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曆史影像|袁世凱後人憶袁家舊事

(2016-10-17 19:42:29) 下一個

 2016-10-18 柏均和 張冠生 拍賣時光

袁家舊事

柏均和口述 張冠生整理

我是袁世凱的孫女婿,姓柏名均和。我終生從事的是基礎教育事業,是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天津市委副主委,並任天津萬盛高級中學校長,是數學特級教師和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集體的帶頭人。
  

我家是滿族,正藍旗瓜爾佳氏。我的曾祖輩與李鴻章一起做官,曾經到日本、俄國去簽訂賣國條約。我的父親是中國第一代視聽學專家,英文很好。母親姓曾,是南京大戶人家曾百萬家的小姐,清末民初曾家遷往北京,在北京開了一些經營綢緞、宮燈、扇子的店鋪。
  

我父母年輕時候同情革命,1945—1949年間把自己的家產拿出來,資助中共地下工作者,還利用他們的地位和影響掩護中共地下工作者,幫助其中一些人到延安去。
  

我父親的一位同學叫吳又居,是原北大的學生,是他引導我父母走上支持革命的道路。1945年,我父親根據中共地下黨的安排,做過國民黨的接收大員。父親後來被定為1945年參加革命的離休幹部。他是黨外人士,是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幫助共產黨做事情。1968年10月28日,我母親被造反派批鬥,受了刺激,因腦溢血去世,年僅五十二歲。父親被隔離審查兩年。
  

我太太叫袁家芯,她是袁世凱六公子袁克桓最小的女兒。在我們四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或是親曆者講述,或是親朋間傳聞,或是閱讀一些史料,漸漸知道了些袁家往事。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做了一些有影響的大事。盡管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但對他在中國近代曆史上為打開國門、引進洋務做的事情,應該有比較客觀的評價。
  

2006年2月11日的《天津日報》轉載了《文匯報》的一篇文章,講“戊戌政變中的謎團”,其中的觀點我覺得比較公正。袁世凱的一生中,在社會上流傳較廣並被詬病的有兩件事,一件是戊戌變法時向慈禧太後告密,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改革開放以來,曆史研究恢複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比較公正了,不是當年陳伯達寫《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年代了,我們有可能更接近曆史的真實。最近我讀到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綜合分析了戊戌變法前後的種種曆史事實,最後得出結論,袁世凱沒有告密。我覺得,至少可以說存在著這樣的可能。
   

袁世凱的另一件事,就是他恢複帝製,當洪憲皇帝,這是很恥辱的事實。是倒行逆施。不論起因如何,最終是通過袁世凱實現的。這一點是改變不了的。我不是曆史學者,沒有專業性的研究,但我知道一些小事,願意講出來,曆史是充滿細節的。
  

袁世凱的原配夫人是於夫人。袁世凱的一生中還娶有九位如夫人。大姨太是沈氏,二姨太、三姨太和四姨太都是朝鮮的公主和貴族。我想重點說一下五夫人。
  


袁世凱五夫人楊氏年輕時的留影。

 

五夫人楊氏是我太太的親奶奶。有些曆史書上說,楊氏的老家在天津楊柳青,實際上,據我所知,她是天津宜興府人。她的家庭並不顯赫,是當地種花賣花的一戶殷實人家。楊氏這個人很有頭腦,也有一定的現代思想,但是隻理家,她不參政。楊氏能夠深得袁世凱信任,與她在理家主事方麵節儉持家、不講情麵很有關係。事實上,袁世凱把五夫人之後的六、七、八、九夫人的協調管理權,都交給了楊氏。

 


袁世凱五夫人楊氏老年照

  

楊氏生有四個兒子,按袁世凱共計十五個兒子的大排行看,她的這四個兒子分別是六公子袁克桓、八公子袁克珍、九公子袁克玖和十一公子袁克安。這四個兒子都是在很小的時候,被五夫人分別送到英國和美國去上學。其中六公子去英國學軍事。
  

