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Stereotype這個英文字不太好翻譯,原意為“鉛版”(印刷),引申的意思有“臉譜化、老一套、陳見、成見、先入為主的偏見”等等。
好比一般人對美國的黑人的印象,多半是受教育程度低、不勤奮、知識水平和社會地位都相對低下。我們腦子裏浮現的,多半是單親媽媽拖著一堆孩子靠救濟生活,孩子們從小在貧民區長大,很早就綴學,然後在街上廝混,學會作奸犯科,最後落為階下囚。在美國的中國人買房子絕對不會選黑人多的學區,因為那樣的學區不但學生成績差,而且環境惡劣,連孩子的安全都成問題。“孟母三遷”為孩子,這當然是很現實的事情。雖然美國的媒體如今已經特別注意“政治正確”,尤其對黑人不敢有任何歧視的內容,但人們心裏的成見仍然無法消除。這種印象推而廣之,似乎每個黑人都是這樣,就變成一種stereotype。
又好比基督徒。中國人對基督徒反感或者有成見的似乎不少,而美國人心目中對基督徒的印象很可能並不比中國人心目中的好。人們說到基督徒,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負麵的感覺:虛偽、偏執、保守、落後、狂熱、武斷、愚昧、反科學、反智、懶惰、不求上進……在這個“後基督教時代”,在媒體上,在好萊塢的影視中,似乎唯一不用擔心冒犯的群體就是基督徒,甚至嘲諷、挖苦基督徒幾乎成為先進、科學、理性、正義、真誠的表現,成為“政治正確”的一種“新正統”。當然這裏麵有值得基督徒自省的地方,但基督徒同樣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一竿子掃翻一船人”的stereotype往往是偏見、歧視甚至仇恨的開端。
《恩賜妙手》電影
幾年前我跟兒子一起看了一部叫做《恩賜妙手》(Gifted Hands)的電影。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部根據真人真事編劇的電影很適合用來打破上麵這樣的stereotype。因為片子的男主角本·卡森(Ben Carson)博士既是比奧巴馬還要黑人的黑人,也是一位隨時隨地把榮耀歸給上帝的傳福音的基督徒。昔日單親黑人家庭的苦孩子、學校裏的差生,今天世界著名的腦外科專家、千千萬萬美國青少年的榜樣……電影直接把卡森的一生在熒屏上展現出來, 似乎並不恢宏、也沒有高調,卻非常激勵心誌、感人肺腑。卡森本人在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說電影基本上準確地再現了他的一生。實際上,電影中的內容跟卡森的自傳(同名書)的內容基本相同。
看了這部電影(或者讀了卡森的自傳),也許你就能理解,卡森把他生命中美好的事情都歸功於上帝,完全沒有矯揉造作的成分。因為他能夠“化人生阻力為助力”,超越出身的宿命,正是靠著他的信仰和上帝的恩典。
卡森並不是從小就聰穎過人。小時候他曾經是一個門門功課都很差的差生。別的孩子嘲笑他笨,他自己也覺得自己笨。但是他有一個永不放棄的基督徒媽媽。雖然卡媽媽自己不但大字認不了一籮筐、而且深受抑鬱症病魔的折磨,但她堅持,也一定要她的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比奧巴馬早了幾十年,卡媽媽的口頭禪就是“Yes you can”(“是的,你能”)——“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隻是你能比別人做的更好”。是她用幫人打掃清潔掙來的錢供兩個孩子上學;是她關掉兒子在看的電視,帶他們去圖書館借書;是她在去醫院住院之前,還要求兒子在她回來前把乘法九九表背下來——如果沒有對上帝的信仰,這位被丈夫欺騙、傷害和拋棄的黑人女子也許早就放棄人生自殺了。
也是因為上帝的恩典和保護,少年卡森才沒有跟黑人區的其他一些青少年一樣淪落街頭甚至監牢。雖然他後來成績扶搖直上,但家境的貧寒和青春期的反叛讓他成為一個脾氣暴躁的憤青。讀中學時有一次他在激憤之中拔出堅刀用力向同學的肚子捅去,如果不是同學的皮帶扣奇跡般地擋住尖鋒將刀子折斷,他就已闖下殺死人的大禍。回到家裏,驚魂未定的他一把抱住一本聖經,大聲向上帝禱告:“主啊,求你把我的壞脾氣挪去,求你……”
