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地中海北 (九) 文藝復興之城 - 弗洛倫薩

(2016-07-17 07:27:47) 下一個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文藝複興之城,有文獻記載,佛羅倫薩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曾經是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中世紀,價值兩先令的佛羅倫薩硬幣,金弗洛林,是歐洲工業化發展的金融支柱,佛羅倫薩的銀行家,在百年戰爭期間為英王提供了財政援助。

佛羅倫薩還是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貴族家庭,美蒂瑟,的故鄉。勞倫斯美蒂瑟,被認為是十五世紀末,意大利政治與文化的設計師。十六世紀初,還有兩個家庭成員,利奧美蒂瑟十世和克勒門美蒂瑟七世,成為了教皇。此外,凱瑟琳美蒂瑟高嫁法國亨利二世國王,並在亨利去世後,攝政法國國事,後來退位,受爵塔斯坎尼大公。正好我有個公司同事與朋友,他的姓氏就是美蒂瑟,以前隻知他是意大利後裔,卻不知他的家族如此顯赫。下次碰到剛剛退休不久的馬克,這一定是個可以和他好好嘮嘮嗑兒的話題。

去弗洛倫薩這一天,我們與大部隊結伴而行,兩輛麵包車在利沃諾港口接客,車上我們又認識幾位新朋友,一路交談,很快車至弗城郊外。其餘密西根同行者,則有計劃包車到更遠的地方,塔斯坎尼和一處皇宮舊址,一天的行程,時間倉促,總是不能兼顧。我們的原則是,著名的勝景或者勝地,一定要慕名而來,換句話說,需要事前了解,做足功課知其所然。第一次來,我們就想了解城市而已,真正可以說到過這裏。

這天的目的,就是文藝複興之城,佛羅倫薩。

進城之前,經驗老到的導遊司機,帶領隨行人等於城外一處高地,舉目一望,整座城市盡收眼底。

弗洛倫薩及亞平寧山脈

小學地理課曾經知道歐洲的名山阿爾卑斯和意大利亞平寧半島,這次發現佛羅倫薩就坐落在阿爾諾山穀,有亞平寧山脈為背景,自然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這個平坦的高地中央,矗立一尊大衛雕像。大衛,這尊代表聖經英雄的雕塑,是十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雕塑巨匠米開朗基諾的名作,原本應該是雕塑係列作品,置於佛羅倫薩教堂屋脊線上,然而卻最終立於瑟紐厄亞宮殿外麵的公共廣場。原作由白色大理石完成,這裏的雕像應該隻是複製品而已,我們後續遊程,還是到了瑟紐厄亞宮廣場,欣賞到了米開朗基諾的原作。

城邊的大衛

米開朗基洛原作

麵包車進城之後,直接把我們帶到佛羅倫薩老城,這裏車輛管控嚴格,幾乎都市步行街,遊人可以漫步街頭,周圍全是意大利文複興時期所建的著名建築、教堂、宮殿和城市雕塑。

我們一行沿卡勒馬拉大街,走過聖瑪利亞,直至阿諾河上的龐維基歐老石橋。這座源於中世紀羅馬的拱橋,構成阿諾河上不可缺少的風景畫,橋上小型現代商店與藝術畫廊林立,金表名店櫥窗,也在吸引著朋友的眼球。

折返朗哥諾阿克瑟阿諾裏,沿河岸人行道上,地攤小販眾多,他們一字鋪開的油畫製品,很有講究,重疊有序,幾經觀察,方明白個中緣由。皆是商販們對付佛羅倫薩城管的妙招,可以從一頭推送,迅速打包,逃之夭夭。

其中的一對朋友夫婦,購得幾幅這樣的油畫製品,其中的另一對朋友夫婦,開始了關於這些製品的工藝製作方法的論戰,夫婦之間展開的嘴上交鋒,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停歇的。從別人買畫開始,直到參觀阿布盧烏菲茲廣場,他們一直在爭吵。好不容易進入瑟紐厄亞宮殿廣場,眾多雕塑與景觀終於分散注意力,開始平和下來。好事的朋友,開起了玩笑,說讓買畫的朋友,再另買一幅,好讓他們另外再吵半小時。