“文革”前,我曾在嶽父家裏看到過許多成套的相冊,都是曆史的珍貴資料,保管得很好,其中有大量的五夫人照片,也有袁世凱在河南彰德府的垂釣照片。很可惜,1966年8月,這些相片都被紅衛兵付之一炬,僥幸留下的極少。所幸的是,我太太的大姐袁家英早年到了美國,她手中還有一些相片資料。八公子袁克珍的女兒袁家蘊定居加拿大幾十年,袁家蘊的丈夫是台灣在加拿大的高級新聞官,她手中有五夫人的相片資料。還有袁世凱的十四女兒早年也到了美國,我和太太通常稱她為十四姑。她嫁的是一位聯合國的高官,曾和周恩來總理有交往。十四姑2005年病故於紐約,是袁世凱的兒女中最後一位離開這世界的。我通過這些途徑得到了五夫人的一些資料和照片。現在搜集這些照片,很是困難。

 


袁克桓、陳征夫婦(後立者)與大女兒袁家英。

五夫人楊氏的四個兒子中,我的嶽父、六公子袁克桓從英國回國後,就在三個弟弟八公子、九公子和十一公子的支持下,走了一條發展和振興民族工業的路。開灤礦務局是中英合作的,事實上存在一位英方的董事長、一位中方的董事長,我嶽父就是中方的董事長。他當年的辦公地點,就是現在中共天津市委的辦公大樓,那時叫開灤礦務局大樓。我的嶽父還做過多年的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的總經理,同時還擔任秦皇島耀華玻璃公司的董事長。日本侵占時期,他作為董事長也好,總經理也好,都為中國民族實業的安全和發展出了力。1945年以後,他辭去了啟新洋灰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到南京棲霞山創辦江南水泥廠,做了董事長,同時還在上海創辦了耀華玻璃公司。袁世凱的十五個兒子中,大公子袁克定在政界非常活躍;二公子袁克文在文學、戲劇等方麵有名氣,號稱“民國四公子”之一;六公子袁克桓在實業界很有作為;八公子袁克珍去世較早,為協助六公子樹立袁家在北方大企業中的地位起了一定作用;九公子袁克玖年輕時從美國留學回來,一直做啟新洋灰公司的董事,在振興民族工業方麵也做了些事情;十一公子袁克安是五夫人最小的兒子,受西方思想影響,娶了一位生長在美國的女士,名叫張美生。袁克安曾做過開灤礦務局的秘書長,到台灣後做到了“民航總局局長”,他還在美國泛美航空公司有位置。五夫人的這四個兒子都在出國留學期間接觸了西方思想文化,回國後在振興民族工業方麵有所作為。從這個角度看,五夫人確實超越了那個時代的一般婦人之見,從幫助袁世凱理家,到培養有作為的後代,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應該說,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

 

袁克桓1913年到英國留學,後輟學回國。1926年正式進入華北實業界,以開灤煤礦和啟新洋灰公司為重點。1927年,他出任啟新洋灰公司協理,1933年升任公司總經理,直到抗戰勝利。任公司總經理期間,他在湖北創建華新水泥廠,在南京創建江南水泥廠,在北京創建北京琉璃水泥廠,還在上海、唐山、河南衛輝創辦棉紗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袁克桓已是北方著名的實業家。
  

袁克桓的兒子袁家宸說過:“我父親沒有別的嗜好,也就是應酬打打麻將,至於舞場、賭場、馬場、妓院從來不去。一生中沒有假期、星期日。一生沒有私產房,地無一畝。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搞實業中去了。”
  

按照袁克桓在發展民族工業中做出的貢獻和地位,聽袁家人講,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曾經考慮他做天津市的副市長,據說是他自己不願意。至於原因,聽說是其母五夫人去世之前有過交代,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參政,說袁世凱參政參到了頂點,做了民國大總統,後來又當了皇帝,高處不勝寒,非常之艱難。所以囑咐兒子們別再走政治這條路,好好發展自己的實業。袁克桓聽從了母親的教誨,沒有參政,繼續走發展民族工業的路。可惜他在1956年就去世了,去世時葬禮很隆重,當時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等都送了花籃。

 

