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
文/陳義勇
最近讀完《過猶不及》(BOUNDARIES, 蔡岱安譯,道聲2001年出版。),實在是獲益匪淺。
人之間是要有界限——心理疆界的。如果一般人之間需要心理疆界,朋友之間需要心理疆界,那麽親人、家人之間,也需要心理疆界嗎?答案是肯定的。越是親密的人,之間越是需要有明確而且穩固的心理疆界。
有位牧師一語道破家庭關係奧秘:健康的家庭是暴風雨中的避難所,不健康的家庭是避難所中的暴風雨。世界上最大的心理傷害,往往來自最親的親人。父母的虐待,手足間持續的衝突,夫妻之間的暴力與冷戰……
這些傷害如果來自不相幹的人,我們可以對其敬而遠之,退避三舍。但是如果來自親人或家人,後果就可怕了。例如幼年時家庭的傷害,能引發日後許多心理疾病。
那麽心理疆界是什麽,又有什麽用呢?把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推卸給別人,是心理入侵者;越過自己的權利範圍行使別人的權利,是操縱控製者。心理疆界就是擁有自己專屬的責任領域和明晰的權利範圍,抵擋侵略者的入侵,拒絕操控者的操控。
明確心理疆界,可以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主權,不侵犯別人的權利,也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不承擔別人的責任和後果,也不讓別人承擔自己的責任和後果。
心理疆界是我與非我的界線。
為何需要?
為什麽需要心理疆界呢?
? 首先,為了人格完整。
一個國家需要明顯的地理疆界,以保障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一個健康的人同樣需要明確的心理疆界,以保障其人權和人格的完整。
沒有明確心理疆界的人沒有辦法對自己負責,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弄清楚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幹什麽。一個人如果不能承擔起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這個人的人格顯然是不健全的,心理一定有缺陷。
? 其次,為了尊重別人。
沒有心理疆界的人,通常會剝奪別人做決定的權利而不自知,並且認為理所當然。
我們知道,如果有物體入侵人的身體疆界——皮膚,會導致人發炎、受傷。同樣,如果入侵人的心理疆界,也會導致人心理受傷。
一個人的價值感,源於對自己責任的良好履行,並享受履行自己責任的成果,就像一個農夫耕種自己的田地,並且享受自己田地的出產。如果農夫不能決定自己要種什麽,他怎麽收獲他想要的呢?
可見,心理疆界的入侵,是對別人自由意誌的踐踏,會導致別人的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
? 第三,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長時間入侵一個人的心理疆界,會導致那個人的人格破裂。這在中國家庭中,顯得尤為突出。父母長時間控製兒女,導致兒女沒有辦法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許多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幌子,把孩子應當負的責任全部承擔了,把孩子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剝奪了。當孩子成年後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又抱怨孩子無能。豈不知自己扮演的正是劊子手的角色,把孩子心靈上的肌肉全部淩遲掉了。
這樣的孩子,人格怎麽可能健全,又怎麽可能承擔責任?我們的傳統文化,實在塑造了太多這樣的劊子手父母。
必須處理
如何建立或修複自己的心理疆界呢?
許多人從小被家人剝奪了說“不”的權利,什麽事情都逆來順受,以至於成年後對自己身邊的人,親人、朋友、利害關係人,尤其是上司和有權力之人,不敢說“不”——說“不”簡直是逆天!
他們被迫挑起別人的重擔,承擔完全不屬於自己的壓力。他們累得半死,又恨自己無能。
這樣的人,身邊肯定有人總是無視別人的權利,把自己的責任強加給別人,習慣越權替別人做決定,且當作理所當然。讓這樣的人停止入侵,是相當困難的。
這樣的兩種人在一起,簡直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天底下沒有比這更糟糕的關係!入侵者不知道自己在傷人,被侵者不敢反抗和保護自己。這樣的關係如果不去處理,有可能導致悲劇發生。
學會說“不”
如果要結束這樣的惡性循環,受侵者首先要學會說“不”。
說“不”,對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來說,不是什麽難事。然而對一個習慣被侵犯的人來說,卻是極其困難的。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都非常懼怕,害怕一旦拒絕別人的要求,就失去了對方的愛和賞識,失去自己付出了許多艱辛才維持下來的一份關係。
對教會中的人來說,拒絕人更會產生很深的罪惡感。他會認為,拒絕別人代表著沒有愛。
如果是這樣,必須先弄清楚什麽是愛,什麽不是愛!
