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特蕾莎修女:愛與割愛

(2016-09-05 16:20:10) 下一個

特蕾莎修女:愛與割愛

2016-09-05 山眼 OC
導讀
 
Overseascampus

蕾莎修女在9月4日儀式上獲得羅馬天主教“封聖”。盡管基督徒對“封聖”有不同看法,我們也並不盲目崇拜名人,但特蕾莎修女的愛心,仍然令我們感動。

 

愛意味著割愛。特蕾莎修女說“愛,直到受傷害”。她知道人性軟弱和世界殘酷,但她仍然堅持,始終不渝。特蕾莎修女並不是這個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她用她的生命,給出了一個割愛和舍己的榜樣。

 

 

“愛,直到受傷害。”

——特蕾莎修女

 

 

手頭有一本薄薄的特蕾莎修女傳,《仁愛一生》。封麵的特蕾莎修女雙手合十,仰天禱告。她的雙手骨節突出,深陷的雙眸隱藏在眉骨的陰影內,而略顯黯淡。皺紋在她臉上織起了一張網,罩住了瘦長的臉頰。很明顯,多年來沒有使用過任何皮膚保養品。

 

書中還有一些她笑著的照片。她的笑容和一般人的不太一樣,即使開懷大笑,臉上仍然有一些悲傷的痕跡。當她凝神時,就更有一種深邃而空洞的穿透力,似乎她看到了未來的基督的世界,又似乎,她還在詢問。

 


《仁愛一生》封麵

 

 
他的愛,在呼喚
 

 

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實在告訴你,這些事你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35-40)

 

耶穌二千年前在地上的時候,也是卑微人中的一個。他沒有學曆,沒有地位,更沒有金錢。他從不高談闊論,除了引用舊約聖經,隻用看似簡單的比喻。然而他的話刺透人的靈魂,帶著天宇高處而來的衝擊力。

 

耶穌到處奔走宣講天國。在會堂,他斥責地位優越的宗教徒法利賽人的虛偽;他也到窮人當中,帶給他們希望;他醫治麻風病人、癱子和盲人;他教導人不要再犯罪……他溫柔而堅定,他的腳蹤是醫治和愛。

 

因為對耶穌的愛,特蕾莎修女選擇去印度的加爾各答,愛和服事那些貧窮、卑賤的人。雖然他們肮髒、衣不蔽體,他們住在垃圾堆裏、躺在街道上,他們渾身惡臭、頻臨死亡,他們麻木或心中懷著仇恨,他們掙紮在社會的最邊緣……

她不怕,她越發地感到主耶穌呼喚她來愛他們。

 

她從修道院的高牆中出來,從有規律、有節製、被認為足夠敬虔的生活中走出來,從那種自我感動的內室的愛和懺悔裏走出來,從那些自稱罪人卻仍舊高傲自矜的人中走出來。她住到最貧窮的人中,為他們擦洗傷口;她收養棄嬰,為小孩子開設課程……她為每一個尋找到的人,重建生命的尊嚴。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基督的樣式;因為,做在最小的一個弟兄身上,就是做在基督身上!我們的主耶穌,“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熄滅”(《以賽亞書》42:3)。 他犧牲了自己,為人類的罪惡付上贖價,他餓了、渴了、作客旅,我們不接待他?

 

 
依靠愛,有勇氣
 

 

特蕾莎修女知道這個世界的本相,所以她才說“愛,直到受傷害”。她知道人性軟弱和世界殘酷,但她仍然堅持,始終不渝。

 

特蕾莎修女在36歲時,放棄了修道院平穩的生活,聽從主的召喚,走到最貧窮的人當中。那時候沒有人知道她,沒什麽人幫助她,人們甚至覺得她有些瘋狂。

 

然而她憑著勇氣和意誌力、愛心和謙卑,一點一點地幫助了一個又一個卑微的人。因為她知道,這是神給她的使命,她的一生是為此所設。

 

特蕾莎修女以她的方式改變了世界。她幾十年默默無聞,但她的勇氣、意誌、慈悲、奉獻的愛,終於使世界對她刮目相看。在一個朝著物質主義狂奔的時代,慈善事業成了許多人安撫良心偶爾泛濫的淺淺堤壩。這時,有一個女子,她近乎絕對地實踐了基督的愛,這是一個神跡。

 

