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價值的傳播者,歡迎您加入!更多交流請添加微信號:jxy376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德國優才計劃(ID:Togermany)轉載請與原作者授權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老人,
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
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
堪稱“四朝元老”,
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
他是中國著名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家,
漢語拚音方案的主要製訂者,
被稱為“漢語拚音之父”,
是僅有的,
曾和愛因斯坦會麵的幾位中國人之一,
再過幾天他就要112歲了,
男性中少有的高壽,
現在他依然思維敏捷,
口齒清晰,紅光滿麵,
絕對的中國國寶級老人。
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
1906年1月13日,
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
一個貧窮破落的家庭。
青果巷是一條著名的弄堂,
除了周有光,
這裏還曾走出兩位中國語言學大家:
趙元任和瞿秋白。
一巷三傑,令人稱奇!
(點擊此處,看趙元任開掛的一生)
1918年,他考入常州中學,
當時白話文不允許進入課堂,
有一位老師思想很新,
經常在課外宣傳白話文,
令周有光對語言產生了興趣。
那時常州中學的課本,
基本都是英文的。
等到他走出中學時,
已經有了很高的英語水平。
1923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
主修經濟學。
1925年,再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
他年輕時的命運並不順利,
甚至可以說是錯位的……
大學畢業後,外語流利的他,
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當外交官,
而他卻偏偏選擇再出國留學,
由於當時家境拮據,他隻能選擇日本。
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
他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
轉考入京都大學,
結果還未拜師,河上肇就已被捕入獄。
從日本學成歸國後,
他邊在光華大學教書,邊在銀行工作。
不久後,日本侵華戰爭就爆發了,
他不得不帶著全家四處逃亡。
1945年,抗戰勝利,
他回到新華銀行任職,
去了美國的華爾街上班,
終於過上了舒適、安穩的日子。
後來,他被銀行又派往歐洲工作,
在那裏,他發現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
於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自學。
1949年,在國外生活優越的他,
卻毅然選擇了回國。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體會不到,
我們當時的感受……
我們都認為中國有希望……
學經濟那麽多年,我想中國當時,
最缺乏的也是經濟建設,
於是立誌回國搞經濟。”
回國後,他繼續在銀行上班,
並兼職在複旦大學教經濟學。
本可以領取上海最高工資的他,
卻趕上了工資改革,薪水大減,
一百塊隻能拿到二十塊,
但他卻對回國的選擇毫無怨言。
他知識淵博,什麽都懂,
大家都叫他周百科,
他的百科全書裏,
玩的最好的是語言學。
他一直對語言有著濃厚的興趣,
大學期間,
就曾積極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精通中、英、法、日四國語言,
還發表、出版過一些關於,
拚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
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重視。
1955年10月,
周恩來總理在看到他寫的書籍後,
親自點名讓他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之後他又被文字改革委員會力邀,
希望周有光能夠加入其中。
他有些猶豫:
“我搞語言是業餘的,搞著玩呢”。
但文字改革委員會,
卻堅持請求他加入。
後來,
周恩來總理都親自打電話給他。
(點擊此處,讀周恩來的真實故事)
周有光因此決定北上,
從此開始了新的人生。
“就這樣,我離開了經濟學界,
到了語文學界。”
而正因為改行,
他幸運地躲過了轟轟烈烈的“反右運動”,
同時期的上海,
一批經濟學家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他的領導和學生在那個時期,
很多人受迫害而選擇了自殺。
50歲前,
學的是經濟學,
從事的是金融業;
50歲後,
在知天命之年,
