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女兒說cheese的時候,說起我84年在這裏認識的溫室農戶的故事,她讓我趕快寫下來。
84年,我在安大略省Guelph大學兩年的進修結束後,杜邦公司給了我一份工作,替他們新研製的農用不織布做測試,所以11月份我就到了溫哥華島,在加拿大農部植物檢疫和農業實驗站完成這項工作,地點在Sannichton。
因為我出國是來學習溫室和水培技術的,所以我就會經常去這裏的溫室參觀,並了解了他們的科研與生產是如何結合的,以及包裝方式與銷售渠道。自然地也認識了很多溫室協會的人。使我驚訝的是很多華人會員,會長也是華人。
原來這裏華人是到加拿大來的最早的,開始是1858年從中國經舊金山來的淘金的人,後來1882年加拿大修鐵路的時候,勞力不夠,又從中國招募華工直接船運到這裏。而我見的這些華人都他們的後代。20世紀初加拿大政府給了這些勞工們土地,大約在28年左右就都建起了溫室,華人在這裏種植蔬菜有著悠久的曆史。
我最熟悉的是溫室協會的會長James 孫和梁先生,我記得他們的溫室就在維多利亞市的McKinzie大街和Shelbourne街的十字路口附近。我當時納悶覺得怎麽會在居民區裏建溫室呢?後來才知道維多利亞城大大地發展了。
每次我們要去參觀溫室,James 會長就會帶我去。他們這裏是用無土栽培,溫室裏全都用鋸末袋種植,包括番茄,青椒和黃瓜,然後澆灌營養液,因為每季都換新的袋子,所以不容易生病,那些病都是土壤傳染的。同時他們用生物防治白粉虱,免了打農藥,技術很先進。在管理上也很先進,他們組織了自己的合作社,隻負責包裝和銷售,農戶按各自產品量分攤掏錢買包裝的機械,箱子和管理人員工資,雇來的管理人員和這些農民很是一條心。
我和他們因此成了朋友,85年回國之前,會長的太太問我還想幹什麽,我說我想再去看看老華人的墓地(另有文章),於是臨走前一天,她帶著我轉了一上午,看了那些滿清時來的老華工的墓地,她又帶我去看了新的華人的墓地,在這裏的華人很團結。
梁先生和他的母親住在溫室邊上臨街的大房子裏,因為離維多利亞大學近,他家地下室幾間屋子都出租,我有段時間就租了他家的房子住,那時租金也隻有150加幣。他家不但有溫室,原來還有個加油站,後來賣了,所以他有一架私人小飛機。有一次他還帶我飛到溫哥華北麵的山上去看他的一個朋友,那個人是個美食家,因為他有個巨大的廚房,掛滿了銅製的各種鍋,那是我第一次坐四座小飛機。他沒有老婆,隻有個女友,一起打網球等等。他母親和他在一起生活,種了很多菜,雖然來美國6,70年了,老人家隻會說廣東話,我跟她打招呼很困難,因為我一點都不懂廣東話。她最多說good morning,或者good bye,這就是唯一我們可以交流的兩句話。
有一次,他家的溫室出了故障,冒出來的都是黑煙,弄的周圍的房子和汽車上滿滿的黑灰。
我回國以後,他到中國來玩,還來農科院看過我,告訴我他們已經把溫室賣了。James先賣的,60多萬,梁先生的賣了100萬。那是很大的一片地啊,當時卻不值太多錢。
還得補充個故事,有一次我們去參觀一個丹麥裔加拿大人的溫室,我們從他房子後門進去,是廚房,一股子味道,他很不好意思地說,他在吃臭cheese,我就說我們也有臭豆腐,我也很愛吃。他問我哪裏來?我說中國。參觀完,臨離開時,他問我可不可以在他門口的墊子上幫他寫中文字?我說可以呀。我問“寫什麽?” 他說:“寫請把鞋脫掉”。我說:“他們不認得啊?”他說:“他們一定會問寫的什麽?我就說請把鞋脫掉。” ,好聰明啊,我給他寫了,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家的天然氣罐上畫了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