅速、管理有方和令人稱羨的公司。1961年,公司又收購了一家馬薩諸塞的公司,進入醫學領域。1962年,惠普首次榮登《財富》雜誌美國500家公司排名榜,位列第460。此後,惠普的在該排行榜的位置逐年上升。1964年,惠普生產的原子銫時間標準儀,被人們廣泛讚譽為“飛行鍾”。全球各個地區,都使用它來與國際標準時間對時。這樣一來,惠普就成為一家有國際性影響力的公司了。1965年,惠普收購一家賓西法尼亞的科技公司,從而進入分析儀器領域。當年,公司的營收已經高達$1.65億美元,雇員人數9000。1966年,公司成立了惠普實驗室——世界領先的電子研究中心之一。在那裏,惠普設計出了第一台計算機產品,並且用它來作測試及測量儀上的控製器。由此看來。惠普早喬布斯十年,就在電子計算機行業插足和起步。而且,惠普從開始起步做的,就是比較高端的計算機產品。它不可能用三合板來設計和製造自己的計算機的。如果喬布斯盯著這種差異而自暴自棄,自然就沒有後來他獲得天下的可能性了。由此看來,如果你想做一名成功者,看來,你還真的得“臉皮子”厚點,同時,還得“眼神”差點,盡可能不去看那些“不值得”你看的東西。同時,你恐怕還得有很好的“自戀”心態,看好自己的前程,即使是在別人已經比你強很多的情況下。1968年,惠普還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科學計算器。它,成為今天惠普公司高性能工作站產品線的前身。1969年,由於長期給國防部供應產品所打造的人脈關係,帕卡被美國政府看中,被任命為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為期兩年。這時候,惠普已經開始向市場投放分時操作係統,而裝在這個係統之中的微電腦,則可同時供16個用戶使用。到了1970年時,惠普的雇員人數已經高達1.6萬,營收則有$3.65億。1971年,利用激光技術生產出可測量百萬分之一英寸長度的激光幹擾儀,惠普激光幹擾儀仍是目前微處理芯片製造中首選的儀器。1972年,惠普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台個人計算工具:HP-35掌上科學計算器,並將工程計算尺淘汰。其後,惠普以 HP 3000微電腦進軍計算機領域。1973年,惠普小型通用計算機係統成為計算機界第一套數據分布式處理係統。1974年,惠普生產出了第一台基於4K動態隨機存取器(DRAMs)的微電腦,從而取代了磁芯。1975年,惠普通過製定標準接口,從而簡化了儀器係統。電子業采用惠普接口總線 HP-IB作為國際接口標準,從而使多台儀器能夠方便地與電腦連接。通過回顧這些曆史,我們不難看出,當年為什麽惠普對於一家像喬布斯的蘋果電腦這樣,還掙紮在車庫的小公司,不可能有興趣的原因。在技術上,喬布斯公司的產品沒有任何的優勢,值得惠普掏錢參股。在產品的生產線上,惠普已經有自己很好的類似產品,至少在惠普人眼裏,是這樣。那時候,對於個人電腦市場看好的人,確實不是很多。而且,對於個人電腦這種,在技術上沒有優勢,卻可能成就大業的新產品的可能性,沒有多少人會當真。這也是後來,很多人不看好,或者說,即使是在喬布斯已經很成功的時候,人們還是以他在技術上不精為理由,來不看重他的原因之一。這又是喬布斯的另外一個偉大之處:在大家都滿足於“為了技術而技術”的時候,他出奇兵,智取而非鬥勇。他讓世人知道,技術的價值的相對的,特別是在商業上的成功方麵。技術的好壞和它的商業價值,最終還是決定於它在市場上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而不是技術本身的奢侈和豪華。一切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這種邏輯,似乎又是後來裏根經濟學做倡導的“供給學派”理論的基礎:是供給在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興趣走向。喬布斯和大量的普通商人很不同的地方在於:多數的人,都是在尋找大眾的需求,然後再通過供給產品,滿足這種需求來獲得利益。而喬布斯從開始時就已經意識到:更多錢可賺的地方,是那些需求還沒有被很多人發現的地方和市場。如果你能夠第一個“發現”這樣的市場,你就獲得了壟斷地位,自然就有了壟斷性的利潤。今天的蘋果公司,不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和需求,然後,用自己的新產品,去滿足這些新的需求的嗎?!這是蘋果公司得以大成功的有一個大秘密:等到對手意識到需求出現,再去通過仿造獲得市場份額的時候,它蘋果的產品,又再上了一層樓。咱們不和你玩過家家!這就是今天蘋果的經營模式。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蘋果公司將不同的已經成熟的技術,通過再創造,組合為對消費者最有效用的商業產品。這種再創造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比單項技術的創新本身,更有價值。很多人,至今還不明白這點,還在滿足於指責喬布斯對技術本身的不專業。可悲,可歎!(版權歸作者汪翔全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並且注明作者。出版事宜,請通過下述電郵地址和作者聯係:XiangWangBooks@Gmail.COM ) [打印] 由汪翔張貼 @ 2011-10-21 18:58:58 (75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