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獨自手工製作過很多東西,像是礦石收音機、半導體收音機、交流台式收音機、電動吊車、光控汽車……等等。 對於攝影,還是鄰居朱家小弟引我入的門,因此也明白了父親燈箱的真正用途,隻能簡單地翻印從照相館得到的底片。
其實,翻印我早就涉獵過。 從小在設計院長大,懂設計院曬藍圖的工藝,我們還真的"曬"過。 從喜歡的連環畫冊中,找出線條簡潔明快又唯美的畫頁,用較為透明的白紙描下來,然後用印製室偷來還未爆光過度的藍圖紙,剪下同樣尺寸與畫樣重疊,再採用兩片玻璃,將其夾在中間,兩角用橡皮筋套牢,放在太陽下曬。 最後用農用氨水,燻成美麗的藍色畫片。 常讓氨水燻得淚眼婆娑,也不知有沒有氨中毒,損傷大腦,否則高考的時候,以我兒時的聰明才智,進它清華、淅大還不是小菜一碟。
還是說攝影,我們不是新聞記者,也不是藝術家,不好意思用這詞兒,隻能說是玩照像。 既然要玩,當然去照相館不算。
朱小弟是我學攝影的引路人,他不但愛好攝影,還有條件。 他有位親戚,記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奧地利新聞記者。 親戚借給他一台德國產的135相機,他可以使用一段時間。 我同樣對於攝影的興趣入了迷,成天與他鬼混。
說鬼混其實不準確,攝影相機昂貴,平時保護得像金元寶,很少捨得拿岀來搞社會實踐。 加上其它材質也不便宜,初期的鬼混,就是先在攝影理論上玩。
自己花了零用錢,買下不少攝影書籍抱著啃。 媽媽非常支持我的這個興趣,為了減少男孩子出門鬥毆的機會,她給我訂了《中國攝影》。其中大量的攝影理論文章,閱讀之後,似是而非。但好的作品選,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 後來加訂了《大眾攝影》等刊物,熟知的名家,就隻記得吳印鹹和石少華了。
不能摸相機的日子,就端詳它的樣子,對著書本上的快門,光圈找它們在相機上的位置,以免真正使用時,手忙腳亂,臨時抱佛腳。
攝影與光學的奧謎,非常有意思,自己總結了兩大關鍵。 膠卷在化學反應前,曝光量是個重要指標,雖然後期製作還可以調校,可一旦超出容錯窗口,則再難獲得好的作品。還沒有涉及藝術效果之前,好作品就是曝光正確,層次感適當,簡單地說,就是黑白適度,看起來不嚇人。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則不達。
第二個關鍵則完全是光學範疇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把照片照清楚,要知道,攝影第一錯,就是照片模糊。
弄清楚透過鏡頭傳來的影像,如何透過鏡頭的折射,準確地聚焦在膠片上,才能得到好的照片。 照像機的光圈和快門,兩大技術關鍵字,不但頭腦中深深紮根,日後的實踐中更是運用得滾瓜爛熟。
先說光圈,什麼是光圈 ? 看似簡單的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沒有搞清楚。
光圈是照像機鏡頭內,一組多邊形或類圓形的機械裝置,通常是由非常薄的金屬片組成,像閘一樣可以調節收縮截麵,改變孔狀光柵來控製通過鏡頭的光量,非常像人眼的瞳孔。
成品鏡頭的直徑是固定製造的,光圈的作用,就是改變鏡頭直徑,準確的說,是減小直徑。 光圈在鏡頭內形成的光孔,除了控製投射到底片上的進光量之外,還有影響照片成品品質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景深。 姑且按下不表,留待後敘。
數學家們常乾一件事,具體的物理現象總會被抽象化出來研究。 攝影理論也是如此,業界談到的光圈,是指無量綱的光圈係數,通常用 f 來代表,它也可以稱為鏡頭相對口徑,已經從鏡頭直徑這個物理參數抽像出來了。 其數學表達式為:
