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下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要不是我自己為自己建立紀念碑,這紀念碑,它從何而來?
個人資料
正文

二戰時海戰炮擊小常識

(2009-09-15 23:21:01) 下一個
二戰時海戰炮擊小常識:

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中的海戰炮擊技術,與現在的導彈技術完全不同。海戰要射擊的是一個活動的目標,而射擊的主體本身也是行進之中,因為敵艦和我艦都在高速行使之中。由此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要擊中目標有多麽困難。其實,射擊的目標通常不是艦艇此時所在的位置,而是當炮彈落下時她將會所在的位置。當一顆炮彈飛向距離為三萬米的目標時,一艘時速為三十節的艦艇在它到達目的地之前,已經行駛了一千米。由於當時的艦艇一般長不過三百多米,寬不到四十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是很難擊中目標的。海戰中,當發現敵艦時,首先需要測出敵艦的航速和方位,這就需要精確地計算,並推算出敵艦可能采取的防衛措施。如果敵艦維持原來的航向和航速,那麽,或許你的射擊可以命中目標,可如果敵艦采取躲避措施呢?這樣,整個的射擊過程就變成一個猜測的遊戲了。

影響炮擊的主要因素有四項:

第一,是測距的準確性。

那時,沒有電腦,所以完全靠人去計算。二戰中,海軍所用的還是目測儀。這種目測儀是根據它基座的長短、采用三角形計算出物體的距離的。距離越遠,其角度就會越小,因此,哪怕是細微的角度變化,在實際上就會差之千裏。比如:以三萬米的距離來講,胡德號三十尺的目測儀上如果出現0.02度的誤差,將導致實際上一千米的誤差。

當時有兩種目測儀係列,一種是分圖目測儀,一種是立體目測儀。分圖目測儀技術和操作簡易,為英國人所用;而立體目測儀較為複雜,為德國人所用。事實證明,立體目測儀較之於分圖目測儀優越,因為它測距精確,適合任何天氣,但是它的技術要求高,而且這一級的軍官必須不斷地接收技術培訓。

第二,是炮的瞄準。

這就要求將火炮訓練成能夠按照目測儀測出的目標的距離和方位擊中目標.。實戰中,一旦目標的方位確定之後,炮手立刻將炮轉向鎖定的目標。軍艦上的炮塔的重量都在噸位以上,如:胡德號上口徑四十厘米的炮塔重一千一百噸,俾斯麥號上口徑為三十八厘米的炮塔重一千六百噸。這些巨型炮塔是由電力或氫氣動力轉動,直到其方位角的讀數與目標的方位相吻合。

由於火炮的瞄準受諸多因素的製約,所以,實際上,炮不可能真正直接瞄準目標。如,當艦艇上三、四尊炮塔同時指向同一個方位角時,任何一個相關炮塔之間位置微小的變化,都會增添射擊的誤差。

第三,是彈道的軌跡。

理論上講,距離和彈道運行的時間,是可以通過炮管伸降的角度和彈道拋物線的速度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計算出來,而這些計算的前提是拋物是在真空中穿行。可現實上卻不是這樣,因為,不要忘了,空氣是有阻力的,而且炮彈所經過的軌跡上空氣的密度也不一樣。正是由於這一點,所以,炮彈下落的地方永遠是在理論上彈道終點稍後的地方。

第四,最為重要的是火炮射擊指揮官,他的技術和經驗能夠彌補和客服機器技術上的局限。一位能力強、具有豐富經驗的火炮射擊指揮官能夠正確地識別目標,精確地測出敵艦的航速和航向,準確地判斷出敵艦指揮官的心理,安排出炮火的分解與組合,與艦長保持密切的配合,合時的炮擊在他的手中既是藝術又是科學。而在開炮後他準確而果斷、不斷作出的炮火校正的應變能力,是消滅敵人和保護自己的最為至關重要的保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