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寓意的故事
(2010-09-14 15:01:11)
下一個
故事一
有一對新婚夫妻,恩恩愛愛地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倆雅興大發,準備品酒賞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裏,打開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驚:‘嚇!怎麽酒缸裏藏了一個女人?哼!丈夫口口聲聲說他愛我,原來卻暗中藏了個女人在此,可惡!’於是酒也不要了,轉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鬧鬧起來,責怪先生金屋藏嬌。丈夫聽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辯說:‘胡說八道!那有這種事,我自己去看!’
於是也下到酒窖來,誰知低頭一看,忍不住怒從心上起,罵一聲:‘好了!明明是她藏了個男人在這裏,還反咬我一口,這下可被我發現了!’
夫妻兩個於是各執一理互不相讓,一個吵著說缸裏藏了女人,一個鬧著說藏著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對方的錯,誰也不肯讓誰。鬧到後來不分高下,就決定請他們的婆羅門教的師父來評理。師父聽了這回事之後,就親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責罵小夫妻說:‘你們這兩個忘恩負義的東西,竟然另外拜別人為師父,從今日起斷絕師徒的關係!’說完,怒氣衝衝拂袖而去,留下一對瞠目結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時候,正巧來了一位比丘,兩夫妻於是請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開酒 一看,不覺笑了起來,就把小夫妻倆叫下來,當著他們的麵,一伸手攪亂了缸麵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塊石頭對準酒缸一砸,“咚隆”一聲,千嬌百媚的女人和俊逸瀟灑的男人,一時都化為幻影!
我們所認識的世間萬象,就像這個酒缸裏麵的虛幻形相一樣,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執著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別識,那就很容易跟這對夫妻一樣以假亂真,糾纏不清了。
所以說:“空”和“有”是無在無不在的,它在五蘊皆空處,也在一塵不起時。
故事二
有一座寺廟,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觀世菩薩,旁邊另外供奉了一尊媽祖神像。有一天守廟的廟祝認為台灣媽祖的信仰普遍,信徒眾多,應該把媽祖擺在中間才對,於是把媽祖的神像請到中央,把觀音聖像移到了一旁。事有湊巧,一天來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媽祖正坐在殿中,而師父的觀音菩薩卻屈居在一隅,違背了倫常,就不發一語把兩尊聖像調換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廟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間,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聖像都碰壞了。後來觀音聖像和媽祖神像終於忍不住說話了:‘我們兩人本來關係和諧,由於他們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們坐立不安,把我們的衣服也損壞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無處而不自在,隨遇而安了。
故事三
世間上的空的真理本來隻有一個,由於各人的體會不同,產生種種苦樂差異。過去在上海曾經發生過一則故事:有一個富家公子在大雪紛飛的早上,推開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皚皚,心情非常高興,就吟了一首詩:“大雪紛紛滿天飄”,當時樓下躲著一個叫化子,正在挨凍受冷,饑寒交迫,聽那公子哥兒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殺人刀”;樓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窮人的困苦,依舊得意洋洋地繼續吟著:“再下三尺方為景”,認為雪再下厚一點,風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聽,更覺得淒慘,含悲作結:“我輩怎得到明朝?”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體驗的環境也就不同,可見心情是隨境而遷化的,從這種認識差異的轉移之中,我們也可以認識到“空”的真諦。
故事四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虛妄對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絕對世界。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到牛首山拜訪法融禪師,法融禪師道風高遠,隱居於人煙罕至的牛首山,平日隻有幾隻猛虎為伴,四祖一看幾隻張牙咧齒的老虎,雙手一張,做出驚懼不已的樣子,法融禪師於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說:‘你還有這個在呀!’
意思是說: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麽對五蘊假合的色身還如此在意?說完便訶退猛虎,轉身進入禪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禪師進去,便寫了一個“佛”字,放在法融禪師的禪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個偌大的“佛”字,吃了一驚,趕快站了起來,四祖抓住機鋒,哈哈大笑說:‘你還有這個在呀!’