卻重新出發,研究語言學。
但半路出家的他,
卻毫不畏懼,
以一種樸素的精神專研其中。
他主持和擬定了《漢語拚音方案》,
主導和建立了漢語拚音係統。
1958年,《漢語拚音方案》,
成為了全中國小學生的必修課程,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拚音方案,
因此,他被稱之為中國的“漢語拚音之父”。
他還出版了《漢字改革概論》、
《世界文字發展史》、
《比較文字學初探》等20餘種著作,
以及三百多篇論文。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
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
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言,
提議采用“漢語拚音方案”,
作為拚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三年後,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
認定漢語拚音方案,
為拚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
他為漢語拚音從中國標準走向世界標準,
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沒有他,
就沒有我們中國人現在的漢語拚音。
左三:周有光
他雖是語言學大家,
生活中他卻從不說甜言蜜語,
也不寫含情脈脈的文字。
但是他卻有著一段,
比溫情的文字,更令人動容的愛情。
1933年,
他和赫赫有名的張允和舉行了婚禮。
張允和出身於名門望族,
合肥張家四姐妹: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在中國乃至國外都赫赫有名。
張允和是“九如巷的張二小姐”,
葉聖陶曾說:
“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
誰就會幸福一輩子。”
張允和讀中學的時候,
是周有光妹妹的同學兼好友,
因住得很近,放假了經常一起玩。
後來張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
那時周有光正在上海的光華大學讀書,
此時的張允和已亭亭玉立,清新脫俗。
同在一座城市,見麵的機會就更多了,
再相遇時,他便一見鍾情了。
有一天,他從懷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
英文版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
他把書簽夾在書中,
待她翻到夾著書簽的那頁,
一句“我要在你的一吻中來洗清我的罪惡”
讓她的心蕩起了層層漣漪,
她在心裏嘀咕,
“這人真壞,以為我不懂”。
他也有些難為情,
但他還是鼓起勇氣牽起了她的手,
雖然最後,她沒有允許為他‘洗淨了罪惡’,
可是當她的第一隻手被他抓住的時候,
她就把心交給了他……
不久後,周有光卻猶豫了起來,
他寫信給她說:
“我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
而她卻回信說:
“幸福不是你給的,
而是我們兩人一起創造的。”
他們兩人的性格和愛好其是截然不同的,
張允和活潑率性,說話直接。
周有光安靜沉穩,溫文爾雅。
張允和喜歡清茶,
周有光偏愛咖啡,
張允和極喜歡中國古典音樂,
周有光卻偏偏喜愛西洋音樂。
但就是這樣兩個人,
竟如涓涓細流般,
相濡以沫,攜手度過了,
餘下的70年的光陰。
他們似乎水火不相容,卻實則很互補。
兩人舉案齊眉,琴瑟和鳴。
“結了婚,她聽中國音樂我去參加,
我聽西洋音樂她也去參加。”
隻要是對方喜歡的事情,
他們彼此都會陪伴左右,
成雙入對,恩愛無比。
張允和是兄弟姐妹中最早結婚的。
有朋友開玩笑說她犯規搶在了前頭,
她就瞪著周有光說:
“可不是,不要臉,那麽早結婚。”
一旁的他哈哈大笑,說:
“張允和這個女子最聰明,
可她幹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給了周有光。”
的確張允和與周有光在一起,
經曆了動蕩的一生。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時,
她跟著周有光全家四處逃亡,
逃難期間,他們的女兒因病不幸夭折。
抗日戰爭結束,到了新中國,
雖然躲過了反右運動,
但周有光卻沒能躲過文革,
文革時,他被群眾揪出來批鬥,
張允和毫不猶豫地就衝過去保護他。
他身體不好,被下放到幹校,
她不畏權勢,堅持給他寄藥。
無論相隔多遠,他們的心始終在一塊。
恩愛如初,患難與共。
到了晚年,
他們倆蝸居在一個小房子裏,
書房僅僅隻有9平方米。
書桌前兩椅一幾,
古代夫婦“舉案齊眉”,
如今人們很少有案了,
他們就發明了“舉杯齊眉”。
每天到了約定時間,
他們就不疾不徐地並坐。
“我們兩個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
都要碰碰杯子,叫舉杯齊眉。
周有光說:
“這個小動作好像是在玩兒,
其實有大道理,什麽大道理呢?
就是說夫婦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
要敬重對方。”
多情人不老,
多情到老,人更好!
