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別字,不是沒有道理

(2018-04-15 10:22:19) 下一個

國際互聯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社媒早已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經常瀏覽中國大陸網的讀者,一定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五花八門的網絡用語,經常已經不是國文功底深厚的人可以解釋其意了。

出於種種原因,網絡用戶並不好好使用國文規範,各種類犬縮語新“成語”。諸如,十動然拒、喜大普奔、人艱不拆、不明覺利,社病我藥、火鉗劉明……,等等,完完全全將成語的精髓與斯文,掃地一塌糊塗。

流行事件和影視片斷之斷章言詞,甚囂塵上,讓人如墜雲端。這種約定俗成的理解與默契,其實也反映了一種社會思潮或現象。代表就像,“我爸是李剛”、“元芳,你怎麽看”、“你隻需要記住,我叫葉良辰”、“厲害了我的哥”、“我可能是喝了假酒”。

此外,拚音、數字、外文裹夾的新創,像,9494、1314、8K7、V587、小P孩,幸福ing,咋一看,似乎有點加碼中文的味道。

其實本文最感興趣的網絡現象,還要數“濫用”別字。首先解釋一下國文關於別字的界定與用法,當文章中出現形或者音相同的漢字,但產生意義辨別錯誤的字就是別字,而白字亦是別字。國文有“通假”之說,通,乃通用,假,乃借用的意思,至於是有意如此還是誤寫,各說不一。比如,“指揮”一詞,其中的揮,其實就是別字,假借它替代的本字應該是麾字,麾是軍旗調令,而揮隻是擺動、舞動,這麽看來,你覺得“指麾”還是“指揮”呢?更進一步,古人的通假是有意創新,還是人為書寫錯誤呢?

很小的時候,學習中文過程中,父母和老師給我們展現的中文魅力至今難忘。文言、古詩、書法、史籍……,其工整、嚴謹、意境、乃至形像,都算得世上各種語言及文字之上乘了。年幼學國文,除了繁體方塊字,最具挑戰的當屬避免文章書寫別字或白字了。文章中一旦出現別字,非要國文水平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辨別,也是體現漢文水平的一種衡量參數。本文雖短,有興趣的讀者,也不妨試試自己的國文功力,看看能夠找出幾多別字也未可知哩。

看到網絡上如此之多的別字使用現象,條件反射就是中華文化是否衰落的擔憂,如果主流社會開始不關心國文的嚴謹,開始不要“循規”,開始逆反,好像並不是事麽好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前麵我使用了“濫用”而不是濫用二字來探討別字現象,自然我並不認為網絡行為完全是負麵的。

先看一些例子:

藍瘦香菇、驢友、摔鍋、童鞋、杯具、神馬、灰常、醬紫、釀紫、蛋定、磚家、叫獸、黴體、妓者、雞凍、埃踢、腫麽了、稀飯、油菜花、光腚種菊、河蟹、鹿死、休仙、鹽輪籽油、毒菜、……

這些別字用法主要采用諧音,不光音諧,同樣寫者要透出詼諧、幽默與調侃,為高速科技運轉的社會機器增加潤滑,隔出一片年輕人打拚閑暇網上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自娛,老一代人越是不懂越好,完全找不著北最好。可以看出年輕人在爭自由,北漂、魔都、海龜,爭職業生涯一席之地的自由,爭網聊自己的語言環境的自由,爭違背父輩希望遠離相親會的自由,爭形形色色一切打破循規蹈矩的生活習俗、社會意識、文言方式、思想交流、敢於創新的自由。

那些帶有政治目的的別字也是在爭自由,言論自由受到現代技術製約的時候,埃踢理科生們煞費苦心編織的偉大防火牆,正在經受著同是理科生們的翻牆挑戰,外加文科生們拿起的特有別字武器挑戰,他們不翻牆,他們捉迷藏,他們玩文字遊戲,像在自由浩瀚海洋遨遊的魚兒,躲屏蔽、躲搜索、蒙網管,即便耗費巨資的網絡天網,也難捕捉藏在別字中的創新,魚不死,網就得破。

網絡別字的出現,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人們對現狀、社會、時代的態度,其發展速度和網友市場需求,像井噴一般猛烈,任何規範限製、網絡語言的措舉絕非易事。全球化的進程已經在經濟、貿易領域被中國接受,同樣的民主、政治、網絡自由趨勢也在全球化著,無論接受與否。別字現象也許是網民們自發的行為,因其符合全球化的潮流,一定會越來越多,一定不會受限於任何一本網絡規範詞典。讀者如果能夠讀懂前例網絡用語,說明還有希望與時俱進,不會掉隊。

別字,不是沒有道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