袁克桓的原配夫人叫陳征。陳征是晚清江蘇巡撫陳啟泰的獨生女,老家長沙,他們住的是個很大的城堡。據說湖南農民鬧革命的時候,把那城堡給燒了,後舉家遷到了杭州。我的嶽母嫁到袁家的時候,袁世凱已經去世一兩年了。陳征講過,當年袁家派了火車專列迎娶她到天津,陳啟泰和夫人也隨女兒移居到了天津。陳征頭腦很新,也很大度,年輕時就坐著美國飛機來往於北京、天津與上海之間。她生有七個孩子,五女二男。大兒子叫袁家宸,我從他家裏拿到了幾張“文革”後殘存的照片,其中有他結婚的照片,也有生活照。從五夫人的角度講,袁家宸是長房長孫。五夫人為袁家宸等兄弟姐妹聘請的家教是清朝的進士、秀才,所以這些兄弟姐妹的國文基礎都很好。袁家宸後來進了耀華中學讀書,經常考第一,後考入燕京大學化學係。到1947或是1948年,袁家宸自己考上了官費留學美國,在紐約大學研究院主修經濟學。新中國成立後,從美國回來了一大批學者,他就是那一批回來的,大概是1950年前後。回國後開始沒做什麽事情,後來在天津工商附中做數學教師的三妹夫陳伯勇介紹他到天津工商附中做代課教師。本來,按他的學曆和資曆可以進研究機關,或者到大學任教。但是他做了一段中學代課教師之後,就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後來終身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沒再變動自己的職業。改革開放以後,一些單位,包括南開大學,曾聘請他去任教,他都謝絕了。有燕京大學的學曆,又有美國紐約大學的專業學術訓練,僅僅當一名中學教師,似乎是有點屈才了,可他自己樂此不疲,盡心竭力。很是難能可貴。

 


袁克桓的五個女兒:袁家英(前中)、袁家(前左)、袁家蕖(前右)、袁家菽(後右)、袁家芯(後左)  

 

袁家宸的夫人叫王家。王家父親叫王恩蒲,當過北洋政府的農商總長,原在東北後來也到了天津,住在河北路上的一個大宅院裏,解放以後,那個大宅院被改造成了廣濟醫院。

 


袁克桓長子袁家宸夫婦

  

王家與袁家宸同在耀華中學讀書,1941年兩人結婚,一直在家做少奶奶。她的生活條件當然很優越,與我嶽父嶽母住在同一所小洋樓中。直到“文革”前,我嶽母家還雇有多個傭人,包括大廚、二廚、聽差、保姆等等。王家不想遊手好閑,希望為社會做點事情,1954年就參加了工作。一直到退休,她是天津十二中學的地理課教師、校工會主席,她對工作積極認真,曾經當過天津市和平區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我從1960年代初進入這個家庭,日常生活中感覺很突出的至少有兩點,一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交談中經常引經據典,包括老祖宗的古訓與詩詞歌賦;二是漢語和英文交雜使用,他們的英文都很好,對東西方文化都有了解。袁家宸有兩兒兩女。兩個女兒由於出身的關係,都沒能考入自己理想的學校,大女兒進了中醫學院,學了中醫,做過多年的天津市人大代表。兩個兒子,小兒子叫袁弘哲,現在是天津一家企業駐紐約的業務代表,英文很好。
  

袁克桓的二兒子叫袁家衛,也有留學美國的經曆。因為家產問題,和他的母親陳征鬧得很不愉快。所以在袁克桓故去之後,他們極少來往。因家產分割而傷及親情,這是大家族中很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
  

袁克桓的大女兒叫袁家英,嫁給了李國元。兩人確是郎才女貌。李國元的父親是解放前國內金融界很著名的一個人物,叫李肅然。解放後,李肅然把自己在國內一些地方的房產捐給了國家。我太太袁家芯說過,她小的時候,看見李國元和袁家英戀愛期間,在袁家居住的和平區長沙道小洋樓三樓上放小夜曲、跳舞,漂亮極了,也浪漫極了。我從袁家英那裏得到了他們的結婚照。

 


袁克桓長女袁家英與李國元結婚照。

  