張允和86歲才開始學電腦,
每當遇到問題時,
隻要她一跺腳,撒下嬌,
周有光就馬上放下手頭的事情,
樂悠悠顫巍巍地從書房裏出來,
耐心地教她。
有一次,她想給大姐張元和寫信,
“親愛的大姐……”
沒想到“愛”字一直打不出來,
她著急了,嬌滴滴地喊道:
“周有光,這個‘愛’字打不了,
我愛不了了怎麽辦啊。”
他們都十分地樂觀、豁達。
張允和的口頭禪是‘我快樂極了’,
而周有光對於艱辛的下放歲月,
總是一笑而過。
他還說那幾年,為他打開了視野呢!
還時不時地會說起一些趣事:
“天上飛來一群大雁,
黑壓壓如同一片烏雲。
飛到我們頭上的時候,
隻聽到一位大雁領導同誌一聲怪叫,
大家集體大便,
有如驟雨,傾盆而下,
準確地落在集會的‘五七戰士’頭上。”
醃了整個會場,
唯獨他戴頂大高帽子幸免於鳥糞。
苦難的經曆,就這樣被他詼諧的一筆帶過了。
到了晚年,
他常對著自己的光腦袋說:
“我的頭發還沒有長出來呢!”
當他91歲的時候,
有人問他多少歲了,
他幽默地回答,我今年11歲。
張允和則在一旁補充道:
“他自己認為,
人活到80歲,已算“盡數”,
後麵的應從零開始計算。
我也不過是二八年華。”
這兩夫妻,
真是一對快樂的老頑童!
2002年8月,
張允和因心髒病突發離開人世。
他默默坐在床前,望著她寧靜的臉,
一直握著她的手不肯放開。
一向豁達的他,
這一次卻怎麽也無法釋懷,
就像天塌了一樣:
他說:
“允和的去世,
對我是晴天霹靂。
我們結婚70年了,
從來沒想過,會有一天,
我們二人之中會少了一人。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
曾使我一時透不過氣來。”
至愛已去,
獨留他在人間空思念。
從前出雙入對,
而今,隻剩他一人寂寞的背影。
他常常坐在書桌上對著窗外發呆,
魂牽夢縈,望眼欲穿,
到了晚上,就直接蜷縮在沙發上入睡。
後來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
他才從張允和的離去痛苦中走了出來……
如今的他,
馬上就要進入112歲高齡了,
他依舊麵色紅潤,鶴發童顏,
甚至逆生長,長出了黑發!
他笑稱自己是“被上帝遺忘的人。”
百歲的年紀,
還能思維敏捷的人實在少有,
但周有光算一個。
著名詩人聶紺弩曾寫詩來稱讚,
他的思維清晰敏捷,中氣十足:
“黃河之水自天傾,
一口高懸四座驚”。
在他110歲的時候,
有人問他這位語言大師,
如何看待今天國內紛紛建立的國學院,
以及百家講壇這種講國學所引發的熱潮?
他卻回答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國學。
首先“國學”兩個字是不通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學”,學問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國家的。不過要研究古代的東西我是讚成的。要注意的一點是,複興華夏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複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統替代現代文化,而是以傳統輔助現代文化。具體怎麽做呢,多數人認為應當符合三點要求:提高水平,整理和研究要用科學方法;適應現代,不作玄虛空談,重視實用創造;擴大傳播,用現代語文解釋和翻譯古代著作。
年已過百他仍堅持寫作,筆耕不輟,
每個月都會發表一篇文章在報刊上,
並且出版了許多書籍:
100歲《百歲新稿》、
104歲《朝聞道集》、
105歲《拾貝集》、
108歲《周有光文集》、
110歲時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眼不花,腦不亂,
能吃能喝,能蹦能跳,
就像一個充滿熱血和精力的年輕人。
其實他年輕時,
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
結婚時,家裏的老媽媽,
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他和張允和算命,
算命的說這對夫婦隻能活三十五歲。
結果,張允和活到了93,
而他現在快112歲了依然精神抖擻。
誠如張允和對他的祝福那般: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許多人,就連醫生,
都特地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
關於為什麽能如此長壽,
他就總結了5句話:
第一句: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我從不吃補品!
