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在內蒙古的日子(25)- 撥亂反正
(寫於 2008-03-10 04:30:39)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以後,全國是百廢待興,確立領導,整頓組織,統一思想,發展經濟,千頭萬緒,從上到下,都是亂糟糟的。
以葉劍英元帥為首的元老們和華國峰為首的新黨中央,在讓鄧小平複職的問題上明爭暗鬥。我們也都聽了中央傳達的鄧小平給中央的要求出來工作的信,說心裏話,還是希望他能再出山,因為他畢竟是個抓老鼠的實幹的貓。經過葉帥等人的努力,終於讓鄧小平回到了工作崗位,並逐步取代了華國鋒。
大家實在對華國峰不感冒,說實在的不是毛老人家那句“你辦事,我放心。”他怎麽能當上主席呀。這個人實在沒本事,有的就是教條。姚文元在回憶錄裏說毛根本沒說過這句話,到底怎麽回事兒,我們也不知道。粉碎“四人幫”後,華國鋒提出和推行了“兩個凡是”,就是說:“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抱住老毛的那些錯誤做法,死不放手,國家怎麽能這麽發展哪。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也開始題字,可是寫得那筆字實在不敢恭維。有人寫到他退下來以後每天都練書法,看到過發表他的後期的書法,真的進步很大。
人們總結那段曆史,是這樣記載的:由於存在“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黨的工作呈現出徘徊的局麵。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挺身而出,針對“兩個凡是”,他向華國鋒、葉劍英和黨中央致信,果斷地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他還理直氣壯地說:“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說過‘凡是’,列寧、斯大林沒有說過‘凡是’,毛澤東同誌自己也沒有說過‘凡是’。”
1978年,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會議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於促進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黑體字的這句話是引的鄧小平寫信的原文)。譚震林在紅旗上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兩種思想之間的鬥爭激烈地進行著。但是最終這一討論衝破“兩個凡是”的樊籬。在三中全會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戰略決策後,劃出了我國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使中國人民真正撥開了“文革”浩劫的陰霾,踏上了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
上麵大刀闊斧地改變著政策,人們從僵硬的思想中跳了出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麽辦好。記得我的嫂子叫苦連天,她是在中學教政治課的老師,教材實在是跟不上變化。頭天還在講以階級鬥爭為綱,一下子給敵,富,反,壞,右平反了,沒階級了,這政治怎麽講?其它如所謂的“資本主義的尾巴不割了,三自一包的政策又回來了。”
我們當時很關注有關趙紫陽的消息,因為他曾在內蒙古呆過。說他每天辦公就在麵包車裏,在四川的各個地區視察,努力促進生產,他還發令製止買賣人口,因為那裏把女人賣到全國各地,特別是西北貧窮地方。萬裏也帶頭在安徽試點,實行包產到戶,讓農民有更大的幹勁多種糧食,不但自己能吃飽也可以有餘糧賣給國家。到78年後期全國大力推行包產到戶,當時的順口溜是“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裏。”內蒙則是比較落後的地區,因為很多造反的領導也還在位上,觀看著風向。
報上不時傳來給老幹部平凡落實政策,在出席代表大會的名單裏,可以看到文革中許多被打倒的領導人的名字,又登在長長的名單裏。報紙,廣播,電視上不斷地報道給國家領導人平反,開追悼會的消息。每個部委都有10幾個副部長,老領導恢複了工作,新領導也還在位上,當然名單一大溜了。其實這些都和胡耀邦同誌的直接工作有關。有段報道說:胡耀邦當時進言:“中興偉業,人心為上;停止批鄧,人心大順;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他大膽排除上麵來的幹擾,平反了數以百萬計的冤假錯案,從“六十一人叛徒集團”直到五十幾萬右派分子,不但還曆史以公正,而且為改革開放大業找到了一大批得力幹部。十年浩劫後,不做好這兩件大事,就無從撥亂反正,打開改革開放的新局麵。所以大家都認為,耀邦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起始,推動曆史前進的先鋒人物。”
我們這些人,特別是從內蒙以外來的人,也不怕忌諱地討論著。在小小的和林格爾縣也是像小平所說的那樣,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瞧一步。老百姓歡天喜地,雞可以多養了,羊可以多喂了,樹可以多栽了,自留地可以多種了。城裏辦起了化肥廠,水泥廠。農業局的那些婆娘們也不東家長,西家短的在老崔家瞎掰虎了,辦起了爆竹廠,日子一天天地變著花樣。這一切都給人們帶來了新希望,我們這些人當然毫無顧忌地幫助農民和縣裏發展著生產。知識青年也開始分配工作,很多人回了城,77年開始恢複高考,老三屆又有了上學的希望。我們這幫大學生中的小韋回了廣西,小劉也回了湖南老家。
77年我回北京過春節,去農大看我們的老師,看到我大娘的侄子鄭培堯,他是我們北京農業大學農學係的教授,他鼓勵我努力調回北京,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句老話,可是句真理。我們也開始認真地準備著,當時我一直在認真跟著電台努力地學習英語、日語。但是回京的路仍然那麽渺茫,那邊也渺無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