李國元解放前就出國創業了,1950年袁家英也隨之出國。先到香港,又到印尼,李國元做到了印尼一所大學的校長。後來印尼排華,他們差點喪命,隻身坐船到了美國。美國生活與環境的變化,使李國元走進了宗教,上過神學院,專門研究希伯來文,成為美國著名的華人牧師。他的鋼琴、手風琴都彈得很好,1970年代的世界宗教名人錄中,有他的業績記載。遺憾的是,他五十八歲就離開了人間。
  

袁家英是袁克桓最寵愛的女兒,是五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的。我跟她接觸多年,覺得她身上的貴族氣息很重,雍容華貴。她生有四子一女,大兒子李立中生於1946年。1950年,她準備出國時,母親陳征舍不得她走,她就說:我先把大兒子放在您這兒,等以後再回來接他。這話的意思,是給母親留個念想,可她一走就三十七年沒有回來過。李立中在國內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一直到1973年。那一年,袁家騮與吳健雄夫婦第一次回中國,周恩來總理接見了他們夫婦。袁家騮是袁克文的兒子,袁克文去世較早,而且家道中落,袁家騮當年出國留學,啟新洋灰公司資助過他。

 


袁家宸的長女袁弘淑、二女袁弘芬與袁家英的長子李立中 。

 

  

1973年袁家騮與吳健雄夫婦首次回國到天津探親,特地拜訪了陳征。當時我在場,見麵的時候還是老禮兒,袁家騮和吳健雄對他們的六嬸很敬重。袁家騮夫婦回美國一個月後,陳征就帶著李立中也到了美國。除了袁家騮夫婦的幫助外,袁家英和李國元在美國的地位以及美國國會一些議員朋友的幫助,使他們比較順利地取得了進入美國的簽證。

 


袁家騮(右)來華省親時與袁家宸在一起。

 

   

李立中很有藝術天分,這點很像他父親李國元。到美國後,李立中開始唱歌,因此和港台娛樂界的一些歌星有來往。李國元和袁家英不希望兒子在文藝界發展,李立中後來就在紐約開珠寶公司,做珠寶商,並且自己搞設計,我見過多件他設計的首飾,他確實有這方麵的天才。2001年,袁家英回國省親,住在天津我的家裏。袁家英力邀我太太袁家芯一起去美國。正好是“9·11”那天,兩姐妹乘坐美國聯航班機去美國,途中得知紐約出事,飛機降在了加拿大。一周後轉機回到芝加哥袁家英家。我太太袁家芯在美國住了一年,她的四個姐姐都在美國,帶她逛了美國很多地方。第二年又是“9·11”那天,袁家芯與大姐袁家英又一起返回中國天津,住在我家。令人痛心的是,袁家英到天津後沒有多久,突然接到了美國來的電話,說她的大兒子李立中遇到了車禍,袁家英匆忙返回紐約,李立中已經是植物人了,沒多久就故去了。袁家英曾有過喪夫之痛,這次車禍又導致她失去了兒子。可是她非常堅強,像她家庭中的很多成員一樣,心胸比較開闊,包括一些極為坎坷的經曆,都能夠平靜對待,有大家風範。袁家英的二兒子叫李立林,學繪畫,是抽象派,比較有成就,上海的榮寶齋有他的作品,還在瑞士等國舉辦過個人畫展。她的三兒子叫李立揚,學的是文學,是美國的著名詩人,得過多項文學大獎,是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李立林和李立揚兩兄弟,娶了純美國血統的兩姐妹。袁家英的小兒子叫李立恩,是紐約一家廣告公司的廣告商。應當說,在長期的美國生活中,袁家英的幾個兒子都已經融入了當地社會,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袁家英的女兒叫李菲菲,她有很好的藝術天分,歌唱得非常好,大學數學係畢業。她說自己選擇數學專業的原因是因為數學能給她邏輯思維,給她頭腦。後來,她嫁給了美國第五任總統門羅的五代孫麥克,麥克是一位原子能發電廠的專家。這事《沈陽日報》曾有報道,說是“兩國總統的後裔聯姻”。

 


