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推薦一個優質曆史號給大家!
從著名校友的光榮席位到過億的校友捐款,大學像暴發戶擺弄手上的大金鏈子一樣使勁向外界宣告著自己的資產。
中國大學最博大精深的,可能隻有校史。浙江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名校為了篡改和延長校史,不惜到處認祖宗,將別人的曆史挪用為自己的曆史。
2002年,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江南大學迎來了自己的“百年校慶”,這座以輕工業為特色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才成立了整整一年。
當然,這一年舉辦“百年校慶”的並不隻有江南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共九所高校同時舉辦了聯合校慶,慶祝一所名叫“三江師範學堂”的學校成立了100周年。
這個被稱“江蘇九所高校百年聯合慶典”的活動,在當時引起了極大關注,幾位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均致信祝賀。此後,百年校史便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以至於你在這九所高校的官網和百科上都可以看到,它們均把創辦時間寫在了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創立的時候。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在1952年的院係調整中才組建而成。
但如果回到1982年,除了南京大學,沒有誰敢想象自己20年後能舉辦百年校慶,有些學校20年前甚至不存在。但在中國,改寫曆史哪裏需要20年,有時候一場校慶就能把一所學校的曆史延長幾十年。
我們太年輕了,換個前身吧
1982年,南京工學院舉辦了自己的30周年校慶,這所在1952年院係調整時新成立的院校,是當時著名的四大工學院之一。這一年,全國有幾十所學校都迎來了自己的30周年校慶。它們大多是理工科、文史類等專業型院校,它們都來自1952年那場全國性的院係調整。由於舉辦校慶動輒花費上萬,教育部還出麵要求校慶活動從簡。
結果5年後,南京工學院再次舉辦了校慶。不過這一次,他們舉辦的是83周年的校慶,把校史延長了將近50年。盡管此前南京工學院就聲稱,自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於1904年的江南高等實業學堂,但當時也僅僅是稱“辦學曆史”。
這還沒完。一年後的1988年,南京工學院舉行建校86周年慶祝活動,再次延長校史,並宣布更名為東南大學。東南大學,這個名字在1921年—1927年就曾經存在過,這是一所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的國立大學。從此,新的東南大學就挪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曆史,作為自己的曆史。
東南大學為了延長校史,毫不留情地將自己本來的“前身”江南高等實業學堂拋棄了,換成了三江師範學堂。在今天東南大學的官網上,你已經找不到江南高等實業學堂的蹤跡了,盡管在30多年的時間裏,它都是被官方認證的“前身”。
中國的高校都太年輕了。它們基本上沒有幾個能符合教育部“曆史悠久”的規定而舉辦校慶的。但是,換一個前身,就完全不一樣了。從沒舉辦過大型校慶的蘇州大學,一出手就是百年校慶的猛招,將校史直接追溯到了1901年東吳大學建立的年份。盡管在此前,蘇州大學的前身隻被認為是新成立的江蘇師範學院。
除了在“前身”上下功夫,中國大學為了延長校史,還把辦學的日子說成建校的日子。在校慶這件事情上幾乎成了外人笑柄的江南大學,在之後的校慶中,將1958年無錫輕工業學院成立的年份作為校慶起始年,而1902年則是辦學年份。但更不誠實的還有南京師範大學,盡管這也是一所由院係重組組建的學校,但他們卻仍然將“建校”時間設定在了1902年。
詞語的模糊給了很多學校可乘之機,這些在90年代後紛紛舉辦百年慶典的學校,大多都用了這個套路。不管它們是在哪一年重新組建合並而成,隻要能追溯到最早的辦學年份,就會在校慶上寫上建校一百多周年。
由某一個院係獨立發展而來的學校,也會在校慶時將院係成立的日子(也就是“辦學”的日子),當做建校時間,再繼續大張旗鼓地進行百年校慶。所以,今年舉辦建校100周年慶典的上海財經大學,建校時間不是成立上海商科大學的1921年,而是成立南京高師商業專修科的1917年。
校舍,延長校史的必備殺器
實際上,就算是那些出了名的“百年老校”,校史也是不可細查的。看南京大學的更名史就可以發現,從兩江師範學堂(1906-1911)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1921),中間還有著三年的空檔期。
1911年,正是辛亥革命爆發的時間。武昌起義後,兩江師範學堂因戰事停辦,原來的校舍也被當做軍用倉庫,直到1914年,江蘇省決定借用原址成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新成立的學校,與原來的兩江師範學堂唯一的關係,也就隻有校舍了。
而就在最近舉辦120周年校慶,並在全世界亮起燈(也被稱為讓“全世界都跳起了廣場舞”)的浙江大學,也將自己的前身追溯到了1897年創立的求是書院。這所學校在1912年奉命停止招生,當1914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時,求是書院便完全停辦。
今天的浙江大學由成立於1927年的第三中山大學改名而來。1940年,國立浙江大學舉辦了成立13周年慶典,而到了1946年,浙大則將校慶改為49周年,將校史追到求是書院。而它與求是書院的聯係,就是使用了當年的校舍。
可以說,校舍已經成為一所學校延長校史的必備殺器了。這使得成立於1926年的湖南大學,憑借著嶽麓書院的地理位置,已經打出了“千年學府”的名號。
顯然,在1993年舉行百年校慶的武漢大學,有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頭一年,武大追溯的校史正源還是成立於1913年的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到了1993年10月,武大突然宣布校史追溯到成立於1893年的自強學堂。早在1911年就停辦的自強學堂,留給武昌高師唯一的遺產就是校舍。
