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瓦戈醫生(上,下)/02年英國出品/央視配音版/TV-RMVB/579MB/SB

(2008-07-10 02:50:39) 下一個
  








偉大的作品,不朽的藝術


   
  1957年,在十月革命四十年後,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格醫生》在意大利以譯文(英文)的方式出版,之後又出版了俄文原版。1958年,《日瓦格醫生》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日瓦格醫生》是對四十年前的十月革命進行“另類”描述的作品,也是一部引起激烈爭論的作品。帕斯捷爾納克把十月革命後四十年的思考,都凝聚在了日瓦格這個人物身上。從日瓦格的經曆中,似乎能看到俄羅斯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後真實的思想曆程。

  小說的主人公日瓦格,是西伯利亞一個富裕的工業家的兒子,十歲就成了孤兒。他是在莫斯科知識分子和藝術資助人的環境中長大的,在沙俄時代,他的成長環境屬於“上流社會”。但是,作為人,他卻有著俄羅斯知識分子特有的懷疑主義的、對事物進行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因此很難成為某種信仰的追隨者。日瓦格是一個優秀的醫生,也研究哲學和文學(這似乎是舊俄知識分子教養的體現),對許多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日瓦格也寫詩歌——這一點,似乎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帕斯捷爾納克就是一個優秀的詩人。

  在日瓦格看來,人的價值就在於保持思想的獨立。他雖然間接地卷入了戰爭和十月革命,卻始終和戰爭與革命保持距離,拒絕直接“參與”進去。在他看來,戰爭和革命是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為實現功利主義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是與符合大多數人的人道主義目標不相容的。但是,不能因此把日瓦格看成是加繆筆下的那種“局外人”。加繆筆下的默爾索是生活的“局外人”,他對工作、親情、愛情,都表現出極端的冷漠,信奉“他(別人)就是我的地獄”的存在主義哲學,默爾索的“局外人”角色恰恰是加繆存在主義“局內人”角色的體現;而日瓦格僅僅是戰爭與革命的“局外人”,他並沒有把對他人的“敵視”作為存在的依據,他熱愛生活、忘我工作,並不感到自己遠離了大自然、親情、友情和愛情,對這一切他都是珍視的,但他不願意受到思想的束縛、放棄獨立思考的權力。作為一個自由知識分子,日瓦格在開始階段也歡迎十月革命,革命對他來說似乎就是浪漫主義的“個性凸顯”、無政府主義的“盛大慶典”,這都體現在革命的虛假形式上:它的橫掃一切的氣勢,它的人類大同的理想和《國際歌》所表現出的悲壯氣氛。然而,當布爾什維克開始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說教告訴他應該怎麽生活和怎麽思考時,他反抗了,舉家離開了莫斯科,避居到烏拉爾山區的一個冷避的小村莊裏。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了逃避“普遍真理”,日瓦格走遍了整個俄羅斯:穿越燃燒的城市和*的村莊,經過了許多受饑荒、內戰蹂躪的地區,似乎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獨立思考”的空間已經不複存在,知識分子已經蕩然無存,生活在劇烈的動蕩中好象回到了中世紀愚昧無知的歲月中。

  日瓦格在烏拉爾山區度過了短時期的寧靜生活。但好景不長,他的生活先被突如其來的對拉拉的愛情所打亂。拉拉是日瓦格在莫斯科的舊友,她的生活被柯馬羅夫斯基所毀,之後在動蕩的歲月中流離失所;如果說,日瓦格逃避莫斯科是為了尋找“思想自由的獨立空間”,那麽拉拉逃避莫斯科是為了在大自然中“淨化心靈和感情”。所以,他們的愛情是在戰爭與革命之外的某個地方展開的,人不再是教條勢力的虛假擺設,而是“異性相吸”的本真自然的男人和女人,所以心靈的默契超越了肉體占有的欲望,體現出俄羅斯普通人對生活真實、質樸的渴求……筆者認為,這是小說《日瓦格醫生》寫的最感人最深刻的部分,似乎暗示著:任何殘暴的統治都無法奴役人類真實淳樸的感情——你可以消滅它,但永遠無法奴役它!俄羅斯文學,從普希金開始,就始終堅信著這一點,所以才會有那麽輝煌的成果,留下那麽多動人的愛情篇章。之後,日瓦格開始在西伯利亞流浪,不久遭紅軍綁架,被迫給紅軍當醫生。內戰結束後,日瓦格已經孑然一身:他的家被蘇維埃政府驅逐出俄羅斯,拉拉已經逃亡到哈爾濱。他回到莫斯科後,已經窮困潦倒,如同行屍走肉,不久心髒病發作,倒斃街頭。

  《日瓦格醫生》是根據帕斯捷爾納克的切身經曆寫成的,顯然帶有自傳的性質。拉拉的原型,是帕斯捷爾納克旅居烏拉爾山區時所愛上的一個女人。在《日瓦格醫生》裏,個人的生活與曆史事件總是處於相互抵觸之中,所以充滿了帶有偶然性的奇異的冒險性質,這種性質是人的知覺、本能、思想和精神在反抗現實的壓迫中必然要發生的,思想與人格欲求獨立的力量使人經常不得不做出與願望相反的選擇,當日瓦格和拉拉決心捍衛人的本質、個人的權利和尊嚴時,他們已經背棄了十月革命的戒律、斯大林主義的教條,成為了自己時代的叛逆者和犧牲品:當人的本質、尊嚴和權利需要以叛逆來維護,需要以犧牲來抗爭時,那“革命”的合理性又在哪裏呢?

  日瓦格並不想曆史倒退,他接受了十月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變化。他和那個時代的分歧不是政治性的,而是哲學和道德方麵的。他沒有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的錯覺,認為法令和槍斃就可以改造人、改造社會,取消言論自由就可以消滅“唯心主義”,限製公民權利就可以確保領袖的絕對“權威”。日瓦格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自由知識分子,在哲學與道德方麵,他這樣說:隻有通過仁慈我們才能得到最高的仁慈,如果人類的獸行可以通過恐懼和暴力來克服,那我們理想中的人將不是耶穌基督,而是馬戲團裏手持鞭子的馴獸師了。日瓦格相信受到基督教倫理學稱頌的人的美德,並宣稱大自然、愛情和美是至高無上的。日瓦格主要是反對無視人的個性的存在、忽視人與世界之間的聯係。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日瓦格與那個時代分歧的核心在於:獨裁與自由民主的分歧。所以,日瓦格的悲劇命運在他所處的時代是必然的,隻不過這種必然性是通過個人遭遇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的。



 
本片是英國2002年重新拍攝版,於當年12月24日公映!

編劇:安德魯.戴維斯 導演:吉亞科摩.坎皮奧提

主演:漢斯.馬西森 凱拉.奈特利 克裏斯.馬歇爾 薩姆.尼爾


主要配音演員:

王明軍,顧瑞雪,陸建藝,張艾等


中央電視台於2004引進,並於英國公映2周年之日,2004年12月24日在CCTV-8頻道播出.

SB下載鏈接: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0ddqjmrkoS7LVoL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