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官是一定不做的
© 徐敏|文
吳稚暉
1943年8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因車禍在重慶去世,誰來接替這一職務?蔣介石首先想到了吳稚暉。擱在旁人,這是削減腦袋都想謀求的職位,吳稚暉卻想也沒想,就毫不猶豫地推辭了。吳稚暉說:做元首要穿燕尾服,打領帶係領結,我隨便慣了,不自在;再說,我長相醜,不像一個大人物,接見外賓,有礙觀瞻;而且我天生愛笑,常常不由自主就笑起來了,萬一哪天外國使節遞交國書,我忍不住笑起來了,豈不影響國家形象?還是做個普通人物的好。
吳稚暉曾有句名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一定不可不問”。
老蔣尊重吳稚暉的選擇,也就沒有勉強。但既然說了要過問國事,那麽有些事情還是要委托他做的。
1946年,國民政府宣布結束訓政,推行憲政,在南京製定《中華民國憲法》,就邀請了吳稚暉擔任製憲代表主席。當蔣介石當選首任中華民國總統,宣誓就職時,就是吳稚暉親手將民國憲法遞交到蔣介石手上的。這個曆史時刻所拍攝的圖片,至今仍然是台灣曆史教科書裏的重要圖片。因此,在很多台灣人的印象中,吳稚暉的形象就是“製憲領袖”。
但在更多場合,吳稚暉的為人處世,常常別具一格,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吳稚暉終生不坐轎子,他說坐轎子的是人,抬轎子的也是人,人抬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他也很少坐汽車,雖位高望重,卻沒有自己的座駕。有一次,一個朋友非要送他一輛嶄新的人力車,吳稚暉收下後,叫蔣經國把扶手鋸掉。蔣經國不敢。吳稚暉教過蔣經國,兩人是師生關係,吳稚暉就用老師的口吻說:“叫你鋸你就鋸。”這輛鋸了扶手的人力車,吳稚暉拿它放在屋子裏當沙發坐。
抗戰時期,吳稚暉隨國民政府移居重慶,住在上清寺街一個小鋪子的閣樓上,身無長物,唯有自書的“鬥室”一匾懸於門上。他為此仿效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寫了一篇《鬥室銘》:
山不在高,有草則青;水不在潔,有礬即清。斯是鬥室,無庸德馨。談笑或鴻儒,往來亦白丁。可以彈對牛之琴,可以背癩痢之經。聳臀草際白,糞臭夜來騰(他喜到野外大便)。無絲竹之悅耳,有汽車之鬧聲。南堆交通煤,東傾掃蕩盆。國父雲:阿鬥之一,實亦大中華之大國民。
後來,這篇《鬥室銘》傳到了蔣介石的耳朵裏,老蔣找來一看,覺得對不住這位黨國元老,便命人在牛角沱對岸山上為吳稚暉建了一棟寬敞的房子。派人替他搬家,吳稚暉卻不領情,說自己已經習慣了,好比豬住在豬圈裏,它感到很舒服,把它搬進洋房裏,弄不好反而生病。為了保住老命,我還是不搬的好。直到抗戰結束,吳稚暉才離開鬥室,回到南京的家中。
在有些人心目中,他就是個怪老頭。但老蔣識人,一直拿他當老師看。可以說,沒有人比老蔣更了解他。這人可不是一般人。
吳稚暉,原名吳眺,1865年出生於常州府一戶普通農家。祖上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寒。祖父死時,隻能買口有縫的鬆木棺材,用紙把板縫糊起來。
吳稚暉6歲時,母親病故,由外祖母陳太夫人把他帶到無錫。7歲時進私塾受啟蒙教育,他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外祖母家也很窘迫,往往斷炊。但吳稚暉不受影響,意誌更堅。17歲時吳稚暉應聘擔任私塾老師,外祖母典當了自己的外衣,替他買了一件布袍,這才使他避免了穿著破舊衣衫走上講台的難堪。
他白天在私塾教書,晚上在無錫崇安寺春源茶社,與孫揆均等人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學問。1887年,吳稚暉考中秀才。1889年他到江陰南菁書院讀書,繼續提升學業。27歲時外祖母去世,也就在這一年,他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覺得可以告慰恩重如山的外祖母。第二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落第,仍回到南菁書院讀書。
有一天,江陰知縣經過孔廟,在下馬碑前沒有下轎,恰好被吳稚暉與同學紐永建等人看到,認為這是“非聖無法”之舉,氣憤地撿起石子向轎中擲打,知縣大怒,把吳稚暉押入縣署。後經南菁書院山長黃以周出麵交涉,知縣承認拘捕舉人為非法,用轎子和樂隊將吳稚暉送回書院,風波才算平息。黃以周是著名經學家,他對吳稚暉的尊孔精神頗為讚賞,但考慮到學院安全,怕招惹麻煩,還是希望吳稚暉等人離開書院。吳稚暉後來去了蘇州紫陽書院繼續就讀。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吳稚暉受維新變法影響,與康有為相約,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1905年春在倫敦會見孫中山,二人在交往中結下深厚友誼。同年冬吳稚暉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最早的一批會員。
吳稚暉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很高,與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並稱為民國四大元老。
1926年蔣介石率兵北伐,吳稚暉手捧孫中山遺像送行,激勵國民軍統一全國。