吵歸吵,夫妻情深才是最重要的,在廣場擁擠的遊人堆裏,總能看到他們夫妻兩人,擺譜造型,攥動快門,相互留影。這種旅遊花絮,團體觀光人多出眾才有意思,也更值得記憶。

老城大街邊,太太和與丈夫爭嘴油畫的太太,駐足一家皮貨店,在土耳其,兩位女士已有斬獲,估計他們隻是隨便看看,並無心真買。這店看起來不像名牌店,我與女店主隨便一聊,原來是烏茲別克斯坦倒爺,不成想他們的生意都做到了意大利,原以為隻有中國人跑得遠。

五光十色,一家冰激淩店麵,各種口味的冰激淋,著實讓走得有些乏了的人吊口水,抵擋不住的誘惑讓我們打開錢夾坐進店內,邊吃冰激淋邊觀街景。想上廁所的人趕緊,一歐元的入廁費又省了下來。

再往前,來到聖瑪利亞菲奧雷大教堂,教堂外觀華麗而又獨具一格,是本次所見眾多教堂中最有特點之一。參觀完畢大家席地而坐,掏出背包裏的食物,開始吞吞吐吐,稍事休息。還有精力的人不甘寂寞,我們要圍著著不小的聖瑪利亞菲奧雷轉一圈。來到拐彎處,爭過嘴的夫妻倆,又開始抬上了杠,一個說往東,一個說往西,互不相讓,為本次旅遊的情趣加油添醋。他們親熱的拌嘴,其實就像一麵鏡子,我們日常沒有少幹同樣的事情嗎,在別人的眼裏又是如何認為的呢,生活就是萬花筒,沒有這些調料,還真就難說乏味了不是?

聖瑪酈亞菲奧雷大教堂

按時回到城中心的廣場,找到導遊司機,兩輛麵包一前一後,我們前往比薩。窗外開始落雨,借助麵包車所提供的無線網絡信號,我打開了艾豐,屏幕上全球定位係統的藍色小圓點顯示著我們這輛麵包的行進狀況。

兩隻麵包停在比薩斜塔觀光處,這時的雨滴也大了起來,可是並不少見遊人,大家麵對斜塔,冒著風雨,舉起相機,擺出各種低檔古塔傾斜的姿勢,雖然雷同,但仍止不住要仿效。

比薩斜塔

上塔參觀則要另購門票,並且有預定的時段,大約是為了限製燈塔人數,門票收入則是用於古塔維修之需。十八歐元一張門票,我們的時段四點三刻。所有大小背包均不能登塔,統統需要寄存在售票處的電子儲櫃裏。

進入斜塔,登頂之前,有一段古塔的介紹,工作人員詳盡敘述斜塔的曆史,也算是十八歐元中的服務費用。

比薩托雷蒂塔,原來是為比薩城市大教堂修建的一座鍾樓,因為塔樓土壤偏軟一端的地基不夠堅實,修建第三層過程中就開始傾斜,偏移持續數十年,直到完工都未停止。一切皆因土質調查不夠,地基強度設計錯誤所致。

建築師是誰?迪奧德薩維,一個在同時期設計了比薩城內聖尼古拉和巴特斯萃鍾樓,老愛在自己作品上簽名的十二世紀比薩建築師,被後來的學者研究認為是他的作品。然而人們並未發現比薩托雷蒂塔有迪奧德薩維的簽名,這不合他的行事風格,因而原設計作者是誰,還要打個問號。

鍾塔一度傾斜五點五度,後經現代技術處理,傾斜度目前保持在三點九九度,塔內共有二百九十六,或者,二百九十四級階梯通至塔頂,七層之後,相差兩級,就看你從北向還是南鄉計數。塔頂平台中心與塔底中心,水平軸向位移三點九米。

石級登塔

比薩斜塔,成了替代托雷蒂鍾塔更加響亮的名字,可見不光成功能夠名流青史,失敗照樣可以!

沿室內石級攀登,到了七層石級便延伸至室外,繞塔成漸近線引致塔頂。太太恐高,有我伴隨外沿,她也不肯向上挪動半步,無奈先期折返。

比薩城

與其餘同仁會師塔頂,塔頂平台地麵則是水平,不同方向上懸掛七口吊鍾懸於塔頂。原始的吊鍾,從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延綿五百年才得以鑄就。站在百年老鍾旁邊,想象鍾聲響起,定會震驚比薩全城。

比薩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