袁克桓二子袁家衛(後左二)在美留學時與親朋合影。前左一、左二為袁世凱的二女、十四女。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我的嶽母陳征在美國看到電視報道。當時在天津有她的二女兒、三女兒、五女兒和大兒子,她以為這些孩子可能已經不在了,當晚便得了中風,被李國元和袁家英送到醫院,美國的醫療條件很先進,搶救又及時,命是保住了,但留下了後遺症。我在地震當晚就給美國寫了一封信,報了平安。袁家英從1973到1986年照顧母親陳征共十三年,很是孝順,也很辛苦。她孩子又多,丈夫李國元後來也病了,但她十分堅強,很是不簡單。

陳征的二女兒叫袁家,一生沒有結婚。她曾有過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後來故去了。袁家不僅一生獨身,而且喜歡男裝打扮。她學的是金融財會,後來在天津航道局做財會工作,曾是天津的先進模範。雖然家裏有多名傭人,但她出門就能吃苦。1964年,她被單位派到農村參加“四清”,對滿臉口水的鄉下孩子,她能去親他們,灑著孩子鼻涕的糊糊粥,她能喝下去。當時她的想法,就是“要和貧下中農打成一片”,是真心要改造自己。她也真的做到了。她於1980年代初到美國定居,現已入了美籍。
  

陳征的三女兒叫袁家蕖。去美國之前,她是天津市第三十四中學的數學教師,她的性格直率開朗、直言不諱。她的丈夫叫陳伯勇。陳伯勇的父親,是袁世凱在民國初年創辦的一家金融機構的總辦,陳伯勇是天津工商附中的數學教師,三角學講得很好,人稱“陳三角”。袁家蕖和陳伯勇生有三個兒子,學業都不錯。受家庭影響,“文革”後期,三個兒子都還在工廠做小工。袁家蕖決定出國,把孩子帶出去。他們夫婦倆出國定居主要是為了孩子,現在他們都是美國國籍了。
  到1981年,陳征的五個女兒中,三個大的都到美國了,兩個小女兒袁家菽與袁家芯在國內,袁家菽在南京,袁家芯在天津。唐山大地震以後,陳征惦記著她還在國內的兒女,執意要回國。1986年袁家英陪著老母親回到了天津。當時我的居住條件最好,住在天津體院北的二區華僑公寓,所以陳征回國後就住在我家,開始想住一年就返美,但後來健康狀況不允許,一住就六年,直到1992年在我家病故。袁家菽是袁克桓與陳征的四女兒,當過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她和我太太袁家芯早年讀書的學校是法國學校,學費十分昂貴,學校全部請外國教師來講課,課外活動也得講英語。所以她們的英語基礎非常好,能用英語背誦《聖經》。袁家菽在天津大學主修建築專業,學製五年,1957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管莊玻璃纖維研究院。她的丈夫諸葛瑞也是學建築的,也在這個單位工作。1965年,研究院分出一部分遷到南京,袁家菽就和諸葛瑞一起南下,到南京玻璃纖維研究院工作。1981年,袁家菽希望回到天津,跟妹妹袁家芯近一些。我們就幫她辦這個事。先是把事情報到天津市委統戰部,再報到中央統戰部。當時的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是童小鵬,曾當過周恩來總理的秘書。在這之前,袁家騮與吳健雄曾給當時主管科技工作的副總理穀牧寫過信,說到這件事情,兩個方麵的反應都很及時,也很一致。穀牧副總理和童小鵬副部長都批準了袁家的請求。1981年底,袁家菽全家從南京遷到天津,有關方麵把袁家菽安排在天津建築設計院,做副主任設計師;諸葛瑞安排在天津規劃設計院,後來做總工程師。他們的三個孩子也都到了天津,學業與工作都做了妥善安排。開始他們一家沒有分到現成的房子,我和袁家芯當時住的是一座兩層樓,就把樓下一層讓給他們一家住。直到兩年以後政府為他們安排了房子,也住進天津體院北二區華僑公寓。1987年,袁家菽退休後赴美國定居。袁家菽在天津期間設計了天津的食品街、旅館街、服裝街等等,都是天津有名的建築。進入1990年代,她一家人也陸續到美國定居去了。
   