於是,她成了宗教和世俗世界的明星。她得到了各地各樣的獎項,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大批的捐款向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湧來。各國政要迫切地想與她相見,畢恭畢敬地向她請教。世界各地的人給她寫信,聽她演講,流著淚,快樂地想像著,他們的捐款可以為印度的窮人買一個溫暖的屋簷。

 

她仍然謙卑,她為窮人甘願做了這個明星﹗她知道:“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當人們熱烈地敬仰她、談論她的時候,可曾想到她孤單一人離開修道院的那個早晨?可曾想到她在被懷疑和漠視時,不為這個世界所移的意誌?可曾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無數因為愛主,而奉獻了一生的人?無人知曉他們,他們的名字悄然湮沒在時間的河流裏。他們至死,沒有得到過世間的獎項和群眾愛慕的眼光,隻有背井離鄉、疾病、死亡、困苦,甚至是牢獄之災。幾乎沒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更無從紀念他們,他們在這殘破而光怪陸離的世界上所發出的光,是短暫的,卻是那麽真實、篤定。沒有英雄的稱號與偉大的形象,像綠草一般渺小,然而他們給了這個世界愛和生存的理由。

 


特蕾莎修女在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上

 

 
因為愛,而割愛
 

 

“如果人生有最高道德的話,那一定是愛——和割愛。沒有割愛,也就沒有愛。”(何秀煌《人生小語》)

 

愛意味著割愛。父母為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戀人為愛情放棄自己的生活習慣。當我們去愛的時候,我們就會放棄一些自私:舍去自己的享受,舍去自己的驕傲,舍去自己的時間,隻要所愛的人快樂。

 

即使這樣小小的割愛,對許多人而言也是掙紮,所以很多所謂的“愛”,最終成為了彼此的傷害。人太愛自己了,雖然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什麽是真正的愛。人在自己的窠臼中自戀地舔著傷口,或是在幻想的激情中,對著沒有觀眾的劇場自我表演。

 

小小的愛已經很難,更大範圍的愛——甚至要求犧牲,犧牲人性的享受,犧牲與世界甚歡的相處,犧牲今生的驕傲,犧牲平安,犧牲健康,犧牲自由……犧牲這些為我們本性所愛的東西,我們怎麽能輕易做到?

 

所以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

 

特蕾莎修女並不是這個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她是一位聖徒,她給出了一個割愛和舍己的榜樣。所以,我們在仰慕她之餘,更要想到在我們的身邊,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還有許多貧窮的人、被損害和被逼迫的人;想到基督的愛是讓我們因給予而豐富,而不是為自己平安、富足的生活沾沾自喜。

 

讓我們把眼光分一些給貧窮、困苦的人。當我們清楚神給我們的使命,就堅持去做——即使有些事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愚拙的。當周圍的人們都在津津有味地談論房產、孩子、財富,我們無需為自己不去應和而羞恥。讓這個世界奔走它自己的路吧,我們要跟隨的,是主耶穌;我們本來不屬於這個世界。

 

 
愛裏麵,無懼怕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18)

 

恐懼感,在人的意念當中是一隻怪獸,它暗暗潛伏,卻又常常出其不意地主宰人的選擇。

 

特蕾莎修女一定經曆過恐懼,曆世曆代跟隨主的人也都經曆過恐懼。當一個人麵對危險,麵對與眾不同的生活選擇,當前方未知、不能給出保證,人性中的恐懼感就可能伺機出現,逼人回到庸常的生活狀態,以求取“得到”與“付出”的平衡,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看齊。

 

然而庸常的生活就一定安全嗎?大多數人都走這樣的道路,就意味著安全嗎?這條路到底去到哪裏呢?當我們真正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我們才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耶穌也有過恐懼。在客西馬尼禱告時,他感到了痛苦。是什麽使他最後堅持下來?是信心和順服!所以他拋棄恐懼,割舍生命。

 

特蕾莎修女在擔憂、恐懼的時候,必然會想到耶穌吧?那麽,就讓我們以她為榜樣吧!

 

本文首發《海外校園》107期,版權屬OC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來源。點擊底部右下“寫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和感想!

 

點擊以下標題,閱讀相關文章
 
 

她為貧窮卑微的人,重建生命的尊嚴

曆史上,基督信仰對弱勢群體有什麽貢獻?

人生列車,在宇宙中快速穿行

哪裏有完整的愛?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