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 徐敏|文
他是文化部電影局第一任局長,兩年後,因《武訓傳》等多部電影受到批判,組織安排他離職療養。這一年,他剛好43歲。又兩年,他正式提交離職申請,獲得批準,從此開啟了自己長達二十餘年的養病生涯。這個人就是拍攝過經典電影《馬路天使》的編導袁牧之。
袁牧之,1909 年出生於浙江鄞縣南郊楊家橋巷一座大院內。父親袁綱洪是當地有名的商業巨賈,時年 61 歲,老年得子,喜不自勝。袁牧之6歲時,袁綱洪在一次外出辦事時跌了一跤,撒手西去,從此家道中落。母親改嫁後,童年的袁牧之和奶奶相處密切,奶奶是個戲迷,受奶奶的影響,袁牧之也喜歡上了戲劇表演。
每次看戲回來,他總是意猶未盡,自編自導一些情節簡單的小故事,與鄰家孩子在院子裏表演。
1922年,13 歲的袁牧之到上海澄衷中學讀書,因常常出演小品,受到學校關注。14歲時,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邀請他參加演出,經過幾年的舞台鍛煉,袁牧之的表演技藝得到了很大提高。
1934年,25歲的袁牧之加入了由司徒逸民等人在上海創建的電通影片公司,在司徒慧敏的指導下拍攝並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桃李劫》。《桃李劫》的拍攝耗時將近一年,1934年12月16日在上海首映,一炮打響,作為編劇和主演的袁牧之由此出名。
繼《桃李劫》之後,袁牧之出演了《風雲兒女》。並於當年 10 月,成功編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由演員走上了編導之路。
1937 年,28歲的袁牧之編導了電影《馬路天使》,以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他在電影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這部影片中,袁牧之大膽啟用了並不出名的周璿和從未上過銀幕的趙慧深,讓兩個新人擔任主要角色,和已經享有盛譽的明星趙丹魏鶴齡配戲,獲得空前成功,顯示了他獨具慧眼的用人膽識。
抗戰爆發後,袁牧之投身抗日宣傳活動,與宋之的、陳波兒、崔嵬、王人美、王瑩等組織成立了“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一隊,奔赴抗日前線。在武漢時,袁牧之導演了影片《八百壯士》,並在其中擔任主演。不久,受周恩來委派,前往根據地參加電影籌建工作,在延安組建延安電影團,電影團直屬於八路軍總政治部,由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兼任團長,袁牧之為總編導。電影團的主要成果,是編導了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曾拍下過白求恩為傷病員做手術的珍貴鏡頭。
也就是在這次戰鬥中,白求恩手術時意外劃破手指,導致傷口感染,最終殉職。
1940年,袁牧之化名李濤,攜帶《延安與八路軍》全部拍攝素材遠赴蘇聯。因發生蘇德戰爭,受困於1946年才得以回到國內。旋即奉周恩來指示,和妻子陳波兒前往東北組建東北電影製片廠(後來的長春電影製片廠),由他出任廠長。1949 年,袁牧之又奉周恩來指示,到北京組建全國電影領導機構中央電影局,出任新政權第一任中央電影局局長。
1951年,出了《武訓傳》事件。這部反映武訓行乞興學的電影,由孫瑜編導,趙丹主演。影片公映後,好評如潮。但不久即遭到大規模批判。導演孫瑜、主角趙丹被戴上了“壞分子”帽子,整個電影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就連身為國家電影局局長的袁牧之也大吃一驚。
受此影響,1952年1月,袁牧之在電影局整風會上,因《武訓傳》、《關連長》、《我們夫婦之間》等影片受到批判,作了多次檢討,兩個月後,組織上安排袁牧之離職療養。1954年,袁牧之正式提交了離職申請,得到批準。此後,年僅45歲的袁牧之從文化舞台退出,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接下來的57反右和四清運動,一概和他沒有關係,上麵好像把他遺忘了,他也樂得清閑。但到了1969年,上麵又有人記起他來了,將他與沈從文、李可染等人一起,下放到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幹校勞動改造。
當年下放幹校的文化界人士很多,但像袁牧之那樣帶著妻兒同行的並不多見。他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女兒才12歲。袁牧之當時疾病纏身,一直在家中臥床休養,不與外界交往,他屋子的窗簾總是合著。
他給子女取的名字很特別,長女叫袁牧女,大兒子叫袁牧男,小女叫袁小牧,一聽就知道是袁牧之的孩子。袁牧之說:名字就是符號,符號就是要讓人記住。
袁牧之在丹江口生活了3年。那年,他剛到幹校,就得了一場大病。病後,行動不能自理。多年後,袁牧女還記得她和母親一起給父親理發的情景。那是1970年夏天,它和母親把袁牧之從床上扶起來,此時的袁牧之長髯及胸,滿頭亂發。兩人相幫著給袁牧之剪完頭發,袁牧之便支持不住了。當晚袁牧之咳嗽不止,出現發燒。天亮後,袁牧女和母親送父親去醫院,在醫院安頓下來後,袁牧之說想吃幾塊餅幹。袁牧女出了醫院,一家家店鋪去買,卻沒有一家店鋪在賣餅幹。當時的丹江口,隔幾裏地才有一家小店,袁牧女就這樣找了幾個鍾頭,把全縣的店鋪都找遍了,仍然沒有買到餅幹。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袁牧之還得抱病參加勞動,他種下的80棵蓖麻,產量是全幹校最高的。
1972年,袁牧之的身體已經虛弱到了極點。他長年臥床,咯血,全身浮腫。有一次感冒,他咳了一個晚上。每次咳嗽發作,袁牧之便讓女兒壓住他胸口的疼痛點,結果仍然咳得額角青筋暴露,憋得滿臉通紅。第二天送到醫院檢查,原來是咳斷了7根肋骨。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舊堅持在病榻上寫作他的童話兒歌《小小寰球》。
1972年5月,袁牧之帶著他完成的稿件,和全家一道終於回到了北京。
又過了6年,1978年3月,擺脫了10年牢獄生涯的原文化部電影局局長陳荒煤,獲得自由後重返北京,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陳荒煤一回到北京,就四處打聽袁牧之的下落,問到的人都不知道袁牧之住在哪裏。3個月後,袁牧之由於中暑導致高燒,不幸去世。他妻子朱心和大女兒袁牧女帶著袁牧之生前的遺稿《小小寰球》,尋找到陳荒煤,請他幫助聯係出版。陳荒煤為此專門做了推薦,但被兩家出版社退回,認為沒有出版價值。
袁牧之是一代電影大師,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無論是導演的電影還是編寫的劇本,都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但50年代以後,有20多年時間,他被排斥、被邊緣,幾無成就可言,隻能抱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