f = 鏡頭焦距 / 光圈光孔直徑
定焦鏡頭的焦距,一經製造,便是固定的,是個常數,因為光孔直徑在分母,所以光圈係數 f 越小,表示光圈可以控製的光孔越大。 常見的光圈係數有 1.2,1.4,1.7,2.0,2.8,4,5.6,8,16,22,等。 早期光學鏡頭磨製的難度,與光學鏡片的直徑成正比,成品價格也與之相關,現在同樣如此。 同樣廠商和材料的鏡頭,f/1.4 就會比 f/5.6 貴很多。
再來說快門,它其實就是一扇門,或是門簾,用來擋住光線通過。 早期最簡單的快門,就是鏡頭蓋。 摘下蓋子,口中念到,一、二、三,…… 然後再蓋上,快門關閉,曝光結束。
快門決定底片曝光的時間,因人而異的數數,無法提供準確的曝光時間,去除人為因素最好的辦法,就是機械化,這才是有利攝影技術發展的正道。
快門的發展,伴隨機械製造和材料科學的發展,經歷了氣動二葉快門、鏡前簾幕金屬快門、鏡間圓環葉片快門的進步。這類快門是與鏡頭同體製造的,鏡頭一換, 相當於快門也換了。 此後的鏡後快門,則是與相機本體造在一起,換鏡頭則不影響自己熟悉的相機快門設置了。 再有反光鏡快門,則是利用光線折射來控製。
照像機快門也用數字來表示,但它有實實在在的時間量綱,秒。 常見快門為 B,T,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 其中 B 門和 T 門多用於長時間曝光,前者按下快門到鬆開的時間,後者按下快門到再按一次的時間,與取鏡頭蓋兒,異曲同工。
與光圈類似,快門的使用除了控製底片曝光的時間之外,動態攝影和高速攝影應用中,快門的運用在藝術表達和科學研究方麵舉足輕重。
光圈和快門,相互配合,底片上參與化學反應的光能受控於二者。 可見對於正確的曝光量,光圈與快門可以有多種組合,大光圈對高速,小光圈配低速。 曝光量正確了,該選用哪一種組合呢 ? 前麵所提到的景深概念就出現了。
根據透鏡成像和光學折射原理,底片上清晰影像,對應鏡頭前被攝對象的距離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範圍。 景深的深,就是指這個範圍的深度。 通常是指當焦距調到被攝目標時,底片上影像沒有開始模糊時其前後的距離。 利用光學計算公式,可以輕鬆取得。
真實世界的拍攝者,沒有人知道當時的焦點在何處,也不可能臨時計算出景深,更不用說,大多數攝影師,偏科藝術,光學計算如同天書,讓他們去算,還不如這張照片不拍了。
其實我懂這些的時候,還是在高中之前,完全憑興趣讀了很多書。 雖然書讀了,但也不會去計算這個,早就有人計算好了,根據不同焦距,一定光圈係數的景深範圍,他們製作了表格,叫景深表,供攝影者參照。 相機製造商更是聰明,早就將這個表格,動態製作在相機上了。 選擇完光圈快門組合後,先掃視景深範圍,再決定是否撳下快門鍵,或重新調整位置,確保照片所攝內容清晰。
下圖是我的海鷗203,鏡頭焦距 75毫米,相對口徑 3.5。
兒時的攝影器材
利用此圖,示範景深,焦點調在3米處,使用的光圈快門組合 f16,1/8s,此時相機給出的景深範圍是 2 - ~7.5,也就是說,被攝對象離相機3米,相機前2米至7.5米內的景物都會非常清晰。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個初中生,了解這些知識,可能比現在的初中生們成天中考、大考,生活樂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而真正更有趣的,則是應用這些知識而進行的攝影實踐。
有了理論準備,真正觸摸相機的時候,人家攝影記者親戚也放心多了,知道這些娃兒是認真的。
to be continued …...
我將暫時休博一段時間,謝謝車城一直以來對我的博文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