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下簡稱《決議》)稱之為“曆史的偉大轉折”;
指出:“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連用兩個“挽救”,足見黨中央對此評價之高。
《決議》在這段評價之前,又特別指出:“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同誌起了重要作用。”就是說,華、葉、李三人在這次鬥爭中,起了決定性的決策作用。
主席去世後,1976年9月治喪期間,大約是十幾號華國鋒、李先念、陳錫聯、紀登奎和我(吳德自稱,下同)在國務院後邊的會議室裏討論過解決“四人幫”的問題。
我想華當時是在了解我們的態度,準備做粉碎“四人幫”的工作。後來華告訴我,他當時已經下了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決心了。
9月11日華國鋒還對我說過,他還在11日找了汪東興商量此事,汪東興的態度很明確,表示了堅決支持華國鋒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意見。
9月11日華國鋒借口身體不好,要到醫院去檢查,離開治喪的地方給李先念打了電話,說:“我到你那裏,隻談五分鍾。”李先念說:“你來吧,談多長時間都可以。”
華國鋒一進門就很緊張地說:“我可能已被跟蹤,不能多停留,說幾句話就走。現在‘四人幫’問題已到了不解決不行的時候了。如果不抓緊解決,就要亡黨、亡國、亡頭。請你速找葉帥商量此事。”
“治喪期間”,應為9月11日,即毛主席逝世後的第三日。
這時的政治局麵是,毛主席生前親自安排的政治勢力——即以華國鋒為首的“實力派“(時任黨政軍大員)、以葉劍英、李先念為首的“元老派”和以江青為首的“文革派”——互相較量,激烈拚搏之時。
毛主席晚年雖對“文革派”屢有訓誡,稱之為“四人幫”,要他們和二百多個中央委員搞團結,“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明年解決不了,後年解決。”
但在另外的場合,毛主席又敦促政治局扶助他們。吳德在本書記下了毛的此一希望與指示:毛主席對政治局的同誌,尤其對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當時是寄予了希望的。
我記得十大後不久,毛主席在遊泳池住處找我們談話,曾經向政治局提出扶助他們。毛主席指著窗外菜地裏一些碧綠的蔬菜比喻說:就像培植它們的生長一樣。
毛主席希望“實力派”與“元老派”扶助“文革派”,他內定“文革派”為接班人的意願,已可不言而喻。事與願違,“文革派”以接班人自居,“實力派”與“元老派”反而成了阻攔他們順利接班的眼中釘。
毛主席一旦逝世,失去了約束,三派之間的平衡立刻就破裂了。“四人幫”發出了向江青表忠心,寫勸進信(即任黨中央主席)的信號。
吳德回憶錄寫道:“我們感到了緊張的氣氛。華國鋒同誌的處境很困難,工作不下去了。種種跡象使他認識到‘四人幫’篡黨奪權的行動已經是箭在弦上了,隻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製止,才能挽救危局。”
華國鋒於9月11日至13日,連續會見“實力派”的汪東興、陳錫聯、紀登奎、吳德和“元老派”的李先念、葉劍英等人,通報並討論解決“四人幫”問題的緊迫性,顯示了他的智慧與膽識,自有其過人之處。這些“實力派”與“元老派”人物,雖分掌黨政軍大權,還是需要有一個領袖來下決定,發號令,然後付諸行動,方能取得成功。
這次粉碎“四人幫”鬥爭勝利,華國鋒居首功位置,是當之無愧的。毛主席晚年喜愛起用“厚重少文”的周勃型人才,以為可托付大事賴以安邦定國,華國鋒、吳德、許世友都在他重用之列,而華國鋒更被選為接班人。現在看來,至少在粉碎“四人幫”這件事上,他是選對了。
9月26日或27日晚上 華國鋒約李先念和我談話,交換對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意見。華國鋒說:我們同“四人幫”的鬥爭,已經不可避免。
我表示支持華的意見和所下的決心。解決的辦法,一是抓起來,二是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用投票辦法解除他們擔任的職務。我偏重主張用開會的方法來解決。
華國鋒、李先念和我分析和估計了當時的情況,在會上投票解決“四人幫”的問題是要冒風險的,采取隔離審查的辦法才是上策。我們認為“四人幫”在群眾中是孤立的,在軍隊裏是沒有力量的。
我們還討論了解決“四人幫”的時間問題。我和李先念都同意華國鋒提出的“早比晚好,愈早愈好”的解決“四人幫”的提議。華國鋒和李先念都對我說過,通過這次討論後,華國鋒下了把“四人幫”抓起來進行隔離審查的最後決心。
按:這次華、李、吳三人會議,十分重要,做出了兩項決定:
一,對“四人幫”采取抓起來隔離審查的“上策”。
二,行動的時間,“愈早愈好”。更重要的是,作為這次行動的總指揮,華國鋒下了最後決心。為什麽說華的決心更重要呢?