吳稚暉一生著述等身,是我國最早創設漢語拚音、推廣國語(普通話)的學者之一,196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學術偉人”的榮譽稱號,成為20世紀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人。
從聯合國授予的稱號可以看出,吳稚暉不僅是革命家,也是學者。
他自幼學習大篆,27歲中舉,是當代無敵的篆體家。他後來常對朋友說,我的舉人是騙來的,考試時寫的文章不長,但全部是用大篆寫的,考官看不懂篆體,但感覺字寫得好,就把我錄取了。
吳稚暉一生官銜多得數不清,1924年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國防最高會議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評議員、總統府資政,等等。其中,多數官職隻是掛個名的虛銜。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是個重要實缺,但吳稚暉並未到職。他終其一生隻領一份中央監察委員的薪水,也從不去機關辦公。監察院有緊急公文,於右任叫秘書長狄膺親自送去,他也是簽署一筆了事。
他生性灑脫,60歲時,上海的無錫幫為他慶賀花甲壽誕。大廳上紅燭高燒、壽幛高掛,桌上有壽桃、壽麵和各種壽禮。上海灘的頭麵人物濟濟一堂,唯獨不見老壽星出場。等到過了吃飯時間,才收到一封發自杭州的來信,信中說:弟因先母早逝,故先外祖母不忍提及弟等出生之日,所以從未有所謂‘誕’,我自己也糊裏糊塗,不知生於何年。有人登報說替我慶祝花甲,我才知道已經一輪甲子,這叫做謠言處處有,中國特別多。我雖然相信我或者已滿了六十,卻不敢在月份牌上隨便揀一個日子就算生日。我最反對慶壽做生,所以從不替人祝壽,這是一個硬憑據。我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自己反倒讓人做起壽來。現在敬璧原帖,並叩謝諸先生,本日弟已赴杭州,不能陪座,歉甚歉甚。
這個老頭不管不顧,與同鄉好友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弄得眾人哭笑不得,好不尷尬。60華誕的酒席隻好變做無錫旅滬同鄉會的聚餐了。
1945年,吳稚暉80歲,衛聚賢教授在他主辦的《說文雜誌》上,出了一期“吳稚暉八十大慶專集”。吳稚暉看見後,極不讚成,當即申明說:“我吳稚暉是偷來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托夢給外婆,說從陰間奈何池裏用秤鉤鉤出來這個孩子,趁閻王爺打瞌睡時逃出了鬼門關,以左臂上有秤鉤鉤傷的傷疤為記。此子出生後,千萬不能做生日,因為是閻王的逃犯。被閻王得知是要捉拿歸案的。”也是巧了,吳稚暉手臂上確有寸把長的一塊黑疤,使這故事聽起來真還好像有根有據似的。
這件事被蔣介石知道了。到農曆2月28日那天,以蔣、宋夫婦的名義,給吳稚暉送去了一盤大蛋糕。這當然不能扔諸門外,恰好來了一群親友,吳稚暉於是親自動手把壽糕切成小塊,分與大家共享。因為沒有吃飽,有人建議每人加碗壽麵,吳稚暉說什麽也不答應。親友故舊為他籌集的“八十大慶”黃金10兩,吳稚暉拒絕接受,後來全部捐給了家鄉的一所中學做了新校舍的建造經費。
吳稚暉一生清廉,生活簡樸、家無餘財。抗戰時住在重慶,一度生活困難。他便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了則廣告,表明開始賣字為生,掙點生活費。他賣字所得潤筆金有五六萬之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直到1948年通貨膨脹,法幣貶值,兌換成金圓券,不久金圓券雪崩幾成廢紙。結果赴台後,吳稚暉7年辛苦賣字所得,隻換得台幣147元,又隻好繼續賣字,以維持一批隨他去台親戚的吃粥日子。
吳稚暉的篆體書法:月到中秋分外明
1948年,吳稚暉已經83歲高齡,仍然堅持教課。有一天晚上授課時突然暈倒,恢複過來後,女兒勸他再不要教書賣字了,說你偌大年紀還要這樣勞苦,連做你的女兒也要給人笑話。吳稚暉說:“有什麽可笑話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頭磨成粉,摻在茅廁裏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1949年,蔣介石派專機將吳稚暉從廣州接到了台北。1953年,吳稚暉病重住院。是年10月30日深夜,吳稚暉病逝於台北,享年88歲。蔣介石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蔣經國遵從其遺願,將老師的骨灰灑向金門海麵。
在金門縣金城鎮水碼頭附近,有一座吳稚暉公園,是海葬當年建成的。與水碼頭比鄰而居。由於公園地勢較高,水碼頭景致盡收眼底。在此,還可眺望金門太湖、小金門和大陸。公園內有於右任題字的稚暉亭,亭中央是蔣介石親書的碑文“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公園盡頭有吳稚暉先生的半身銅像。
吳稚暉一生不願見醫生,後來實在病重了,國府強迫他治療,吳稚暉生氣地表示:“可以去見閻王了。”
吳稚暉一生的追求就四個字:教育、科學。死前的遺言是,將其葬在最貼近大陸的地方。
參閱資料:
百度百科《吳稚暉》
張不才的讀書鋪子《“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晚年結局如何?》
張昌華《一個壞透了的好人》
《民國怪人吳稚暉》(《幽默笑話》)
百度知道《如何評價吳稚暉》
知乎《如何評價吳稚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