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aiyanclub
關注企業家的生意、生命和生活,幫助企業家活出更豐盛的生命。我們是愛筵企業家俱樂部平台,以愛連接,傳遞真愛,成為時代的祝福!提供職場培訓、管理顧問、領袖塑造、海外遊學和交流服務。合作與投稿請聯係1836827446@qq.com
領袖每天都作出選擇,但他們肩頭上的真正壓力在於需要作決定。決定總是不容易的。作決定要求死亡,向一千個選擇死,擱置大量可能,藉以隻選擇一個。每個選擇都令我們贏得某些人讚賞,也招來另一些人的反感。逃跑是惟一明智的響應。
聖經中大部分上帝的領袖都經曆了逃跑、懷疑、降服和回歸。沒有哪個領袖是自告奮勇站到上帝麵前的,上帝喜歡不情願的領袖。為什麽?因為不情願的領袖不容易受到權力、驕傲和野心的誘惑。
不情願的領袖對那些不停抓取權力的人十分懷疑。因為他們看見權力往往被人誤用來建立個人王國。不情願的領袖不追求擁有權力,事實上,他們熱切地放棄權力。不情願的領袖借著給別人力量,為機構帶來他們的遠景、熱誠和恩賜,從而解除權力的毒素。
驕傲的領袖熱衷於提醒別人他認識誰,讀過和寫過什麽,還有他們取得什麽學位和創造了什麽計劃。這種領袖很少犯錯,而且總是知道得很清楚。驕傲象一個有吸力的漩渦,好像吸血鬼一樣,將別人的良善、才華和榮耀吸進自己裏麵。這種驕傲會傳染,一個驕傲的人在場,會令其他人渴求更多權力。有自誇的領袖,會引來虛浮的機會。
野心的標記是熱切地想要更大、更好和更多,無論這個過程要人付出什麽代價。不情願的領袖好象參加過戰爭的將軍,知道幾乎沒有什麽理由可以支持派男女上前線去受害。不情願的領袖知道或許一百場仗中有一場是為了公義的理由而打,因此他不會陷入更大和更好這些騙人的話。
領導涉及那麽多痛苦和掙紮,為什麽我們不逃跑?原因隻有一個:上帝傾出祂足夠的同在,牢牢吸引我們,使我們想知道故事的下一集會怎樣。上帝揭開祂的情節,不情願和蹣跚的仆人在成為謙卑的領袖時,被高舉看見祂的榮耀。
上帝似乎不單喜歡使用感到困擾、古怪、蹣跚的人去領導別人,也喜歡使用這些人讓人認識福音。上帝呼召領袖,在領導別人的同時,透過自己的生命講述一個救贖的故事。
領袖主要是講述和製造故事的人,而困擾、蹣跚的人蒙召成為領袖,是因為他們製造和講述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困擾的領袖公開承認自己的軟弱,恩典正是透過他們的軟弱被放大。領袖是要號召上帝的子民悔改和有信心。還有什麽方法比先改變領袖更好的?他們比他們所教導、鼓勵和引導的人更需要恩典。
撒但令保羅遭受一些傷害或苦難——身體或心理上的一根刺。保羅三次求上帝挪去,上帝沒有出手,然後他聽到上帝說:“我對你的苦難有一個偉大的目的,就是顯明所有領導的吊詭:軟弱就是力量。”
這就是上帝的領導模式:祂選擇愚拙的人,藉以顯明天上的計劃,這計劃翻轉了這個世界的智慧。祂呼召我們破碎而不是有所表現,建立關係而不是喧鬧,接受恩典而不是成功。難怪我們的商學院甚至神學院,都不談及也不羨慕這種領導。
“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我從沒有聽過講員用這段經文講道時不將保羅所說的話盡量淡化。保羅使用的是現在時態——身為罪人中的罪魁對他來說是現時的現實,保羅排除了任何領袖可以靠哪怕是一丁點兒自義來服事的可能性。
保羅不單號召領袖謙卑,也號召他們絕望和誠實。自我揭示、真實和透明度還不足夠,我們的呼召遠超過這樣。我們蒙召成為不情願的蹣跚的罪魁領袖,更讓自己成為一個故事,活生生地向人描述福音的真諦。
而由於領袖的擔子那麽重,事務如此複雜,領袖有時會誤用自己的權力。例如:摩西在憤怒中擊打石頭,因而被禁止進入應許地。彼得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主要領袖,他也需要別人責備,才不會將福音和割禮的律法混淆。使徒保羅沒有誤用自己的權力,但在結束自己地上的生命時卻感到寒冷,隻有很少朋友,要請求一個同伴帶他的外衣和一些羊皮卷給他。
身為領袖,失敗就好像日出日落一樣無可避免。領袖會失敗,所以他需要承認自己的憤怒、自我專注和懦弱,並以第一個需要赦免的人這個身分服事自己的群體。
對領導的難度隻可能有三種回應:控製、逃跑或破碎。由於控製的無益和逃跑的無用,領袖想要成熟的惟一可行的選擇是接受破碎。