想想看吧,如果華這次稍有遲疑,瞻前顧後,延誤了時機,讓“四人幫”打著毛澤東的旗號搶先奪權,那後果還堪設想嗎?
9月30日首都各界國慶座談會在天安門城樓舉行,由我主持,華國鋒講話。會後到國務院小禮堂看電影。看過電影後,華國鋒、李先念和我在小禮堂旁邊的小會議室又商談了解決“四人幫”的時間和可能發生的問題。
華國鋒、葉劍英找汪東興談過幾次,具體研究了解決“四人幫”的辦法。當時成立了兩個小班子,一個準備有關文件,由李鑫負責;
另一個負責對“四人幫”實施隔離審查,由汪東興親自從中辦和中央警衛團挑選五十多人,組成幾個行動小組,一個組負責抓一個人。
10月2日華國鋒到我的住處,就解決“四人幫”問題與我進一步商議。華國鋒要我深思:把“四人幫”抓起來後,全國黨政軍民會有什麽反應,應采取什麽政策;北京市如何配合中央解決“四人幫”問題。
“四人幫”在北京市有什麽爪牙。我說有遲群、謝靜宜、金祖敏等人,也該隔離。華國鋒同意。10月2日,我還分別向倪誌福、丁國鈺打了招呼,明確告訴他們,中央要解決“四人幫”的問題,對他們隔離審查。
按:抓捕“四人幫”計劃,在華國鋒主持下,此時進入具體階段。以華國鋒為首,中央決策層已形成加上葉劍英、李先念、吳德共四人的領導核心。
9月30日至10月2日的四天內,四人間頻繁接觸,商議安排多項具體問題。吳德之所以成為核心之一,是由於他所處地位的重要性,因而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是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衛戍區第一政委。華國鋒對他說:“首都不能亂,首都一亂,全國就有可能發生大問題。穩定首都的問題,由你負全責。”
此時部隊的調動問題,提上議程。上引一條紀事,說華國鋒、葉劍英找汪東興談過幾次,談的自然就是中央警衛團(即有名的8341部隊)的調動問題,這是聽汪東興指揮的。抓捕行動就是由中央警衛團執行的。
吳德在書中說:“在粉碎‘四人幫’的問題上,汪東興同誌是出了大力的。”所指即此。“四人幫”中的張春橋曾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第一政委和上海警備區第一政委;王洪文則經營上海十萬民兵,作為禁衛軍。但他們調動不了中央的一兵一卒。這是導致他們最終覆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10月3日或4日我到華國鋒處商量事情時華國鋒提出,葉帥告訴他北京軍區在昌平有個坦克六師,張春橋的弟弟張秋橋常去那裏活動,葉帥對這個師的情況不放心。
我和華國鋒談完話,就去找了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吳忠,向他談了中央解決“四人幫”的考慮和決心。吳忠向我保證說:北京的衛戍部隊有能力保衛首都安全,請中央放心。我立即向華國鋒作了匯報。華國鋒又親自與吳忠談了一次話。
華國鋒告訴我,他曾四次與陳錫聯在一起談過解決“四人幫”的問題。我馬上就找到陳錫聯。陳錫聯說情況他已知道,隨即打電話,向吳忠交代:衛戍區部隊一切聽從吳德的指揮,並要吳忠立即到我的住處具體商量。
按:繼中央警衛團部隊調動問題的落實,華國鋒、葉劍英、吳德又落實了北京衛戍區和北京軍區部隊司令員的工作。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吳忠,是被毛澤東稱作“吳(諧音無)忠有忠”而聞名的軍人。
那一次毛在火車上接見吳德、吳忠,聽了二人名字說:“吳德有德,吳忠有忠。”成為毛澤東涉字成趣的一段佳話,也說明對此文武二位部下的信任。
10月4日下午我兩次被華國鋒找到他的住處:第一次是我們再一次全麵地檢查、研究了準備工作是否就緒、解決問題的環節是否完善等問題。第二次是我們聽了汪東興匯報的具體行動方案,共同議定了中南海內外相互配合行動的措施。這是粉碎“四人幫”前的最後一次匯報了。
我們商定:一、按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已議定的方案,抓“四人幫”由汪東興負責。二、對遲群、謝靜宜、金祖敏等人的隔離審查,由我和北京衛戍區吳忠負責解決。三、中南海內如果出現了意料不到的問題,由我組織衛戍區的部隊支援。四、由北京衛戍區把人民日報社等以及清華、北大等單位,用內緊外鬆的方式戒備起來,要再檢查一遍落實的情況。華國鋒要求我守在電話機旁隨時與他保持聯係。
按:據上所記,10月4日下午至晚間,是抓捕行動開始前的最後一次準備工作,周密細致,一切就緒,隻待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