這裏再專門講一下袁克桓與陳征最小的女兒——我的太太袁家芯。她中學與袁家菽一起在法國學校讀書,這所學校是十年製,畢業時用英國牛津和劍橋的試卷考試,學法文,更學英語。後來她考入天津師範學院數學係本科,1957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很好的一所學校——天津第一中學任數學教師。

 


袁克桓五女袁家芯與柏均和合影。

袁家芯是她姐妹中最樸素的一個,沒有貴族氣。她讀大學時,學校位於天津馬場道,就是現在的天津外國語學院。同學根據袁家芯的生活習慣和穿戴,覺得她家的生活肯定比較困難,問她是不是應申請助學金。後來她的同學到她家裏一看,小洋樓的家裏光傭人就有十多個,不光不窮,還不是一般的富。她為什麽給人那樣的感覺呢?我知道,這完全不是裝出來的。我們結婚後,對這一點感受就更深,她從不擺闊,不事聲張。她是天津第一中學的名教師,教學很出色,對名利看得很淡,愛好京劇、越劇,年輕時有一些越劇演員朋友,還喜歡曲藝,特別是京韻大鼓。平時喜歡賦詩填詞和剪報,整理一些名人資料,包括有關袁家的報道。遺憾的是,自1992年母親陳征病故後,她身體不行了,多次進醫院治療。她的幾個姐姐都很關心她。
  

我與袁家芯婚後曾約定不要孩子。怕因出身不好孩子受歧視。1973年,袁家芯年近四十歲時,生了一個兒子柏翊 。柏翊繼承了我倆的優點,比較漂亮;還繼承了其祖父的基因,對電子視聽等各類物件無師自通,對電腦尤其愛好,還繼承了袁家的一些基因,有音樂天分,英文歌唱得很好。1991年在天津第一中學高中畢業時,他大姨袁家英給他辦好芝加哥一所大學的入學手續,學的是現代音樂製作,但這時我嶽母陳征病重,袁家芯一直不斷住院,柏翊就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在國內學信息工程,畢業後一直在保險行業工作。柏翊的太太宗攀,是天津大學的高才生,在校獲兩個學位,英語達專業八級。畢業後在深圳華為企業效力,因工作出色被不斷提升,先被派到東歐,後又負責西歐華為的銷售業務。宗攀的家在滄州,其父母是十分樸素的老實人,當時有人向袁家芯建議,柏翊與宗攀不門當戶對,袁家芯說:“我的叔叔、姑姑都是門當戶對,但有幾家是幸福的?婚姻主要看本人,宗攀學問好,工作勤奮,我們不看重這門戶的障礙。”
   

我與袁家芯生活的這幾十年,與袁家來往的有不少知名人士。例如袁家宸的幹爹是清末太監小德張,小德張的“太太”,大家有的叫幹娘,有的就叫張太太。我聽袁家芯講,她到小德張家,小德張用自己親自醃製的玫瑰雞蛋招待,很好吃。小德張病重時袁家芯曾去看望他。見他盤腿坐在床上,吃麵魚兒,我與袁家芯1963年結婚時,張太太送了賀禮,回訪時,我們到了張太太的住所,位於天津睦南道的金林村,她家裏有兩個傭人,叫王福和永安。“文革”時,這兩個傭人打短工掙錢照顧張太太。
  

袁家蕖與徐世昌的孫女及馮國璋的孫女都有較好的關係。袁家芯與她母親陳征的親侄女陳誠來往密切。陳誠是民盟中央副主席葉篤義四弟的太太。因此我們都管葉老葉篤義為葉三哥。
  

1984年袁家菽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時,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對袁家菽說:咱們有親戚關係 ,費老說他的叔叔費鞏,是被國民黨殺害的進步教授,夫人是袁克定的女兒。費老還風趣地說:袁家菽比他還大一輩。
  

以上算是從袁世凱的五夫人楊氏講到她的後輩,涉及了袁氏家庭的一些曆史片段。全是小事,但是真實的。

圖文由《老照片》授權發布。本欄目長期征集與曆史影像有關的圖文故事,《老照片》雜誌將擇優刊發。投稿信箱fengmanxiu@163.com.

拍賣時光

微信號:syds1978
由曆史學者陳遠發起,長按二維碼可加關注,投稿及合作請致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