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來今雨軒茶社】
大姐的女兒去那兒喝茶了,貼上了來今雨軒的照片,其中有很多魯迅和冬菜包子的照片,我很奇怪,就去網上穀歌了一下,才知道這個茶館很著名,有來頭。
來今雨軒2021年六月才重新開放,它位於“中山公園”裏,南門中山先生像東側,與故宮隻有一牆之隔。在1915年建立之初,是集餐館和茶座於一身的著名的宴請場所。與這裏最有淵源的,當屬魯迅。 魯迅在這裏翻譯了《小約翰》,一生愛喝茶的先生,寓居北京15年,1924年5月,魯迅曾頻頻光顧來今雨軒品茗就餐、賞花會友。當時除了魯迅先生,李大釗、葉聖陶、林徽因、齊白石也都是這裏的座上客。如果回去一定去一次。
2018 年有位董先生寫了 2012年後《來今茶軒》關門不開的原因後,另一位網友寫道:
董瑞征 發表於 2018-12-7 18:35
敏感時期,敏感區位。唯恐“文化沙龍”在此複活。
天哪!老董啊!說起《文化沙龍》,這正是《來今雨軒》的一大曆史功績啊!真可以大書特書,“名傳千古”矣!多少中國近代的大作家、大畫家、大書法家在這裏潛心創作,完成他們的傳世之作啊。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可以說全書就是在《來今雨軒》完成的。魯迅的《小約翰》也是在這裏翻譯的。新中國《中國畫院》的前身 - 《中國畫學研究會》,以及那時候的《文學研究會》,《書學研究會等》都是在這裏成立並開始活動的。 不可否認,這一切,和當時的身為民國大總統。本人又是大書畫家的徐世昌的大力提倡扶持分不開的。《來今雨軒》舊址的第一塊牌匾就是他手書的。這樣的文化沙龍,再說了,不但魯迅,冰心等大作家,柳亞子等名人,連著名的共產黨人李大釗。高君於等都是這裏的常客,這樣的文化沙龍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是起到了促進的作用還是破壞的作用呢?是應該受到後世的肯定、繼承、研究、和發展,還是連繼承都不敢,反而要敬而遠之、甚至否定和批判呢?再說了。即使恢複了,也不過是恢複了一個老牌餐館。如今網絡時代,人們去餐館無非就是品嚐一下紅樓菜而已,不會有什麽沙龍活動的了。至於我本人,並非對紅樓菜有特別的興趣,我隻是特別關心於那個著名而有點神秘的“茄鯗”,我是不吃魚類海鮮的,“茄鯗”裏那個“鯗”實際不是魚幹,而是雞肉。茄子我所愛,雞肉也喜歡,既然紅樓人物都那麽欣賞著迷,耄耋之年的我,也想嚐嚐。
這位老兄還真是有學問,了解甚多。 n( O# B;
外甥女選了雙人餐,有桃酥,冬菜包,花茶和豌豆黃,小菜,冬菜包最著名,我的反應是這包子真高,她說餡特多,有26個折。曾幾回首,好久好久沒吃冬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