空有不二的調和世界,是絕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對待、泯自他之差異的真理世界。過去有人向智藏禪師請教佛法,不管問什麽問題,禪師總是回答“有”;而這個人以同樣的問題請教徑山禪師的時候,徑山禪師卻一律回答“無”。同樣的問題為什麽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來徑山禪師所表達的是悟者體空的境界,在絕對空無的世界是不容許說是非、講人我、論有無,不容許議論任何一物,勉強說為“空”“無”的世界;而智藏禪師則站在眾生的立場,有是非、人我、有無的相對世界。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虛空本無差異,但是鷹隼在空中展翅一飛數裏之遙,而麻雀隻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沒有聖愚的分別,但是依眾生的根器,證悟的境界卻有淺近深遠的不同。這種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學上的辯論、理論上的分析,必須透過生活中的偉大實踐及心靈上的不斷提升才能證得,甚至連這“證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禪師所謂“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頂上行的絕對世界。
故事五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出家,跟隨佛陀聽經修持。五年以後,年輕的比丘想要到深山中精進修行,得到佛陀的嘉許,就獨自一人離開僧團,隱入山中。不到三個月,正當大家為他祝福的時候,年輕的比丘卻垂頭喪氣回來了,滿麵風塵,拜在佛陀腳下不肯起來。佛陀慈祥的問:‘怎麽這麽快就回來了?’
青年比丘囁嚅回答說:‘佛陀,自從離開您以後,我一直努力修行,卻一直不能證果,我覺得自己無能,因此中止修行而回來了。’
‘比丘啊!’佛陀和藹垂示:‘你既然信奉我教而出家,為什麽不讓人敬佩你是一位精進者,反而讓人唾棄你呢?你前生是個精進努力的人,很多人因你的精進而存活,為什麽今生卻要舍棄這可貴的精進心呢?’
‘噢!佛陀,我前生如何精進呢?’
‘比丘 啊!我今將你過去的因緣說與你知:
‘從前,有一位商人組織了百餘人的商隊經過沙漠,因為白天酷熱,沙漠被太陽曬得燙腳,不能行走,所以他們隻能在夜間趕路,天亮就得搭棚休息,等到太陽下山,大地冷卻後,再繼續跋涉。當他們一行晝伏夜出,快要走過沙漠的時候,這個領隊的商人就向大家說:“明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今晚吃過飯後,大家不妨把水盡量飲用,不必保留,這樣,負擔輕了,也好早一點離開沙漠。”
‘大家很高興,就照他的話去做,有人幹脆把水都洗澡洗光了。夜裏動身後,年輕商人因為連日疲勞,不知不覺中呼呼大睡,沒有發現牲畜走錯了路,等到一覺醒來,仰望星宿,才發現方向錯誤,趕緊率隊轉頭,已經來不及了。不久天亮,太陽上升,大家驚恐起來,紛紛怨恨青年商人,擔心人畜無水,熬不下去。青年商人心裏雖然很著急,卻仍然鎮靜的四處尋覓水源,終於奇跡式的找到了一堆青草,他高興的要大家跟他一起掘水,想不到掘了幾尺深後,卻掘到一塊大石,大家都失望的放下鋤頭,頹喪地歎氣,任憑青年商人怎麽樣鼓舞,怎麽樣勸慰,都沒有人肯再挖下去了。這時候隻有一個童子舉起鋤頭,和青年商人一起在烈日下揮汗挖掘,兩個人埋頭苦幹,終於挖出了清泉,使大隊人畜獲得水份,熬到晚上,安然離開沙漠。
‘比丘啊!你要知道,那位勇敢的商人就是我,幫商人把岩石打碎努力挖掘的童子就是你。過去你能精進不休,讓大家獲得水喝,為什麽現在反而要放棄修持,不肯給大家喝真理的法水呢?’
經過佛陀慈悲的開示後,年輕的比丘生起慚愧心,發願絕不退轉,精進修行,最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這一段故事,說明了因緣苦空都在一念之間。青年比丘隨佛陀求道的時候,能息去妄念,放下世間種種羈絆,心裏專注,就得大精進;後來離開佛陀了,心 中無主,種種放不下、割不去,修道的腳步就停頓了。年輕商人要大家舍棄負累,是心理作用;因疲倦而迷途,是心理作用;童子努力掘泉,也是心念意識的作用。種種成敗得失,無不在心理作用的有無。我們在修道路上,常常會受到貪瞋的遮蔽,被無明誤導,“直是本來無一物,青天白日被雲遮”,妄心一起,幻相即現,種種受想行識就危殆了。所以對於一個佛弟子來說,環境不是障,生滅不是障,真正的迷障是心田的一起心、一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