我從不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我以前在銀行工作,很多人請客,一些人拚命吃,而我就不亂吃東西。我記得以前我在上海有一個顧問醫生,他告訴我大多數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於健康,宴會上很多東西吃了就應該吐掉。
俗話說“病從口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哪個不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身體不需要,還拚命吃,反而損健康。吃要健康,沒有餓死的人,隻有撐出來的病。飲食上,很多葷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上下午各喝一杯紅茶。
第二句:心寬壽長,遇到什麽事情我都不生氣!
我對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佛教裏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很多年以前我有失眠症,睡不著覺。‘文革’時期我被下放到農村,我的失眠症卻治好了,一直到現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我的老伴都相信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生氣。
有兩句話我經常講: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遇到突發意外毫不驚慌,無緣無故的錯怪冤枉也不生氣)。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羨林寫過《牛棚雜憶》,各種罪名,都不要生氣,都不要驚慌。這就考驗我們的涵養和功夫。想長壽要有涵養,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第三句:生活越簡單越好!
我現在的生活非常簡單: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我每個月發表一篇文章在報刊上,是雜文。
飲食上,我主張簡單。穿衣服也要簡單,別人送的漂亮衣服沒有機會穿,因為不怎麽會出門,穿出來也覺得不自由。喜歡小房間,有利於聽覺。我也不怎麽旅遊,就在家裏寫作、喝茶、看書,修身養性,挺好。
以前我認為我不可能長壽,因為青年時身體都不是挺好。我年輕時生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結婚時,家裏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我們算命,說這對夫婦隻能活三十五歲,我和允和就笑笑。我覺得算命先生沒有算錯,是我們自己改變了我們的壽命。
我的生活比較簡單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喝酒喝點啤酒。我想生活有規律,胸襟要寬大,碰到許多困難,胸襟寬大就無所謂。
第四句:人到老年,我一直堅持“三不主義”!
一不立遺囑, 二不過生日,
三不過年節。
不立遺囑家庭和睦,不過生日忘記年齡,不過年節生活平淡。日常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需要也要越少越好。
第五句:夫妻生活要做到“舉杯齊眉”
我的太太張允和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我喜歡喝咖啡,她喜歡喝好的清茶,“舉杯齊眉”。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
喝茶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我們堅持了一輩子。雖然是一個小事情,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定。夫妻之間彼此尊重,敬重,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夫妻兩個人是生活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隻有天天開心,才會身心都健康。反之,三天吵一架,五天打一架,不僅誰都不開心,還傷身體損健康。
在世界上許多事情不可能樣樣都順利的,吃虧就吃虧一點,沒有什麽了不起。做人胸襟要寬,不生氣,家庭裏的許多事情都是一點點小事情而已。
“年紀老了,但思想不老。”
他還跟隨潮流開通過新浪博客。
他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是《西遊記》,
他也跟年輕人一樣追過《羋月傳》。
他說:
“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
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
都是隨波逐流的人,
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平凡的人怎麽生活,
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我對這門科學和藝術沒有貢獻,
我的一生就是平凡生活的經驗,
如此而已。”
時間是生命的長度,越用越短;
視野是生命的寬度,越看越寬;
看了周老如此開掛的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中學習和體會,
他說的這些至簡道理。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如他般,
既能活出生命的長度,
也能活出生命的寬度,
拉長有限的生命去品味人生無限的美感!
最後祝福即將112歲壽辰的周有光老人,
健康長壽,年年歲歲有光!
招聘公告
政商參閱、EMBA、道君說財、投資家網急聘數名編輯文案、原創寫手、社群運營,大學本科以上學曆,文字老練。待遇從優,前景廣闊,工作地點在北京CBD,有興趣的朋友請將你的簡曆和作品發到這個郵箱:jdwen123@163.com,長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