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1章)
從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線變成血紅的顏色,變成紫英石與黃玉的華彩,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火焰,奇異的照明,好像開向天國的窗戶。
——(法)丹納《藝術哲學》
“每一種造物,無論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都是上帝所造就的一束光。”
哥特之光
歐洲中世紀是神學統治的時代,神的光輝涵蓋了一切,宗教是無數人的精神寄托與企盼。這種迷狂的一大產物是遍布於歐洲大地的教堂建築,而哥特式教堂建築堪稱中世紀漫長的石頭傳記中最高潮最華麗的篇章。
早期基督教堂設計中的光線處理較為單純,僅需照亮室內的立麵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光與建築結構的相互作用越來越深入。哥特式建築的不懈追求始終是光。
“因為我的眼睛已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麵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幫人的光……”(聖經新約•路迦福音•第2章)
新約中更清楚地指出“神就是光”。教義的昭示對整個中世紀的教堂建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神的榮光透過色彩斑斕的鉛框玻璃窗與卑微者相遇。
進入中世紀以後,新的結構模式使牆壁不需要承擔建築結構的責任,窗戶幾乎可以布滿建築立麵,堪稱“透明的牆壁”。當原本陰暗的教堂結構變得越來越透明時,哥特風格也隨之而誕生。
“上帝之光”的居所——聖丹尼斯教堂
聖丹尼斯教堂是曆史上第一座哥特式教堂,門扉上有句名言:“陰暗的心靈通過物質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見光亮時,陰暗的心靈就從過去的沉淪中複活。”
牆體如同由石頭和玻璃構成的薄殼,異常透明的雙層回廊就像是一層發光的箔,環繞在骨架式的後殿四周。前廊兩側開窗所流入的光線,能在被拉高的尖頂拱中間穿越,並形成更加明顯的光照對比。
人們在回廊間走動的時候,每移動一步,光線就會隨著柱子位置的複雜變化發生改變,置身其中,會感覺到光線從不同的方向撲麵而來。在這裏,光使教堂成為了神的居所,暗合了“上帝之光”無所不在的隱喻。
光影的協奏——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因雨果的同名小說而聞名於世,事實上,它是當時教堂齊整精致、一絲不苟的典型之作。
聖母院內部空間深邃而悠遠,可容納萬人參加禮拜儀式。光線從中廳高聳的大麵積彩色玻璃窗直穿教堂的唱詩班台。光線使長長的柱列、連續的拱券產生由遠及近、由實到虛的韻律感。纖細的教堂結構構件在明與暗的對比中增強了體積感,也使空間輪廓變得豐滿而精致。
外部光的透入自由而多變,從教堂的上方、兩側及前部與後部通過彩色玻璃審交叉透入各色的光,與高大尖拱券頂上的柔和反光,融合成神秘、充滿激情的光影協奏曲。
黑暗後的斑斕——夏特爾大教堂
夏特爾大教堂擁有為數眾多的玫瑰花窗,因而成為法國最引人注目的哥特教堂之一。剛踏入那神聖的殿堂,人們會立即感到被無邊的黑暗所籠罩,而慢慢適應之後,花窗上那一片片絢爛斑斕的色彩才開始顯現出來。從簡單的幾何造型到繁複的人物形象,都描繪在這些玻璃上。當陽光灑入教堂,照亮彩色玻璃上所描繪的《聖經》的故事時,人們已然恍如身處天國。
在熱衷於宗教象征性體驗的哥特建造者眼裏,在建築中對光的追求,無疑象征了對基督之光的追求。信奉基督教的信徒沒有見過天堂,但似乎可以通過玫瑰花窗感受到天堂的存在。
宗教揮別了混沌昏暗的壓抑,神性和華光交相輝映。在那些虔誠的信徒們看來,或許有一天,物質的存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磨殆盡,但永恒不變的依然是透過彩色玻璃那來自天國的光芒。
作者:孟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