聖經說:“愛裏沒有懼怕……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約一》4:18)出於懼怕才去“愛”,這是真愛嗎?就像一個重病者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去做繁重的體力活,這是愛嗎?這是懼怕!這不僅讓自己生命受損,還可能陷別人於不義。
拒絕別人的要求,真的會失去別人的愛嗎?愛是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參《林前》13:4-8)。
真愛是永恒不變的存在,不會因為拒絕而改變。耶穌就是真愛的原型。如果因為受拒絕就不再愛,這樣的愛是虛假的。帶條件的愛,不是真愛,是操控,是利用!如果感情以利用和索取為前提,這樣的關係有必要存在嗎?
怎樣練習?
怎樣學會說“不”呢?當事人應當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練習。
何為安全的環境呢?就是一個可以接受你的拒絕,但依然愛你的團體。可以是信得過的朋友,可以是理解你、願意為你而改變的家人,可以是有教牧輔導恩賜的牧師、傳道人、心理治療師,或者是存在同樣問題的支持團體、成長小組。
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合適的時候,真誠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例如憤怒、痛苦;例如希望侵犯者停止操縱、控製、侵害。一定要很真實地表達,得到他們的理解,請他們支持自己,重建內心倒塌的牆垣。
他們的理解、接納和愛,能醫治心理疆界長期被破壞而產生的恐懼、傷痛。讓心靈在愛的環境下,一點點成長、壯大,充分體驗合理拒絕別人而來的釋放,以及成長的快樂。
當心理足夠強大時,可以嚐試進一步突破,對控製欲強的朋友和家人說“不”,告訴他們:因疆界不清,我內心是如何痛苦、受傷和不滿!從現在起,要劃清界線,不可再越權操控,我隻做責任範圍內的事。
當成長到可以對老板和有權力之人說不的時候,基本上就完成了心理疆界的修複。
即便如此,初建的牆垣可能並不穩固,必須繼續依賴支持團體。所以要請他們陪自己多走“兩裏路”,以求持續成長。
合乎聖經?
也許弟兄姊妹會問,心理疆界是一個純心理學的概念,還是也合乎聖經的理念?其實聖經裏有關城牆和地界的教導,都是疆界的原型。上帝本身的屬性和特征——三位一體,更可以給我們啟示。
三位一體是一個奇妙的概念,道出了所有親密關係的內涵和外延。聖父、聖子、聖靈,是上帝的三個位格的神。就位格而言,是彼此祂獨立的,這意味著性情、職責和許可權都有不同。祂們又是合為一體的。合一意味著屬性、目標和步伐的一致。
祂們彼此相信、相愛、尊重、配合,同心創造、救贖、管教,讓時空有序運行,讓人類在愛中成長,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祂們共同努力,建造公義、聖潔、和平、榮光普照的永恒國度。三位一體的上帝,為人類在愛裏的獨立、合一與建造,作了美好的榜樣!
三位一體的上帝,又造出二位一體的人——丈夫和妻子:“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2:24)
不過,夫妻是成為“一體”,而不是成為“一位”。這表明夫妻之間的關係,是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目標與步伐合一,而不是彼此之間的濫愛與混雜。
健康的夫妻關係需要各有完整、獨立的人格,和彼此明確的心理疆界來維係——丈夫和妻子各有獨自的責任、義務和許可權,各自但彼此相愛、尊重,彼此配合,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邁進,努力完成上帝所賦予的家庭的使命。
如果夫妻之間的心理疆界不清楚,就意味著兩個獨立的個體之間,會產生長時間、近距離的操控、侵犯與傷害。這樣的婚姻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這與上帝的創造背道而馳。
不僅夫妻關係需要明晰的心理疆界,任何健康的人際關係,都必須以獨立的人格和明確的心理疆界來維係。
夫妻、親子、手足、親人、戀人、朋友、同事、同僚、上下級……隻有在心理疆界獨立的基礎上選擇去愛,帶著樂意的心情去體恤、關懷、幫助,才是健康、穩固的關係。
團體的健康必須以個體的健康為基礎,任何成員的不健康都會影響團隊的健康。如果成員之間相互操作、控製、脅迫或者侵犯,即便在表麵上是給予、付出、忍耐,那也不是真愛。那是要脅和妥協,施虐與受虐,與上帝所創造自由的愛背道而馳!
作者陳義勇,心理谘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