再不改校史就要落後了
沒人能準確地解釋,1993年武大為什麽突然改變了校史的源頭,前十年,他們還隻是舉辦了70周年的校慶,一夜之間,他們就通過媒體蓋棺定論自己是百年老校。最措手不及的其實是兄弟院校。以至於在當年的11月,天津大學專門上書國家教委提出異議,認為“武漢大學突然宣布慶祝百年校慶的做法,實在令人迷惑不解和無法接受”。
1993年,在後人看來隻是一個極其平常的年份,但將那一年前後的事情剖開來看,中國大學的基調正無形中被確立。而浮誇,正成為了這一基調的代名詞。
從80年代初開始,美國多次舉辦最佳大學的評選,到了1986年,亞洲某些地區也票選出了他們心中的最佳大學。是的,中國的大學從來都無緣上榜。從80年代末開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便開始在一些高校中被屢次提及。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建設“211工程”的計劃,讓一批大學和學科在21世紀初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
顯然,能夠入選這一工程,學校所能得到的資源將遠超其它同類學校。隨便拿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2013年,作為“211”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其中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占了70.6%,而非“211”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
在1996年至2000年,“211工程”建設資金總量為108.94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27.55億元,部門配套資金31.72億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24.89億元,學校自籌資金23.63億元,其他渠道建設資金1.15億元。此外,部門和地方政府還安排相關基礎設施配套經費74.72億元。當時的中國,幾乎是以舉國之力辦“一流大學”。
盡管直到1995年底第一批入選名單才公布,但“211工程”的提法無疑給很多高校打了一針興奮劑——包裝好學校成了一項急需的工作。還有什麽比擁有百年的曆史更能凸顯一所學校的優秀了呢?
雖然如今看來,想用僅僅十幾年的時間就將中國大學推入世界先進行列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回到1993年,中國大學顯然相信了這一神話,而他們也在不斷地將自己描述成一個神話。
不僅是“211”工程,這一年,另一些變化也讓大學開始迫不及待地證明自己的優秀。
早在1985年,中央就曾表示,要改革大學生的招生製度和畢業生分配製度。1993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統包統分和“包當幹部”的就業製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就業製度。這使得學生要以更謹慎的方式選擇大學和專業。
那幾年,雖然大學擴招的政策還未開始,但各高校已經稍稍拉開了一些口子。1991年參加高考人數和錄取數分別為296萬,62萬,1992年是296萬,75萬,到了1993年是286萬,92萬。此後的幾年裏,大學的錄取率持續上漲,到1999年大學擴招之後,大學的錄取率已經超過50%。
此前擁有著絕對選擇權的大學,開始逐漸麵臨著來自學生的雙向選擇,同級院校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比起在短時間內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校打造一個曆史悠久的故事顯然更簡單直接。而“百年老校”的名號,所帶來的關注度絕不亞於某個學術大獎。
包裝校史好處多多
一切不會隻停留在1993。隻是從那一年開始,中國高校之間不知疲倦的“軍備競賽”時時刻刻都在上演。從死命延長的校史,到巨額的校友捐款,再到在全世界打出的巨幅廣告,中國大學在校慶這件事情上,極盡所能地表現出浮誇的一麵。
武大老校長劉道玉曾表示,把武大的建校時間追溯到1893年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隻是滿足了某些人爭當中國大學第一把交椅的虛榮心而已。但事實上,這份虛榮心放在今天早已成了一門生意經。
每十年、五年,甚至每一年都舉辦的校慶活動成了大學定期向外界展示自己能耐的窗口,從著名校友的光榮席位到過億的校友捐款,大學像暴發戶擺弄手上的大金鏈子一樣使勁向外界宣告著自己的資產。
校史越長,可供炫耀的資本就越多。在湖南大學的著名校友榜上,你可以看到蔡鍔、黃興這樣的軍事家,也能看到李達、熊希齡、蔡和森這樣的政壇領袖,甚至,可以不意外地發現,毛澤東也被歸進了校友的行列。
除了能有更多名字響亮的校友外,過了百歲的大學能更理直氣壯地把校慶的排場做的越來越大。如果說20年校慶搞三天三夜會被人嘲笑,120年校慶搞上一個星期也不為過。畢竟,清華大學的百年校慶可是持續了3個多月呢。
除了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和“百年傳承”一類的讚譽,每當校慶進行時,校友們的捐款也成了大學之間相互較勁的資本。個人捐款排行榜,學校獲捐排行榜,每一個榜單都在刺激著大眾的神經。在2017年的獲得捐贈排行榜前10名榜單中,除了電子科大和人大,每一所學校都是“百年老校”。而他們的排場,也是一個比一個大。
大學總能在校慶前後獲得一大筆捐款,這個時間段能聚集到的資源最多,媒體報道也最多。比如在2010年,清華大學就收到了一筆1億元的捐款用來推動學科發展,這樣過億數額的捐款在中國大學都不算多見。用這筆捐款建造的大樓在百年校慶的前兩天隆重奠基,為校慶開了一個喜氣洋洋的頭。
捐款人後來成了清華的座上賓,他年事已大但不辭辛苦,常常在清華為自己關注的學科做義務講座。
舉個例子,國立清華大學,正式建校是1928年。所謂清華預備學堂,那不是大學,也不發文憑,隻是個留美補習班(且留日、英、德、法……無效),就像當年公費留學生,去外語學院惡補外語一樣,考不過的,去不成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