卡森(圖片來源網絡)
卡森後來成為一名卓越的腦外科醫師,更是全靠上帝的恩典。當年卡森在醫學院讀書最怕化學,那些化學方程式他怎麽也記不住,而一次化學考試對他至關重要,宕掉他就拿不到獎學金了。考試前的晚上他連夜惡補,直到累極而睡著。夢中他見到鼓勵他的媽媽,還見到化學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一些化學方程式。第二天考試,那些化學方程式赫然出現在考卷上。卡森順利考過,他親曆了一個神跡。後來卡森申請進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實習,150多人申請,個個都極其優秀,但隻錄取兩名。麵試的時候未來的老板問卡森:“你為什麽想當腦外科醫生?”卡森說“因為人腦是一個神跡”,然後講了一番對這個神跡驚歎的話。這一席話不但沒有讓老板反感,反而讓卡森脫穎而出,成為這間著名醫學院的實習醫生。再後來卡森經常麵臨醫學上的挑戰,要做極其艱難、以前沒有人做過、風險極大的腦外科手術。在一次為頭顱相連的雙胞胎施行的極高難的頭顱分離手術前,卡森經過苦苦鑽研製定了創新、大膽的手術計劃。手術前他給來自德國的雙胞胎的父母解釋了手術的方案和危險性,最後說“你們需要禱告”。雙胞胎的媽媽問卡森,“醫生,您禱告嗎?”卡森說“是的,我禱告,我每天都禱告”。手術及其艱巨,兩隊人馬的外科醫生奮戰了22個小時(其中一個小時還需要停止雙胞胎的心髒以免流血過多),手術終於成功完成。精疲力竭的卡森來到記者招待會,把他視為英雄的人們可能不知道,他妙手救治了兩個雙胞胎,但他自己卻剛剛經曆妻子難產、他們自己的雙胞胎不幸沒有救活的傷痛。卡森回到家裏默默流淚的鏡頭讓我想起盧雲(Henri Nouwen)《負傷的治療者》的書名……
卡森不僅終於夢想成真,成為一名腦外科醫生,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但是他沒有因為成名成家而失去謙卑,他沒有忘本。他和妻子設立了基金會為貧苦家庭的孩子提供獎學金。在榮譽麵前,他從來不忘把感謝歸給支持自己的團隊,更從來不忘把榮耀歸給賜給自己恩典與天賦的上帝。
卡森工作的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是美國最好的醫學院之一。霍普金斯大學就在離我居住的地方很近的巴爾的摩市區。巴爾的摩也就是過去這個禮拜剛剛經曆因種族問題而引發的騷亂的城市。這個城市裏確實住著不少貧窮的黑人,但也有不少優秀的黑人專業人士。我相信還有更多的人有類似卡森的故事。幾年前的暑假有段時間,我兒子參加霍普金斯大學資優青少年中心(CTY)的夏令營,我和一個黑人孩子的爸爸car-pool(搭夥用車)輪流接送兩個孩子。這家人是來自尼日尼亞的黑人移民,這位爸爸是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他們一家也是熱心傳福音的基督徒。孩子的父母告訴我它們來自貧窮的非洲,現在他們生活相當優裕了,但他們心裏還是掛念自己的同胞和祖國,每年他們都要回尼日尼亞傳福音。對他們來說,卡森博士最喜歡的聖經經文“敬畏上帝、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言22:4)不是“成功神學”的口號,而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來見證的智慧之言。
今天是卡森正式宣布參加美國總統競選的日子。卡森是否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或者將得到多少支持,我不敢肯定,但他的傳奇人生無疑是精彩而勵誌的。不過他的“勵誌”故事跟我們經常聽到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有很大不同。正如卡森到處演講時特別喜歡講的,他的一生並非一個個人奮鬥的故事,而是一個上帝用他的恩典眷顧一個黑人窮孩子的故事。