喜歡控製的領袖往往嚐試借著羞辱別人,令其他人閉嘴,避免個人的責備。有些領袖責備人時甚至不提高聲音,他們隻是聘請或提拔那些不會質疑和反對的人。如果你所在的團體裏隻有一種處事方式,提出不同的想法既無用又危險,你就可以確信,你是與一個喜歡控製的領袖在一起。
喜歡控製的領袖最終必定成為微觀管理人。魔鬼真的是在細節中。喜歡控製的領袖不信任下屬會做需要做的事情,因此,他必須深入危機的細節中。他變得愈著重細節,他的行為便愈有強迫性,他對問題的觀點便愈狹窄。他會迷失在森林中,看不見路,更不要提那些樹林了。
恐懼和對權力的追求造成喜歡控製的領袖。一個人對人事和困難有愈大的控製權,他對掌管的感覺便愈強。控製的真正目標是排除混亂和不確定。但在要控製的所有努力背後,其實是一個恐懼的倉庫。權力可以緩解恐懼感,它令恐懼的庫存不會達到泛濫的程度。權力也將恐懼最上麵的一層凝固成自大的冰,用驕傲自大的硬殼包著喜歡控製的領袖,使他們顯得比實際更有自信和自我肯定。
任何僵化地認定和控製真理的嚐試,都好像嚐試用手盛水一樣。真理總會抗拒被放進緊密、連貫、可控製的係統中。聖經智慧的本質是它不能被納入任何結構、團體或宗派之下。
我們渴求的控製是幻象。甚至連上帝自己也放棄控製的想法,如果祂的旨意能在地球上暢通無阻,聖經便不會勸我們祈求“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沒有人天生是謙卑的。事實上,似乎天生謙卑的人通常都是太懶惰,以致沒有熱心;或者太害怕,以致不願意冒險。如果一個人沒有受到要控製的試探,特別是在危機當中,這往往顯示他絕望和抱宿命論。謙卑來自羞辱,而不是來自選擇自我輕視或強烈渴望歸功於別人。對大部分領袖來說,謙卑隻是來自由愚蠢地跌倒所造成的傷口。
我們借著從寶座上跌下來而實現破碎。破碎不是選擇,而是恩賜。我不認識誰是選擇破碎,並以意誌實現這種狀況的。想要經曆破碎和謙卑,去做領導好了。
破碎的領袖如果得到稱讚,那是重要的提醒,令他記起成功既不是借著努力贏得,也不是對忠心的報酬,相反,成功是恩典。
機構的重大得益是,領袖知道麵對危機時自己愈控製便愈會失控。另一方麵,他愈接受破碎的吊詭,便愈會有勇氣麵對危險的威脅。蹣跚地領袖借著顛倒和吊詭發揮作用。你在軟弱時是最堅強,在破碎時是最有勇氣的。你以明顯的蹣跚領導時,便找到自己身為領袖最大的效力。
由貪心推動的人通常不會選擇作領袖,而會去搶劫銀行。領袖往往是受傷的人。他們感到需要糾正、修補他們過去承受的苦難。這聽起來似乎很高尚,而且往往也是這樣,直到他們的傷口暴露出來,甚至重複出現。《傳道書》提醒我們,“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嫉妒、攀比常是我們工作背後的動機。
在受傷的領袖身上,我們容易發現一種自戀的特征。自戀是一個連續體。這一端是十分殘忍、可憎和有力的人,以任務為導向、不惜任何代價都要贏、充滿野心的暴君般的領袖。在另一端,你會看到內向、優美、精英的完美主義者。
自戀者對別人的看法缺乏興趣:為什麽我要問別人問題,除非可以利用那個機會告訴別人我知道什麽。這是好奇心的失敗。自戀者十分武斷:即使那些同意我的人,也不明白我真正的意思是什麽。這是謙卑的失敗。自戀者在感情上抽離:感受是有害的,因為這表示脆弱,容易屈從於別人的渴望。這是關心的失敗。自戀者徹底地功利:你的價值完全係於你為我帶來什麽。這是尊重的失敗。
蹣跚領導的目的是模塑品格,而不是管理機構。蹣跚的領袖並非不聘請、辭退、升遷、獎勵、懲罰或委派職員,這些是領導不能避免的職責。但在這些背後,蹣跚的領袖的活動目的甚至不是滿足需要或行善,而是品格的成熟。
領導完全關乎品格。我是一個人物(character),我有品格(character)。品格這個詞源自“雕刻刀”的希臘語,它是用來刻木或在蒲草紙上書寫的工具。它雕刻、書寫和模塑。
所有領袖都必須有角色,也必須接受自己的角色。我在上帝的故事中有角色要扮演,這表示我是一個人物。同時我要以正直和恩典扮演那個角色,這表示我有品格,是可以持守良善或缺乏良善的。如果我的品格可以在別人裏麵培養基督,我的品格便是良善的。身為蹣跚的領袖,我模塑自己的品格,也參與轉化其他人的品格。
本文出自《把難處變為優勢:作蹣跚的領袖》艾倫德Dan B. Allender,香港基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